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重用良臣武將才平定八王之亂,作為幾朝元老的周亞夫為何不得善終?

小fan影視剪輯


縱觀周亞夫的一生,最大的貢獻以兩件事為主,一是細柳整軍,二是平定七國之亂。細柳整軍不僅展現了周亞夫卓越的軍事才華,在後來的抵抗匈奴保家衛國的戰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漢王朝政權的穩定和完整發揮了自身的積極力量。

平定齊國之亂不僅進一步印證了周亞夫出眾的軍事才能,獲得漢景帝的賞識,同時為國君內政的安穩和政權的統一作出了積極貢獻,解決了自漢初以來就存在的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的問題,可以說是後期漢武帝大一統局面出現的重要基石,為後期的強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漢朝國君統治立下汗馬功勞。

從 以上者兩大貢獻來看,周亞夫本人無疑是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功臣,但是觀其命運,最後卻落得悲慘收場。縱觀他一生言行,可以說悲劇的產生於她耿直的性格,謀國而不謀身有著密切關係。

封建時代的官員,想要官運亨通,獲得皇帝賞識,在官場中游刃有餘,可以說必須時刻揣摩皇帝心意,與君主保持一致,對權勢更勝者保持順從和尊敬的態度,尤其是君權和皇權至上的帝王之家,對於帝王的命令最好是無條件的執行。

但縱觀周亞夫一生,在這些方面可以說做得非常差,更甚者可以說雖然他懂得這些道理但卻不屑於那樣做。周亞夫這個人,無論為將還是為相,都將國家利益作為最高準則。雖然這種行為準則對於國家來說十分有利,但有時候不可避免地會觸犯某些人的利益,因為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有時候並不一致,所以周亞夫才前有違抗漢文帝命令的舉動,後又得罪梁王、竇太后與漢景帝之事。

可以說他將整個皇權統治階層都得罪了。不過漢文帝心胸寬廣,對他的過失胸懷大度,看在他是人才的份上不予計較,並充分挖掘和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從細柳整軍這件事可見一斑。

不過漢景帝與他爹漢文帝相比,相差較遠,對於周亞夫的舉動並未寬恕,也是周亞夫後來落得悽慘下場的原因之一。

細柳整軍作為周亞夫從政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很好地展現了他的個人治軍才華,但另一方面也展現了他的固執和僵化。封建時代的軍隊屬於帝王家,周亞夫身為一介臣子,這種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行為多少會招致皇帝的腹誹,埋下禍患。尤其是在平定七國之亂中,周亞夫再次違背聖命,可以說為他後來的悲慘命運埋下了禍根。

這兩件事使得後來的周亞夫更加固執己見,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不懂得搞妥協和變通,甚至不怎麼估計皇帝本人的權威是他的失策之處。從道理上看,周亞夫重大局、行正值果敢是美德,但是這種美德在特定條件下反而成為他最終殞身的悲劇因素。

在平叛過程中,周亞夫立下大功勞,因此也被景帝升為丞相。雖然說周亞夫在戰爭中能夠成功指揮千軍萬馬、衝鋒陷陣,但在朝堂上卻不善於搞正值,他的固執己見,直來直去,非常永日給自己招致麻煩。

在景帝想要將慄太子廢黜的時候,向周亞夫徵求意見,但是周亞夫堅持不贊成,因此也就積極和景帝爭辯。人家皇帝是徵求你意見麼?明顯是要你站隊。因為這一事件導致了景帝疏遠周亞夫。

同時,七國之亂時,周亞夫沒有派兵救梁王,使得梁王從此懷恨在心,每次入京朝見,總要跑去竇太后那裡說壞話。而就在這個時候,竇太后要求景帝能夠將王皇后之兄封為侯,景帝對這個建議並不滿意,因此也就說不能夠將其封侯。竇太后強烈要求,景帝無奈只能作出緩兵之計,說要和丞相商量,打發了竇太后。

但景帝之所以把周亞夫搬出來,就是因為知道他的性格一定會反對,這樣也就能把竇太后的不滿轉移到周亞夫身上,由此,埋下了竇太后對周亞夫不滿的禍根。

就算景帝已經成功讓竇太后恨上週亞夫,但景帝並不覺得解氣,因此在一次皇帝宴請中,故意在周亞夫面前放了一塊沒有切開的肉,也沒有放筷子。周亞夫見狀主動要筷子,景帝卻說:“不是沒有給你筷子嗎?”

周亞夫看到景帝生氣,立即脫帽稱謝,但在景帝讓他起來之後,他竟然直接快步出宮,由此更進一步增加了景帝對他的不滿,只剩下詔合適的時機除去周亞夫了。

最終周亞夫被自己兒子的一次僱工不給工錢時間牽扯其中,最終在官吏日益威逼下,周亞夫感到自己非常冤枉,因此也就連續絕食五天表示自己的不滿,最終吐血而亡,含冤而死。


大山裡的幼稚鬼


只能說周亞夫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小白。

周亞夫是將門之後,因治軍嚴謹,受到漢文帝賞識。

  • 公元前158年,匈奴進犯北部邊境。漢文帝為了鼓舞士氣,順便檢查一下軍隊的防務。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門,這兩處的駐軍見到皇帝的儀仗後,沒有檢查任何手續,就讓漢文帝進去了。到周亞夫的軍營時,在出示了一些列的手續以後才讓進去。並因甲冑在身,向漢文帝行軍禮。漢文帝認為治軍就需要向周亞夫這樣,深感欣慰。
  • 漢文帝因周亞夫的治軍嚴謹而器重他,並在病逝時向景帝推薦。因此,才有了景帝用周亞夫平叛的事情。

因功拜相,循例而為,被景帝猜忌。

  • 周亞夫在平定叛亂時,對於梁王受到的圍攻,沒有及時解圍。或許是出於戰略考量。私認為景帝不會因為這事而對周亞夫形成成見,即使梁王多次告狀。畢竟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周亞夫在平定叛亂後,被景帝拜為相國。遵循劉邦定下的異性不得封侯,多次阻止景帝對異性封侯。這也沒有錯,畢竟是為了劉家天下。
  • 周亞夫錯就錯在阻止景帝更換太子,這種事情提個醒就好了,周亞夫卻是極力反對。景帝必然猜忌周亞夫和太子的關係:一個權臣,一個太子,萬一聯手造反怎麼辦?
  • 此後,景帝從戰略角度考量,堅持了封侯的意見。周亞夫藉故辭相,景帝批准。可見這時二人都對對方有很大的意見。

不論從哪方面來說,周亞夫都是個人才,景帝捨不得就此放棄他,決定給他一次機會。

  • 景帝在宮中設宴招待周亞夫,想看看他有沒有改進:吃飯的時候沒給他筷子。沒想到周亞夫和以前一樣。景帝擔心後繼之君控制不了周亞夫,再次造成內亂,便決心除掉他。

周亞夫因自己是軍事天才,也因自己是政治小白。威脅到了皇權,導致不得善終。


5有5


山野老人回答這個問題:

漢景帝重用良臣武將才平定八王之亂,作為幾朝元老的周亞夫為何不得善終?

周亞夫的成名是因為文帝。

文帝到細柳視察,發現了周亞夫是個人才,讚歎說:“真將軍也!”

周亞夫的顯赫也是因為文帝。

文帝臨終的時候,對兒子景帝交代:“國家若有急難,周亞夫真正可以擔當帶兵的重任。”

後來,景帝碰上七國之亂,由此啟用周亞夫。

平定七國之亂後,周亞夫自此富貴無比!

周亞夫的生死富貴,那個善於看相的許負早有結論。

許負對周亞夫說:“你三年後為侯,封侯八年為丞相,掌握國家大權,位尊任重,在眾臣中將首屈一指,再過九年會餓死。”

為什麼這樣一位顯貴的將軍、丞相,最後不得善終呢?

山野老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竇太后要他死,他非死不可。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出發之前,對景帝說:“七國來勢洶洶,為了消耗七國,我將把梁國作為誘餌甩給七國。”

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請求。

梁國的諸侯王是劉武,竇太后的小兒子。

竇太后對梁王劉武的喜愛是無法形容的,一度要景帝將帝位傳給梁王。

七國進攻梁國時,梁王多次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對此置之不理。

七國之亂平定以後,梁王劉武不斷向竇太后告狀。

竇太后就有處死周亞夫的念頭。

由於景帝的保護,周亞夫才僥倖躲過一劫。

大家知道,郅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因為與慄太子劉榮的死扯上了關係,儘管有景帝的保護,最後也被竇太后逼迫景帝處死了!

由此推測,周亞夫儘管僥倖躲過一劫,終究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二,介入了不應該介入的事情,非死不可。

景帝要廢除慄太子劉榮,徵求周亞夫的意見,周亞夫持反對態度。

竇嬰竇太后的侄子,堂堂的國舅爺,也是七國平叛的功勳人物,只因參與了慄太子劉榮的案子,景帝在生前沒有處置竇嬰,臨死之前,卻給竇嬰挖了一個深坑,給了竇嬰一道聖旨,大意是說,不管竇嬰犯了什麼罪,都有豁免權。

儘管景帝給了竇嬰這樣高的恩寵,卻沒有將那道聖旨建檔。最後因為這個原由,被武帝處死了!

用竇嬰類比周亞夫,可知周亞飛的結局了!

三,功高震主,非死不可。

周亞夫的父親周勃,因為平定呂氏之亂,擁立文帝登基,成為大功臣,最後功高震主,被文帝嚇死了!

周亞夫的功勞也不比他父親小,平定七國之亂,等於給景帝一次重新登基的機會。

周亞夫和他父親周勃一樣,以功臣自居,不知節制,因此也重蹈他父親覆轍,不得善終!

綜上所述,以上三點,都是死罪,都是無法赦免的死罪,周亞夫不得善終也就不可避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