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卫玠到底怎么死的?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用这句诗来形容卫玠再好不过,卫玠魏晋人,河东郡安邑县(在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贵族世家,曾祖父卫觊是尚书,祖父卫瓘是太保。他本人官至太子洗(xiǎn)马(f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很有前途的官职。据《晋书》本传说,卫玠五岁时就出落得“风神秀异”,他祖父卫瓘很早便发现“此儿有异于众”。小时候在洛阳“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刘孝标注引《玠别传》说,从小在人群之中,卫玠就有“异人之望”,只要他一出现在大街上,人们都要寻问“这是谁家的璧人”?后来家人和邻居干脆都喊他“璧人”。可见,他天生就是个美男胚子。就连英俊王济称他“冏若明珠”。可谓是才貌双全,名仕们爱美也爱才,所以卫玠就变成了名仕们“男神”。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卫玠到底怎么死的?


玉一般的男人是怎么死的,有三个说法“看杀卫玠”、“清谈而死”、“思梦患病”。

看杀卫玠《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仰慕,既不是由于他有巍巍高位,又不是由于他有赫赫战功,也不是他有烈烈操守,而是由于他那让人艳羡的美貌,以及那令人叹服的玄言。他是魏晋大名士、大清谈家,尤其是魏晋看颜值的时代,他的美超于常人。在魏晋士人眼中,卫玠是一种美的典范,甚至是一种美的极致。

卫玠从豫章流亡到下都。为什么说流亡呢?因为当时正值西晋永嘉年间(307-313),由于西晋王族你争我斗,进行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西晋永嘉六年,即公元312年6月的一天的建业城,作为北方南渡士族的集散地,作为未来的首都,是个非常繁华和热闹的大都市,所谓“六朝金粉”之都,“富贵温柔乡,烟柳繁华地”。经济中心的南移,南北文化的合流,使得这个地方成为当时的首善之区,更是人文荟萃之地,所以,卫玠这个当时最有名的清谈名士,花样美男,在当地有着很高的“人气”也就毫不奇怪了,平民老白都想来目睹一下他的尊荣,估计卫玠还没进城,消息便传开了。这天千不该万不该,卫玠不该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他在哪里出现我们不得而知,估计是秦淮河或者乌衣巷之类比较热闹的地方。于是,就发生了《世说新语》记载的那一幕:“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墙”。大家听说卫玠来了,纷纷赶来围观,不一会儿,看他的人便围得像一堵墙,可以说风雨不透,水泄不通。卫玠本来就体弱多病,哪受得了这种劳累啊?终于病入膏肓,一命呜呼。当时的人就把这件事叫做“看杀卫玠”。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卫玠到底怎么死的?


清谈而死《世说新语》的另一个版本:卫玠始度江,见王大将军。因夜坐,大将军命谢幼舆。玠见谢,甚说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玠体素羸,恒为母所禁。尔昔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

故事说,卫玠渡江之后,依附于大将军王敦。王敦很赏识他,有一天夜里就让卫玠和一个叫谢鲲的名士清谈。清谈是魏晋名士非常热衷的一种很高雅的学术沙龙活动,谈的内容多是老庄哲学的抽象哲理,不仅对人的学养、口才要求很高,而且清谈的人还要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才行,否则很难应付那种高度紧张激烈的辩论局面。卫玠偏巧是当时最喜爱也最擅长清谈的,只要他一开口,简直是妙语如珠,让人神魂颠倒。无巧不巧,这个谢鲲也是一个清谈高手,两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于是大谈特谈,因为谈得太激烈,竟然通宵达旦。东道主王敦只有做听众的份儿,整个晚上都插不上的成分。用现在的话说,这事儿有点“八卦”!估计卫玠先是通宵达旦地清谈,然后病情加重,接着很快又在建业城的闹市中被疯狂的追星族和粉丝们一通“猛看”,终于一病不起,香消玉殒!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病死”和“谈杀”、“看杀”是三位一体、牵一发动全身的。卫玠死时,年仅27岁。《晋书·卫玠传》记载,谢鲲听到卫玠的死讯,“哭之恸,人问曰:‘子有何恤而致斯哀?’答曰:‘栋梁折矣,不觉哀耳。’”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卫玠到底怎么死的?


思梦患病卫玠幼年时,对人做梦非常感兴趣,就询问尚书令乐广人为什么会做梦,乐广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卫玠认为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是心理所想呢?卫玠整日思索此问题寻不到答案,久而久之积成疾。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卫玠到底怎么死的?


不管是“看杀”还是“谈死”“思梦”,前两个故事都非常凄美——前者夸赞他的貌美,后者颂扬他的才高。他以瘦削羸弱之躯和神清骨秀之容,展示澄明缜密之思和脱俗超妙之智。后者则是勤于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