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盤的成長史(二)

富事達塑業具有60多年的注塑加工經驗,並不斷緊跟物流業發展趨勢,公司,不斷探索各類產品的研發生產。目前物流筐、週轉筐、塑料托盤、週轉箱、物流箱、塑料圍板箱等成為富事達生產的主要產品。托盤作為產品流動的移動平臺,智能倉儲的重要元素,使用越來越廣泛,形成了標準化、系列化。今天繼續分享一下托盤的成長史。

關於托盤尺寸的規範化也在逐步推進,日本1963年制定了平托盤日本工業標準(JIS),1970年又制定了直達運輸平托盤試驗方法及JIS包裝規格系列。1970年9月,在土耳其召開的“集裝箱、托盤運輸包裝相互統一的國際流通模數化”會議上,得出的最適合的托盤尺寸是800*1100mm,該尺寸也稱為安卡拉尺寸。1971年10月召開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單件貨物搬運用托盤技術委員會(ISO/TC 51)分組會上,曾草擬出臺了800*1100mm、800*1200mm、900*1100mm、1100*1100mm、1000*1200mm五種尺寸的標準方案,徵求各國意見。隨後還針對選用1100*1100mm還是1200*800mm托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托盤的成長史(二)

托盤聯營最早出現在美國。美國1940年開始在耐火磚、肉罐頭等行業試行托盤聯營,在部分企業之間和地區用建立托盤循環、共用機制。1946年,澳大利亞政府利用美國二戰期間留下的托盤和相關裝備建立了聯邦搬運裝備共用系統,開始實行以托盤租賃方式為主的全國托盤聯營。1947年瑞典、1951年瑞士也先後出現了托盤聯營。此後托盤聯營之風遍及歐洲、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日本在1971年相繼設立了日本托盤租賃公司和日本托盤聯營公司。而且大部分是以鐵路運輸為核心發展起來的。1961年7月,歐洲國際托盤聯營組織成立,以瑞士和德國為發起國,其主要目的是增加鐵路運輸能力,擴充鐵路運輸貨源,更好地發揮托盤的作用。1962年,蘇聯、東德、捷克、匈牙利、蒙古等國的部分火車站相互之間締結了托盤交換協定,20世紀70年代末,東德、捷克、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南斯拉夫開始加入歐美國際托盤聯營組織。從“托架”到“托盤”,從把托盤只當成一種水平裝置、可移動的地面、活動的貨臺,到把托盤看做是連接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各環節的橋樑和紐帶,確保物流全過程順暢、貫通的重要組成要素,使托盤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各種托盤應運而生。

為保護資源、綠色環保,塑料托盤的使用數量越來越多。我司專業生產各種標準的塑料托盤。有1208、1210、1111等各種川字、田字型多種規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