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為什麼要殺周亞夫?

敢想加敢幹


漢景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帝王,與漢文帝齊名,兩人統治的時代史稱“文景之治”,是著名的盛世之一。然而,實際上漢景帝的個人修為,與漢文帝相去甚遠,其胸襟遠不如其父,害死周亞夫便是一個例證。

那麼,漢景帝何以要致周亞夫於死地呢?

第一,周亞夫功高震主

在漢文帝去世前,曾交代景帝:“國家倘若遭遇重大變故,周亞夫是可以擔當重任的。”文帝死後三年,爆發“七國之亂”。景帝想起了父親臨終前的遺言,提拔周亞夫為太尉,即全國軍事力量最高長官,全權負責指揮平定叛亂。

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中,周亞夫以高瞻遠矚的戰略,耐心等待戰機出現,一戰就擊垮叛軍主力。七國之亂的核心人物吳王劉濞,僅僅起兵三個月,就以失敗而告終。可以說,沒有周亞夫卓越的指揮天才,這場戰爭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就結束。

七國之亂被鎮壓,意味著君主專制權力進一步擴大,地方諸侯權力進一步被壓縮。當來自外部諸侯的威脅減弱時,作為皇帝的漢景帝,勢必更加防患內部的威脅。在中國歷史上,因功高震主而兔死狗烹的故事,一而再上演。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這些建立大功的人都太有本事了,你比皇帝還有本事,皇帝不防你防誰呢?

第二,梁王劉武的陷害

在平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周亞夫與梁王劉武結下樑子。

吳王劉濞造反後,集中兵力進攻梁國。當時梁國獨木難支,頻頻向朝廷告急,請求救援。然而,統領中央軍出征的周亞夫則認為,叛軍氣焰囂張,難以爭鋒,他主張放棄救援梁國,重點打擊敵人的糧道。

在梁國生死存亡之際,周亞夫屯兵在昌邑,按兵不動。梁王的告急書如雪片般地傳到京城,漢景帝不得不下詔給周亞夫,要求他立即解救梁國之圍。然而,周亞夫拒絕執行漢景帝的命令,仍然堅持自己的戰略方針,堅不出兵救梁。

周亞夫打擊叛軍糧道的戰略最終得以成功,叛軍開始出現饑荒,不得不放棄攻打梁國。儘管周亞夫的戰略被證明是正確的,然而梁王劉武對他的袖手旁觀心生忌恨,兩人的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梁王劉武不是一般人,他是漢景帝的弟弟,一度被認為是皇位接班人。梁王在皇帝以及竇太后面前,極力詆譭周亞夫。人家是兄弟、母子,你周亞夫就只是個外人罷了。試想想,漢景帝與竇太后,會站在哪邊呢?


第三,在太子之爭中,周亞夫完全站錯立場

由於平叛有功,戰後周亞夫被提拔為帝國宰相。

在他擔任宰相時,發生了皇太子劉榮被廢黜一事。太子劉榮被廢的背後,是後宮的權力之爭。一方是皇太子的生母慄姬;另一方是漢景帝的姐姐劉嫖及寵姬王娡。權力鬥爭的結果,慄姬失寵、劉榮被廢;王娡被冊立為皇后,其子劉徹成為皇太子,即日後的漢武帝。

在這場權力鬥爭遊戲中,周亞夫完全站錯立場了。

周亞夫沒有洞悉到廢立太子背後複雜的政治鬥爭,他只是以對帝國的忠誠之心,向漢景帝極力爭辯,企圖保全皇太子劉榮。此時的慄姬已經失寵,樹倒胡猻散,他的抗爭吃力不討好。漢景帝失去了耐心,對周亞夫從信任轉而疏遠。

更要命的是,周亞夫又得罪了新冊立的皇后王娡。當時漢景帝要封王娡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搬出漢高帝劉邦的規定:“非劉氏不可封王,非有功不可封侯。”進而諫道:“王信雖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沒有功勞,封侯有違高帝的規定。”對周亞夫的固執,景帝越來越討厭。

在多次得罪漢景帝后,周亞夫索性稱病。公元前147年,他被免去丞相一職。

第四,在獄中絕食而亡

周亞夫功高震主,又多次牴觸聖意,把皇帝身邊最親的人都給得罪了,包括皇弟梁王劉榮、皇姐劉嫖、皇后王娡等。大家想想,漢景帝對周亞夫會是個什麼態度。

漢景帝想了個拙劣的辦法來考驗周亞夫。

他召見周亞夫,賜給他肉吃。只有大塊的肉,沒有刀也沒有筷子,這要怎麼吃?周亞夫要求拿雙筷子。景帝陰陰地說:“這樣還不能滿足你嗎?”說實話,景帝這種羞辱人的法子太惡劣了,所以他的修養遠不及文帝。周亞夫的合理要求,在景帝看來,是心裡牢騷多,不能成為輔佐少主的大臣。

周亞夫強力反對立劉徹為皇太子,怎麼輔佐下一任皇帝呢?如果不能輔佐,那他又有什麼利用價值呢?既然沒有利用價值了,留著始終是個隱患。這就是皇帝的思維。

此時周亞夫退出政壇,不問政事,他甚至為自己準備了後事,預先購買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但不曾想到,這居然成為謀反的罪名。

司法官員以謀反罪逮捕周亞夫,審問道:“你打算造反嗎?”周亞夫回答說:“我只不過買了一些殉葬品,怎麼說要造反?”該司法官員吼叫道:“你就算不在活著時造反,死了後也想造反吧。”

羅織罪狀,目的就是致周亞夫於死地。是誰要周亞夫死,豈非很清楚嗎?周亞夫畢竟是剛強之人,與其被誣以謀反死得不明不白,不如自殺了事。於是他在獄中絕食,五日後吐血身亡。


君山話史


周亞夫,西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其父是漢朝的開國元勳周勃。周亞夫為人性格直爽,敢說敢做,並且善於領兵作戰,為西漢立下赫赫戰功,一直都被後世所推崇。“亞子在世,孫吳重生”,單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他在後世兵家中的地位。

周亞夫的老爹周勃生前被封侯爵,按照西漢的傳統,子孫當中可以有一人承襲他的爵位。本來,周亞夫是沒資格繼承他老爹的爵位的,為何?因為他有老哥。他老哥才是最有資格繼承父親爵位的長子。

也就活該人家周亞夫同學牛逼,連運氣都這麼好。他老哥不知怎麼抽的風,犯了重罪惹惱了漢文帝,直接被取消了繼承資格。於是乎,這個天大的幸運降臨到了周亞夫身上,他由備胎直接轉正,承襲了周勃的爵位,被封為條侯。

剛做了條侯,立馬就有事兒幹。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大舉進犯邊境,周亞夫被任命為將軍,率兵駐紮在細柳一帶,而他所率的軍隊,就是後世非常著名的“細柳營”。

漢文帝為了給士兵鼓氣,親自到軍營視察。當御駕到達細柳營門外時,守門的士兵竟不讓漢文帝進去,直到周亞夫下令之後才敢打開營門。漢文帝看到周亞夫的士兵披堅執銳,戒備森嚴,訓練有素,明顯強於其他的漢軍,給漢文帝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文帝臨死之前,再三囑託太子劉啟:“國家若遭不測,周亞夫可以擔當重任。”

漢景帝劉啟繼位後,任命周亞夫為車騎將軍。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發生叛亂,周亞夫被升任為太尉,親率大軍與七國的叛軍進行作戰。

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周亞夫便平定了七國之亂,粉碎了諸侯王企圖分裂和割據的圖謀,維護了大漢王朝的統一和安定的局面。

然而,這樣一位巨大的功臣最終卻落了個悽慘的下場,實在叫人扼腕不止。客觀的講,周亞夫之死的確很冤枉,有點像後世的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一樣。

周亞夫被免職以後,退休在家,兒子給年邁的他準備後事,購置了500件殉葬用的鎧甲和盾牌。有人藉此告發周家,說他們居心叵測,用心不良,漢景帝對待功勳之家,毫無憐憫和信任,甚至還借題發揮,要求廷尉嚴肅查處。可是查來查去,卻只有殉葬用的盾牌和鎧甲。

廷尉為了向漢景帝交差,就以周亞夫“即使不想在地上造反,死後也要到地下謀反”的罪名將他抓捕入獄。周亞夫那個氣啊,心說老子辛辛苦苦幫你鎮壓了叛亂,你就這麼回報我啊?在獄中絕食5天,最後吐血而亡。

其實,周亞夫之死,主要原因是他性格耿直,或者說太耿直。得罪了不少人,而且還不會討好皇帝,使得皇帝都開始煩他。就好像現在專門跟老闆作對的人,必死無疑,周亞夫就是前車之鑑啊。

平定七國之亂時,梁國是景帝的同盟,支持中央平亂。當時,梁軍受到了吳楚聯軍的壓迫,梁王劉武不停的向周亞夫求救,漢景帝也反覆命令他前去救援。但是,周亞夫卻始終按兵不動,他認為只要梁軍能夠拖住吳楚的主力,自己就機會全部剿滅他們。從公心的角度講,周亞夫沒錯,的確是如此;但是從私心的角度講,周亞夫就錯了,而且是大錯!

為啥呢?我給你慢慢道來。當時他見死不救,使得梁王劉武對他懷恨在心,梁王是誰啊,他可是當今竇太后的兒子,當今皇帝劉啟的弟弟,換句話說,人家娘仨是一家人。所以,劉武逮著機會就在老媽竇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在老哥劉啟這兒告周亞夫的黑狀。久而久之,竇太后和漢景帝也都對周亞夫不是很感冒了。

周亞夫以“地下造反”的狗屁罪名被下獄監禁,最終致死,這在歷史上也是極其荒唐和可笑的事情。而這件荒唐事的始作俑者就是“文景之治”的主人公,漢景帝劉啟。

本人在之前的文章《被歷史誇大的“文景之治”》中已經談到過,漢景帝劉啟此人的胸懷並不大,能力並不強,而且為人刻薄,做事寡恩。他劉啟最大的成就或許只是選了一個牛逼的兒子劉徹接任皇帝位,他的功績絕對被歷史過於誇大了。


文史不假


說起漢景帝,確實可以說他是一代明君。

據《史記》記載,在漢景帝統治時期,“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意思是說國家糧庫中的糧食太多,堆積在一起不能散熱都發黴了,雖然感覺有點誇張了,不過那個時期百姓吃穿不愁應該還是能保證的。

可就是這樣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卻逼死了周亞夫,而且逼死周亞夫的過程也極其荒唐。

周亞夫的兒子為其提前置辦喪葬用品,購買了紙紮的五百甲盾,漢景帝就藉口說這五百甲盾是周亞夫謀反的證據。

周亞夫稱這些都是紙糊的東西,如何能算謀反?得到的卻是監官一句“您縱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死了到地下去造反吧”。

周亞夫頓時明白了,枉自己一生盡心盡力守護這大漢天下。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於是絕食而亡。

那麼,一代明君漢景帝,為何非要逼死漢景帝?有書君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其一,漢景帝內心狹隘,容不下功高蓋主的周亞夫

漢景帝這個人在治國方面確實很有能力,但他內心狹隘,性格還很暴躁。他少年時和吳王的兒子鄧通下棋,不知怎麼就吵起來了,然後竟然用棋盤把鄧通給砸死了!這時候漢景帝暴戾殘忍的性格很早就體現了出來。

周亞夫治軍有方,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莫過於他僅用了三個月平定七國之亂,徹底粉碎了各地藩王的叛亂,將大漢的權力集中到了皇帝手中。這番大功,讓周亞夫當上了當朝宰相,也成了懸在他頭頂的一把利劍。

漢景帝經常各種試探周亞夫,他總覺得就像有顆定時炸彈在身邊一樣,讓他頗為忌憚。所以,未免夜長夢多,周亞夫不得不殺。

其二,為了兒子將來的帝王之路,肅清潛在威脅

周亞夫的父親是開國元勳周勃,在朝野中威望極高,如今周亞夫比其父更勝一籌,手中又握有軍事大權,平定七國之亂拯救了漢室江山,這一切都已經嚴重威脅到未來年輕的皇帝。

再加上週亞夫性格剛直,不會變通,經常因為性格問題給漢景帝添堵。

若把這樣一個有功勞有背景,有治軍能力而且不太好管的人,放在年輕的劉徹身邊,那就太危險了。所以,為了劉徹的帝王之路沒有潛在危險,他必須把周亞夫給除了。

其三,周亞夫性格使然,把漢景帝周圍的一圈人都得罪了,他的死“眾望所歸”

周亞夫行軍治軍很有一套,但他卻是個“死腦筋”,漢景帝要廢劉榮他不同意;竇太后要封王信為侯,他又不同意說:“非劉姓不封王,無功勞不封侯。

王信手無寸功,又不姓劉,憑什麼封侯?”;並且他得罪了竇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劉武。

於是乎劉武和太后一有時間就向漢景帝告周亞夫的黑狀,再加上漢景帝本來對周亞夫就有點忌憚。自己在還好說,若是自己不在了,這個周亞夫豈不是更無法無天了!

所以想方設法除了周亞夫。

有書君可惜周亞夫一生忠心耿耿,卻最終因為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和桀驁的性格,成為了統治者鞏固皇權的犧牲品。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漢景帝與周亞夫最大的矛盾就是漢景帝是一個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人,而周亞夫是一個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人,所以周亞夫揣摩不到漢景帝的心思,因此經常在重大事件上與漢景帝對著幹,最後導致漢景帝起了殺周亞夫之心。

周亞夫建不世之功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周勃的兒子,歷任漢文帝、漢景帝兩朝,最著名的是周亞夫擔任漢軍統帥歷時三個月平定氣勢浩大的吳楚七國之亂,從此盛名天下,因其卓著的軍功被拜為當朝太尉,大權在握。周亞夫的這個功勞在當時是十分重大的,漢景帝有治國之志,但是卻不會治軍,因此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時漢景帝有些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最後只好將全部的軍權都給了周亞夫,幫助自己平定禍亂,而周亞夫以雷霆之勢三個月便平定了禍亂,所以這個功勞是很重的。


漢景帝與周亞夫之間的三次衝突

一、周亞夫反對漢景帝廢太子

漢景帝起初的太子是劉榮,但是漢景帝卻不太喜歡這個太子,認為劉榮沒有大才,不適合成為未來的君主,執掌整個國家,而是喜歡自己的小兒子就徹,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所以漢景帝打算廢掉太子劉榮,立劉徹為太子。於是漢景帝就找了一個合適的機會,在朝廷上宣佈了此事,但是太尉周亞夫卻當庭反對,並且態度堅決,周亞夫的理由是太子是國家之本,不應該擅自廢立,尤其是太子沒有犯特別嚴重的錯誤,其實周亞夫說的也很有道理,但是他卻沒有考慮漢景帝廢立的決心,因此二人在朝廷之上槓起來了,當然,胳膊擰不過大腿,最後的決定還是由漢景帝決定,還是將太子劉榮給廢了。


二、周亞夫反對漢景帝給匈奴降將封侯

周亞夫與漢景帝第二次發生的正面衝突是周亞夫反對漢景帝給匈奴降將封侯,一次,有幾個匈奴將領投降了漢朝,對此漢景帝決定給匈奴降將封侯,理由是這樣一來我們的條件優越,匈奴將領就會源源不斷的投降於漢朝,有利於我們。但是這件事太尉周亞夫又當庭直接反對漢景帝,不讓漢景帝給匈奴降將封侯,理由是這是太鼓勵將領投降,時間久了會誕生不忠不義之臣,不以投降為恥,甚至投降成為家常便飯。


這件事情站在雙方的角度來講都有理,談不上對錯,但是周亞夫沒有意識到這是君臣之間的對話,二人又在朝廷之上槓上了,惹得雙方都很不高興,結果很明顯,仍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周亞夫還因為這件事漢景帝沒有聽從自己的意見,直接撂挑子不幹了,稱病回家養病了,漢景帝一看更怒了,你不是有病嗎,那你就回家養病吧,於是接觸了周亞夫太尉的職務。

三、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惹不快

漢景帝與周亞夫第二次吵架過了很久,漢景帝念及周亞夫曾經畢竟有那麼大的功勞,決定在給周亞夫一個機會,想要在考驗周亞夫一回,於是宴請周亞夫,皇帝宴請周亞夫,周亞夫自然要前去赴宴。在宴席上,漢景帝給周亞夫出了一道題,在周亞夫面前放了一大塊肉,但是沒給周亞夫用餐工具,這一下子周亞夫很是危難,認為吃飯就吃飯,幹嘛不給自己餐具呢!於是便向漢景帝討要餐具,這惹得漢景帝大怒,出口呵斥周亞夫,周亞夫見此急忙跪下認錯,宴席不歡而散。


周亞夫也是因此憋了一肚子氣,覺得莫名其妙。其實漢景帝給周亞夫一塊肉,而不給餐具意圖是在告訴周亞夫,我不讓你吃,即便是你嘴前有一塊大大的肉你也吃不到,更深一層就是周亞夫你要仰仗著我,當然周亞夫並沒有領悟到,所以算是考驗徹底失敗,此事過頭漢景帝總結出來一個結論,就是周亞夫不是侍奉幼主之人,於是便起了殺心。

周亞夫鋃鐺入獄

事情過了很久,而這時的周亞夫已經老了,一次周亞夫的兒子給周亞夫準備百年之後的陪葬品,因為周亞夫生前人大將軍,於是為其私自購買了五百副鎧甲作為陪葬品使用。但是在當時私自購買鎧甲是不被允許的,相當於犯罪,若是別人也就那麼地了,但是此人是周亞夫,漢景帝正準備為自己的兒子劉徹登基清理障礙呢,而有一個障礙就是周亞夫,於是漢景帝準備嚴查此事,於是便派人去詢問周亞夫此事。


但是周亞夫是什麼人,曾經的大將軍,指揮百萬之師,面對漢景帝派來的小吏不屑一顧,閉口不言一詞,但是這些人雖是小吏,卻是漢景帝派來的,相當於漢景帝,於是漢景帝知道此事後大怒,直接將周亞夫逮捕入獄,周亞夫再次展現了自己的氣節,絕食五日而死,至此一代大將軍周亞夫走出了歷史的舞臺。

縱觀周亞夫一生,其實沒有做過什麼有悖原則的事情,周亞夫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理有據,考慮“周全”,但是這個周全是要用雙引號的,因為這個周全指的是沒有將“人”這個因素考慮進去,而一但將“人”的因素考慮進去,就不再周全。周亞夫是一個典型只研究事而不研究人的人,所以周亞夫深深的得罪了漢景帝,最後落下個身死的下場。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有人說周亞夫之死是命運的安排,這種話純屬無稽之談,周亞夫生死的決定權在漢景帝劉啟的手裡,如果沒有皇帝的首肯,就算周亞夫自己想絕食而死也是做不到的。

身為階下之囚,命運早就不能由自己掌握了,至於最後是怎樣的死法已經並不重要了。不管怎麼說,周亞夫絕食求死是漢景帝造成的,因此殺死周亞夫的就是漢景帝劉啟。



平定七國之亂,周亞夫建立了不世之功,但是由於堅持自己的既定策略不救梁國,導致梁王劉武和竇太后對周亞夫恨之入骨,因此經常在漢景帝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

但對於漢景帝而言,周亞夫的做法客觀上幫助自己平定七國之亂的同時,也削弱了梁王的勢力,這是漢景帝所希望的。因此,漢景帝口頭上答應竇太后和梁王要嚴懲周亞夫,但實際上不以為意。

導致漢景帝下決心除掉周亞夫的原因,是周亞夫為相後,和漢景帝之間發生的直接衝突,具體來講有三件事。

第一件周亞夫反對漢景帝廢太子劉榮,既得罪了漢景帝,又得罪了王皇后。漢景帝要廢太子劉榮,改立王夫人之子劉徹為太子,這樣一來母以子貴,劉徹為太子,王夫人為皇后,於是懷恨而報復周亞夫。

第二件反對漢景帝立王皇后的兄長王信為侯。這個建議是竇太后提出的,本來是為了緩和她於王皇后之間的關係。但是周亞夫竟然拿漢高祖劉邦和大臣的約定為理由,非皇室子孫無功不得封侯,否則天下共誅之。王信雖然是王皇后的兄長,無功也不得封侯。漢景帝沉默不語,容忍了周亞夫,但王皇后和王信則對周亞夫恨之入骨了。

第三件反對漢景帝的統戰策略。有五個匈奴貴族叛變來投靠,漢景帝打算封他們為侯爵,這是統戰策略,本來無可厚非。但周亞夫又堅決反對,認為這是在鼓勵投降變節,不應該封侯。漢景帝大怒,說丞相的話不可用,強行封五人為侯。不久之後,漢景帝以有病為由,罷免了周亞夫的丞相之位。

再次試探,大失所望。又過了一年多,漢景帝在一次宴會上故意讓人不給周亞夫筷子,想試探一下週亞夫的脾氣有沒有改變。周亞夫明知道這是漢景帝的試探,但就是忍不下這口氣,對禮儀官要筷子。漢景帝說:“這麼大塊肉還不夠將軍享用嗎?”周亞夫連忙起身脫帽致歉。


漢景帝起身離開,周亞夫也匆匆離去。看著周亞夫的背影,漢景帝想起了文帝在細柳軍營所盛讚的真將軍“只聞將軍令,不奉天子詔”。漢景帝狠狠的說:“如此桀驁不馴的東西,不能讓他日後侍奉小皇帝!”漢景帝因此動了殺心。

想殺人藉口總會找到的。不久之後,周亞夫的兒子因為購買五百套殉葬用的甲冑盾牌,被漢景帝抓住了把柄。廷尉審問周亞夫說:“你購買甲冑,難道要造反嗎?”周亞夫說:“我買的是殉葬品。”廷尉說:“在陽間不敢造反,這是要到陰間作亂!”於是將周亞夫定成死罪。看到這裡想到了一句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刻薄寡恩的漢景帝,用莫須有的罪名冤殺周亞夫,就像他對待自己曾經的老師晁錯一樣。

歡迎大家關注、交流、點評!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自古以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帝王善用的權術,功高震主是君主莫大的忌諱。一代帝王將相如果不能遵循於此,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今天我們來講一位西漢的名臣周亞夫。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絳侯周勃的第二個兒子,他曾經帶兵策馬驅虜於邊疆,也曾經領受皇恩鎮守於京師,除此之外,他也曾經位極人臣,群領朝臣為相丞,他是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與丞相,深受漢文帝漢景帝兩代名君所倚仗。

但是這樣的一代賢臣,最後卻沒有得到善終,他最後被漢景帝以所謂的“叛逆謀反罪”下獄,又因為絕食,被活活餓死。那麼對於有如此崇高氣節的賢臣,漢景帝為什麼要殺了他呢?其實有以下幾點原因,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一、功高震主

我們前面說了,古代帝王最大的忌諱就是臣子功高震主,而周亞夫就恰恰屬於這種臣子。漢文帝時,因為周勃去世,周亞夫哥哥犯罪,所以絳侯的爵位就落到了周亞夫頭上,這個爵位在西漢時期十分的尊貴,當然了,一個爵位當然不可能威脅皇權了。

史書記載,周亞夫十分的善於用兵,且治軍嚴明,曾經漢文帝親自視察士兵,就曾經對周亞夫的治軍嚴明大加讚賞。除此之外,漢文帝在臨死前,曾經告誡過漢景帝劉啟,如果國家受到外敵威脅,周亞夫是一個可以平定沙場的好將軍,所以在景帝繼位後,周亞夫被封為了車騎將軍。



後發生了西漢著名的七國之亂,周亞夫以少勝多,雖然平定了叛亂,但是因為戰略所迫,卻得罪了當時漢景帝劉啟的弟弟梁王劉武,這也為他最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七國之亂後,周亞夫因為大功被封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時候,國家太平,邊疆和睦,周亞夫也沒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他權勢很大,漢景帝是一個想要加強中央集權的皇帝,從為何會發生七國之亂就可以看出,而周亞夫不管在朝堂還是在軍中,都有很大的權力和威望,這就讓漢景帝頭痛不已。

恰巧這時有人告發周亞夫的兒子私自購買皇家殉葬用的兵器,漢景帝當然知道周亞夫不會造反。但是利用這個由頭,漢景帝將周亞夫名正言順的削去職權,關入監獄,但是周亞夫這個人剛正不阿,不服氣,絕食抗議,最後活活餓死。

二、直言不諱

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但是能夠每次聽進忠言,而不逆耳的人有多少。

周亞夫作為一個從久經沙場的武將升到丞相的人,自然是快言快語,直言不諱的,但是就是這樣的性格,卻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漢景帝七年,因為種種原因,景帝要廢掉當時的太子劉榮,因為事關太子廢立,意義重大,當時朝臣都不敢妄言。但是周亞夫這時卻極力抗爭,直言不諱,公然與皇帝拍板,這使漢景帝很不高興,使得其在竇太后面前常說周亞夫的不是。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竇太后勸說景帝說皇后的哥哥王信地位尊貴,可以封侯,雖然景帝也人為不妥,但是無奈竇太后權勢太大,又是自己的母親,沒有辦法,這時周亞夫又直言進諫,反對王信的封侯,這讓竇太后和景帝的面子都掛不住了,他們開始漸漸疏遠周亞夫,周亞夫也處於了孤立地位。之後,漢景帝抓住周亞夫把柄,把他打入監獄,他最後活活餓死。


夏目歷史君


周亞夫死在缺乏政治智慧,固執己見,多次頂撞皇帝,九五之尊又如何能忍?


作為一代名將,他繼承了父親周勃的卓越軍事才能,在細柳嚴明治軍,力抗匈奴入侵,隨後統軍出戰,三月力平七國之亂,最終憑藉赫赫軍功被漢景帝官拜丞相,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但從政僅一年餘,周亞夫就被冤下獄,絕食身死,不免令人悲嘆。他的死,是註定的悲劇,性格使然。他這個人,性情耿直、恃才而傲,作為軍事統帥,治軍有方,戰功卓著。但是作為丞相,他依然秉持本性,堅持原則,公開場合與皇帝爭執不同政見,讓皇帝無法下臺。

太史公司馬遷曾評價:

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堅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終以窮困。悲夫!

意思是他治軍有方,但是轉換角色從政後,他自滿自足,守節操卻不知恭順。

當丞相短短一年多時間,他就用“三個強烈反對”與漢景帝公開爭執。一是強烈反對景帝廢太子;二是強烈反對皇后兄長封侯;三是強烈反對匈奴降王封侯。

這三件事,他都有理。太子廢立乃國之大事需慎重考慮,他沒錯;劉邦明令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而皇后兄長未立寸功,他也沒錯;降王封侯會助長不正之風,他還沒錯。

但是他錯在缺乏政治智慧,不夠圓滑,不懂迂迴。所以當有人誣陷他的謀逆大罪後,漢景帝不置可否,甚至暗中授意。

飛鳥已盡,要你一條繼續狂吠的走狗何用?


關注“東方史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歷史的細節真相。


東方史話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軍臣單于絕和親之約,對漢發動戰爭。

周亞夫駐紮細柳軍營,漢文帝巡視軍營,在文帝進入蘇意和張武的軍營,沒有受到阻攔,而進入周亞夫的軍營,被士兵攔下,進去通報後才放行,進入軍營,周亞夫一身軍裝來拜見,行軍人禮。

文帝后來誇獎周亞夫治軍有方,我們也是把這個故事當正面的來看的。

但實際上,漢文帝對周亞夫肯定是懼怕的,讓你治軍,你真把軍隊變成自己的了,軍隊只聽你一個人的,那還了得?

而雖然批評了另外兩個將軍,但實際內心是喜歡的。

想當年平定諸呂,周勃的身份是太尉,虛職,並不是軍隊最高長官,他是不能進入軍營的,但憑藉威望和人脈,直接調動軍隊平亂,

這都是犯忌諱的,一個人如果長期軍中任職,軍隊將領都是他提拔的,或者是他的部將,又有威望,侯爵身份,能做出什麼事,誰敢保證?

我們總說周勃忠臣,漢朝也是這樣蓋棺定論的,但實際呢?他是聯合諸侯王,率軍圍攻皇宮,誅殺丞相(呂產)和皇帝(後廢帝劉弘),改組中央政府,這放在什麼時代都是叛亂,亂臣賊子。

誰敢說周亞夫是忠臣?


南朝四百八十寺


周亞夫平了七國之亂,功高震主,又不知道深自謙抑,這樣的功臣不殺還留著過年啊?

皇帝高高在上,想殺誰就殺誰,想娶誰就娶誰。皇權專治各種不服,是生是死就看您一句話。

周亞夫精於治軍,疏於為政。政治上幼稚導致他不能善終,也不能怪皇帝卸磨殺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