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淵造反敢於立刻稱帝,而朱元璋造反要廣積糧,緩稱王?

內褲髒了就反穿


李淵和朱元璋稱帝的時機要從他們所屬的環境來看。

李淵稱帝

一:李淵的起兵口號是“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李淵在起兵之處還沒敢直接稱帝,那時隋煬帝還沒死。等隋煬帝被殺害後,李淵接受了他扶植起來的傀儡的禪讓,這才建立了唐朝。

二:李淵身份尊貴,自身爵位唐國公,而且還跟隋朝皇室楊氏同屬關隴貴族集團,所以其本身家族底蘊就高,實力強大。

朱元璋稱帝

朱元璋佔據應天有了一席之地後,也有了稱帝的資本,可當時的時機是不適宜立即稱帝的。

當時朱元璋周邊強敵環伺,左有陳友諒、右臨張士誠、北面有元朝。而且當時的元朝還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強力存在,率先稱帝必定會遭到元朝的沉重打擊,所以朱元璋才會“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結語

李淵的稱帝是順勢而為,他的名望和實力以及時機都非常好,這才迅速稱帝。而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先天條件不足,後期稱帝時機又不夠,這才緩稱王。


六等三侯說歷史


時代背景和個人條件不一樣。

公元617年十一月,李淵攻佔長安。

公元618年五月,李淵逼隋恭帝禪位,建立了唐朝。(還有一說是八月)

從前一年的十一月到當年的五月,別看中間的時間跨度不長。但在這期間發生的大事情可真是不少。

首先的第一件大事情是攻佔長安的當月,李淵擁立楊侑為皇帝,並遙尊遠在揚州的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這個事情說明,李淵已經取代表弟隋煬帝,成為關隴集團的代理人。

第二件事是當年三月,宇文化及發動兵變幹掉隋煬帝。這件事情極大的動搖了隋朝的統治根基。畢竟皇帝都能被幹掉,老百姓對隋王朝僅存的一絲敬畏之心自然是不會有了。

第三件事是當年四月,南梁後裔蕭銑在兩湖地區稱帝,置百官,恢復梁室舊制,實力最大時曾一度擁兵四十萬。這件事情相當於是坐實了前一件事。即隋朝沒民心了,隨便一個有身份的人出來都能號召百姓擁護自己。

第四件事是蕭銑稱帝的同一個月,留守洛陽的隋朝大臣元文都、皇甫無逸、盧楚、王世充等人擁立楊侗稱帝,國號仍稱隋。結果剛恢復隋室沒多久,這幫人就發生了內鬥。後來元文都等人在這場內訌中被王世充幹掉。

到了五月的大事,就是李淵稱帝了。



回看這六個月發生的事,可以發現:自從李淵遙遵隋煬帝為太上皇后,隋朝的旗號就已經不靈了。

隋煬帝被遙遵為太上皇,沒人來打李淵,也沒人來投奔李淵。反倒是隋煬帝被殺後,一大票人紛紛自立為帝,獲得了百姓的支持。

元文都等人擁立楊侗稱帝,結果也是沒多少人投奔他們。在老百姓看來,那個暴虐的隋朝或許還沒死,但在大家心裡,已經死了。

這個時候擺在李淵面前最重要的事,不是緩稱王,也不是什麼韜光養晦。而是儘早打出自己的旗號,去跟關東諸侯爭取天下民心。

也就是去跟王世充、蕭銑、竇建德、杜伏威等人去爭民心。

如果這個時候李淵仍然是抱著隋恭帝,抱著大隋旗號不放,這並不明智。甚至於說,如果李淵久拖著,不打出自己的旗號,不刺激部將的積極性。他還有可能喪失人心。

後來李淵稱帝建唐,改元武德,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兼尚書令,封李元吉為齊王,其它宗室李神通、李孝基、李道玄等人全部封王。封裴寂為右僕射,劉文靜為納言,屈突通為兵部尚書,殷開山為吏部尚書,長孫順德(李世民老婆族叔)為左驍衛大將軍,劉弘基為右驍衛大將軍。其他文武百官和平民全部加爵位一級,義軍所經之地免除徭役三年,其他地方免徭役一年。廢除隋律,頒佈新律。關中的民意軍心士氣,一下子就被激發了。

相比於李淵,朱元璋完全不同。

公元1355年,朱元璋脫離郭子興單幹。在滁州建立根據地。後來郭子興受排擠,他反倒要去投奔朱元璋。

這個時候的滁州城,地盤是朱元璋帶兵打下來的,軍隊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只要朱元璋願意,他完全可以不鳥郭子興。但朱元璋始終沒有這麼幹。他主動上交了政權和兵權給郭子興。

他為啥這麼高風亮節呢?因為他在外頭招兵買馬,打的是小明王龍鳳政權的旗號。他自己打旗號,老百姓不認。而小明王又認郭子興,不認他,只承認他是郭子興的小弟。後來郭子興病死,小明王重新冊封滁州這一路義軍時,都元帥也仍然是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擔任。朱元璋只是左副元帥。排老三。

並且,郭子興、郭天敘也不是光桿司令。他們在原濠州系紅巾軍中是有影響力的。如果這個時候朱元璋不理智,為了一個虛頭巴腦的名號而自立。他不僅爭不到民心,反而有可能被紅巾軍自己人給打死。

到了1356年,朱元璋攻佔南京,郭天敘在攻打南京期間莫名其妙的死了。至此,朱元璋才能說把原濠州系紅巾軍和自己帶出來的部隊整合在了一起,成為這支小團隊中的絕對老大。並獲得小明王的承認。

不過,此時的朱元璋仍然沒有在南京自立為王的資本。

因為一方面,當時東面的張士誠和西面的徐壽輝,實力都比他強。如果他脫離龍鳳政權系統自立,很有可能會被張士誠、徐壽輝揍死。而如果他不脫離小明王,有龍鳳政權罩著,他的日子會好過很多。

再有一點,只要朱元璋不脫離龍鳳政權,元朝就不會注意到他。當時察罕帖木兒(王保保的舅舅)跟龍鳳政權在江北打得是你死我活。多個起義軍將領都被他剿滅。如果朱元璋像張士誠、徐壽輝一樣,剛有點小勢力就稱王,他一定會被元朝重點關照。

想當年,徐壽輝第一個稱帝,被元朝主力攆到大別山上窩了兩年。幸虧是張士誠在東南稱王吸引了元軍注意力,他才鹹魚翻身,又打出了大別山

張士誠稱王后,一個樣,被元朝百萬大軍圍了七個月。當時的張士誠叫天天不靈,呼地地不應,悔得腸子都青,連扇自己嘴巴,怪自己招搖惹事。而且最慘的是,他想投降都不行,圍城的元朝統帥脫脫鐵定了心的要把他凌遲,借他的人頭在江南立威示警。後來幸虧是元朝高層內訌,脫脫被召回。他這才撿回一條小命。

朱元璋起兵晚,他單幹時,徐壽輝、張士誠捱揍的模樣他都是看在眼裡的。所以,他自然不會重蹈覆轍,犯這種蠢事。

1358年,朱元璋派人找到隱士朱升,並詢問其對時局的看法。朱升提了九字箴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此前一直是在無意識中實踐著這九字箴言,直到朱升向他理論性的闡述後,他才算是真正系統性的理解了。自這之後,朱元璋一直按照這一策略實踐。

比如高築牆,朱元璋此前一直在擴張,沒怎麼注意地盤的鞏固。自這之後,朱元璋才開始關心起怎麼鞏固地盤。陳友諒、張士誠就都吃過朱元璋城高牆堅的虧。

比如廣積糧,朱元璋此前因為要打仗,所以不怎麼注重屯田。即便是佔領南京後,他的軍糧依然是要靠搜刮寨糧維持補給。自這之後,他很注意根據地的建設。

緩稱王亦如此,這是朱元璋做的最到位的。

公元1362年,朱元璋趁著察罕帖木兒與紅巾軍在北方大戰之機,抽空,東揍張士誠,西揍陳友諒,鞏固了自己的地盤。

公元1363年,朱元璋趁察罕帖木兒被殺,元朝的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大混戰,並篤定張士誠不敢來打自己的機遇,全軍西進,打敗陳友諒,並一舉吞併了兩湖和江西地區。

PS:當時挺有意思的。朱元璋和陳友諒在大決戰之前都在觀望北方形勢。尤其是朱元璋還致書王保保,希望保持和好關係。他們是確定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開戰後,才放下心來跟對方決戰。

公元1365年,朱元璋趁王保保與元朝關中諸將對峙之機(李思齊、張良弼等),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直到打得張士誠僅剩一座孤城,自己盡佔江南富庶之地後,朱元璋才正大光明的打出自己的旗號,自立為吳王。

PS:朱元璋是稱王前害死的小明王,不是稱帝之前。這一點在影視劇中經常搞錯。

公元1367年底,朱元璋趁著王保保與元順帝內訌之際(元順帝罷免了王保保,王保保乾脆殺了元朝任命的地方官,在山西關起門來當土皇帝),一舉攻滅張士誠。並正式宣佈不再使用龍鳳政權年號,改元洪武,自立為皇帝,建立明朝。

從1356年到1366年,朱元璋整整忍了十年時間才打出自己的旗號。

總的來說。李淵的崛起就相當於分公司經理吞併了母公司,並迅速完成資源整合。他手上啥資源都不缺,有人才,有技術,有成功的經營體系。他只缺市場佔有率。而前母公司的名聲臭了,在市場上沒人買賬。所以李淵便當即立斷,打出新品牌,並靠過硬的產品力重新佔領了市場。

相比之下,朱元璋開局一張碗,手上啥資源都沒有。前期的資源積累全靠給大公司貼牌才攢下來的。他要是脫離了大公司,在市場上打自己的品牌,很難被市場認可。稍不留神還會被其它大公司盯上,把他擠死。所以朱元璋必須要忍耐,一步一步往上爬,待實力夠了才能打響品牌。


Mer86


李淵造反後很快稱帝,朱元璋卻要“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看似採用的是不同的方式,卻都是成功者。原因就在於他們都是走的適合自己的道路。

先看李淵,李淵是和朱元璋截然不同的人。最明顯的就是出身不同。相比朱元璋張口就說:“我本淮北布衣!”李淵的出身是非常高貴的。

所以朱元璋一生自傲,沒有把誰放在眼裡。就是朱元璋的一生沒有依仗任何人,完全是靠自己赤手空拳打下大明的萬里江山。

相比之下,李淵簡直是一個極品官二代。李淵的爺爺李虎,是後魏的左僕射,也就是宰相,被封為隴西郡公。並且成為八柱國之一。

後來後魏分裂成北周和北齊,李虎的同事成了周文帝。到了李淵的父親李昞的時候,皇帝就變成了隋文帝楊堅,也是李昞曾經的同事。這時候李昞就繼承了李虎的唐國公的爵位。

從這裡可以看出,由於皇帝經常換,當皇帝可能已經變成了這些貴族的理想。努努力真的可以實現。至少後魏的八柱國,已經有兩家已經當了皇帝了。所以後來有算卦的告訴李淵,你也可以當皇帝的時候,李淵並沒有吃驚,因為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頗有點皇帝輪流做的味道。

也就是說,當時的人不認為皇帝是哪一家的特權,誰有本事誰做。並且李淵的卻確實有本事,七歲接他父親的班,變成了唐國公。皇帝是他姨夫,獨孤皇后是他姨母。這才是真正的官二代。

最重要的不是他的官位和出身,而是李淵這個人。因為出身好的人多了,獨孤懷恩也想做皇帝,並且獨孤懷恩一家出了兩個皇后。但還是被咔嚓了。還有楊玄感,天時地利人和都佔完了,結果皇位沒得到,也被咔嚓了。所以自身能力很重要。

李淵出身貴族,但李淵卻沒有貴族的架子。據《舊唐書》記載李淵:“倜儻豁達,任性直率,寬仁容眾,無論貴賤鹹得其歡心!”

這就是創業者所具有的特質:

第一,性格直率,容易讓人相信,人品好。

第二,仗義疏財,待人寬厚,喜歡交朋友。

無論是戰國時期威震天下的四公子,還是水泊梁山裡扛把子的宋江。都是擁有這兩種品質。他們的可貴之處就是:無論貴賤鹹得其歡心。這點非常重要。意思就是你必須拿這些人真當朋友,而不是須臾應付,做表面工作。

李淵這點做的非常好,尤其是造反後,好多以前跟著他混的狐朋狗友,都來投奔他。包括武則天的老爹武士彠。並且李淵是人真好,以前是交朋友比較真心。造反後是隻要有人投奔他,他肯定給別人升官,無論誰來都是這樣。據史書記載,李淵最多的時候,一天升了一千多人的官職。這是真大方,這一點十個項羽都比不上。

並且當時李淵還沒有當皇帝,還在造反途中,就已經把隋煬帝的官都封出去了。試想一下,這樣的李淵誰不喜歡。

李淵讓朱元璋沒法比的就是,李淵一直有個根據地,就是晉陽。這一點是很多人沒法比的。不但朱元璋,劉備,劉邦沒法比,就連曹操都比不來。因為晉陽是軍事重鎮。所以李淵起義的時候是要人有人,要槍有槍,要糧有糧,要兵有兵。並且還是跟突厥人一直玩躲貓貓的邊兵。這是其他造反者所不具備的硬條件。

而李淵本人,包括他的幾個兒子,為什麼一橫空出世就震驚世人,特別是李世民。就因為李淵一直鎮守晉陽,天天和突厥騎兵玩做迷藏的遊戲。從戰場中出來的,和突厥的精銳騎兵拼殺出來的晉陽鐵騎,掉過頭來打長安的時候,你可以想象它無堅不摧的強大威力。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安史之亂”的戰況,盛唐就是被調轉過來的幽州鐵騎打垮的,更何況現在是奄奄一息的隋末。

但李淵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稱帝,反而裝孫子,天天寫信討好李密。拿下長安後並沒有殺人,而是繼續封官許願。並且李淵自己並沒有稱帝,而是奉代王楊侑為天子,遙尊煬帝為太上皇。直到隋煬帝被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殺於江都宮中。李淵才開始要楊侑把皇位禪讓給他。

所以說李淵的情況可以說在歷代帝王中僅次於隋文帝楊堅。這種天時是別的皇帝比不來的。

更別提八代貧農的朱重八,無論如何都無法和李淵比天時的。朱重八窮的家無餘糧,餓死的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最後無奈到寺廟當和尚求生存。這種經歷是李淵無法體會的。

所以朱元璋還是朱重八的時候,遠沒有李淵那種“登高一呼,應者雲集”的群眾基礎。所以朱元璋只有一磚一瓦的建立自己的江山。

沒有人望,就不要想著率先出頭。就要老老實實的積蓄力量。躲在無人的角落裡讓人看不見。低調才是生存之本,可以說朱元璋的前半生基本上都是在考慮如何生存。

當和尚是為了活下去,到濠州投奔郭子興差點沒被當成奸細給殺掉。朱元璋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幾乎每一步都是生死之間。所以說朱元璋就是《鬥破蒼穹》裡面的蕭炎,幾乎每一步都是在壓榨自己的極限和潛能,每一步都是被逼的。

朱元璋每走一步,都會有人來找他的茬。無論是陳友諒還是張士誠,朱元璋都是咬著牙被迫反擊的。真實的情況是每一步都可能覆滅,哪有心思清閒的搖著鵝毛扇算計別人。就是有那麼想法也沒有那個時間。

恐怕朱元璋做夢都想別人都把他當成隱形人。但可惜的是就他勢力最弱,很容易成為別人打擊的對象。這時候為了不帶來更多的敵人,為了更好的發展自己,也是為了更多的能漁翁得利,朱元璋選擇了悄無聲息的發展自己的方略。直到自己足夠強大了,這才露出猙獰的牙齒。

綜上所述:李淵是天之驕子,是上天的寵兒。幾乎所有的優惠條件幾乎都往他那裡傾斜。因此李淵的一生是順水順風。幾乎沒有花多大力氣就一統天下。

但是老天爺給的都是有代價的,所以最後才會有“玄武門之變”的人倫慘劇。而李淵隨即被軟禁在宮中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朱元璋一生起於毫末之間,從一介淮北布衣,一步一步成長成為大明天子。歷盡艱辛受盡磨難。最後也逐漸驕傲自負。認為自己可以算計老天。給後代留下了種種安排。

但可惜的是,人再有能力對老天還是要懷有敬畏之心。能力超強如朱元璋,即使安排好了一切,還是會有朱棣的起兵“靖難”。

無論是李淵還是朱元璋,在開始都掌握住了自己的度,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所以李淵早稱帝,仍然獲得了成功。朱元璋晚稱帝,也得到了自己的江山。就因為這是適合他們自身發展的道路。

從這裡可以看出,每一個成功都是不可複製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