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傳統 貼近社會 ---訪書法家姜華

“有思想而功夫欠缺,不足慮,他可以通過努力來彌補,終可成就,而若只有功力而沒有思想,終其只能成匠”。如何轉變思想,正視“傳統意識束縛”和“現代派主義”的衝擊,現代書法家應具備什麼樣的思想素質,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近日採訪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淮陰師專美術系教授姜華。姜教授一語道破,現代書法面臨三大趨勢:一是“傳統主義”,二是“現代派主義”,三是“改良主義”。

什麼是傳統主義?就是一味泥古。姜教授說,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歷史悠久,追尋古人的足跡,學習他們的筆墨技巧,是每一位書法家必須要做到的基本功。但如果一味照搬模仿,不求進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滲透越來越明顯的今天,隨著人們的知識面不斷拓寬,信息量不斷增大,傳統的書法創作實踐和理論常常顯得和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一般來說,古人的文化氣質更多地表現為文字型,古人注重文化的精神內涵,現代人則更適應快捷的直覺。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瞬息萬變,古人對文字深層意蘊的把握對於注意效率的今日生活有點截然不同,就如造原子彈的讓他背背李白、杜甫的詩,可能知之甚少。這一矛盾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遲早要到來的過渡時期,不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要想真正培養一批合格的書法家和書法好手,姜教授認為必須打破舊框框的“傳統主義”,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造新的、有價值的藝術作品。

如果說“傳統主義”是違背客觀,那麼盲目追求現代派、趕潮流,企圖擺脫傳統的離古現象,可算又一怪圈。古人作品或虛實相生,茂密嚴整;或形象直觀,典雅韻致;或龍騰虎躍,氣勢磅礴……有很多值得借鑑的獨到之處。姜教授認為要用辨證的態度正視古人作品,充分掌握傳統技巧的火候,做到既有現代派的飄飄逸逸,又有傳統藝術的豐富韻味。

世上沒有盡善盡美的藝術家,卻可產生無懈可擊的“巨人”。姜教授認為,現代人的知識結構發生改變,過去基本是長時期的封閉狀態,現代國門已經打開,也許有些新鮮東西還不能被人們所接受。冷眼向洋看世界,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全球大背景下,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都面臨著一種考驗,要麼創新、適應,要麼停滯、消亡,那種持模式觀念的頑固不化分子已經遠不適應大勢所趨,那種盲目追求現代派如牆上蘆葦,根基不實,境界有限。藝術作品只有創造美感,為更多後人所接受時,藝術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作為走“改良主義”這條道路的苦苦探索者,姜教授深有感觸地說:“‘人之初’的工作雖然很難,但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合格的藝術家,一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之奉獻,值!”

姜華的路,不斷。個人的篇章將繼續寫下去。這路將是寬廣的,這篇章將會更加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