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时不我待 | 观《在线圆桌派·直面生态危机》有感

2020,时不我待 | 观《在线圆桌派·直面生态危机》有感

作者简介:卫庭冉,女,小学教师,就职于河南省济源市某小学。4月23日,卫老师观看在线圆桌派之后,感慨不已,写下七页读后感,长达2490字。


1

观感:我看跨国环保论坛·在线圆桌派


无疑,4月23日晚八点的“在线圆桌派·直面生态危机”是当下人们最应该参加的一场直播。它立足当下,直面危机,追根溯源,探寻解药。

借用马老师的一句话:这是个比天还大的话题。是的,比天还大,因为它不仅关乎现在,更关乎未来。

嘉宾们分享的观点新颖丰富,包罗万象,涵盖病毒科学知识、人类进化、人性的进化、幸福观、东方古老智慧、灾难发生的概率、水资源、水价、电价与浪费的关系、 科学环保、文明的走向、农作物安全、食品安全、节约与浪费、消费观、健身与养生、普通人的生存……置身其中,犹如徜徉微缩版的百科全书。


2

赞同:从东方智慧中寻找良方

我赞赏几位嘉宾的观点。钟积成先生、钟诚先生、王伟先生几位嘉宾都指出,现代人应该从东方智慧、中华古圣无贤的经典中寻找解决现代生态危机的良方。

2020,时不我待 | 观《在线圆桌派·直面生态危机》有感

钟积成先生推荐《中庸》,把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天人合一阐述得很清楚。现代人类在工业化的发展中应该能从中得到启示。

2020,时不我待 | 观《在线圆桌派·直面生态危机》有感

王伟先生推荐《黄帝内经》:认真做好自己,按规律办事。其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修心智慧能解决当下危机中人们的各种情绪问题,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与养生智慧。

2020,时不我待 | 观《在线圆桌派·直面生态危机》有感

钟诚先生推荐《礼记﹒月令》:

违反时令遭灾祸。人类不能自大,要顺天应时,敬天爱人。人类是自然的小助手,大地的小助手。

我想起了一位现代生态学家说: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

若把这个说法加以扩展,我们便可以说,人是地球的客人。这和钟诚先生的说法是一致的。作为客人,我们在享受主人的款待时应当懂得尊重和感谢主人。哪有只顾自己享受,不考虑主人感受的道理?做一个有教养的客人,这应该是人对待自然最恰当的态度吧。土地是洁净的,它接纳一切自然的污物,真正肮脏的是它不肯接纳的东西——人类的工业废物。

2020,时不我待 | 观《在线圆桌派·直面生态危机》有感

闻嘉伟先生推荐《随机漫步的傻瓜》,他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提醒人们,不要以为概率小的事件就不会发生。

就像《流浪地球》中的台词: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灾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是的,灾难一旦发生,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无法逃脱。

2020,时不我待 | 观《在线圆桌派·直面生态危机》有感

最佩服虽未到场但提供了智力支持的廖晓义女士。她创办了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致力于科学环保。她提出的“内求与回归”思想发人深思:

什么是内求?就是让人生的去向从向外攫取转而向内探求;什么是回归?就是让文明的走向从背离自然转而回归自然。

马老师推荐廖晓义女士的《东张西望》,一定要读一读。致敬!


3

争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如果我没听错的话,我不能认同苏毅先生的观点。苏先生借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出自己的观点:我们今天面临的一切,只是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经历的每个当下,都是珍贵的生命体验。站在人类的角度是灾难,是末日,感叹命运不公。站在地球的角度,是地球深呼吸拉筋压腿活动身体。站在病毒的角度,是换个新地方住宿而已。

苏先生的一句话把这段话说白了:灾害、病毒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人们应该从源头活水找到灾难、病毒存在的合理性,人们应该《直面人生的因惑》(苏先生推荐)。岂能这样,岂是这样!世界本来的样子难道就该是灾难频发,病毒肆虐?没有人愿意“享受”这样“珍贵的生命体验”吧!地球老人家也不愿意这样频频乱发脾气吧?他老人家想安详、想和善!甚至他老人家本来愿意向他怀抱里的人类投去和善、慈祥的几瞥,只要人类可爱!

苏先生身处灾难中不难受吗?不想提醒一下人类:你们太丑陋了!都是你们做的孽!不想反思一下这一切灾难的原因吗?是为什么吗?病毒存在野生动物身上是合理的,但传到人身上就不合理了。偶发灾难,人们可能不放在心上,好了伤疤忘了疼,但灾难频仍就不合理了,就应该警醒了。——可能苏先生不是这个意思,我曲解了;也可能苏先生大概是出于无奈,持悲观主义。

向苏毅先生、王少鹏先生学习,每年快走5000公里,每年长跑最少1000公里。王少鹏先生批判消费、享受成了现代人最大的幸福。赞同!王先生倡导人们拒绝不健康食品,选择健康绿色食品,如果再加以苏先生、王先生的健身行动,人们就向幸福迈出了一步吧?

大家的讨论都指向了节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我特别赞同。我特别推崇《朱子治家格言》里的生活观: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活观,万物莫与朴素争美。

我打算读一读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马老师的《The Way Home小鱼快跑》。《瓦尔登湖》倡导一种极简生活方式,是一本让人安静的书。

马老师说:所谓“生态灾难”实则也是人心的灾难。《The Way Home小鱼快跑》专门阐释了这样一种生态灾难的严重后果。面对天灾人祸,马老师开出了一剂清凉散。回到中国古老的生态文明,看看那些长翅膀的孩子,看看住在树上的鳟鱼湾人,如何对待自然。看纤尘不起,物我共流光。


4

开放探讨:2020,时不我待

最后一轮的开放式讨论之票选话题,我感兴趣的是:

1.50年后的地球会怎样?好OR坏?我希望好。虽然,人性的进化是极其缓慢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未来会好。

2.2000多年前的东方智慧如何适合当下的状况?我觉得,无他,朴素的生活观,极简的生活方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这次研讨会上刚学到的)的内心修养、高雅的精神追求,是人们应该追寻的。这也许是从个体角度而言,至于工业化发展,我就不懂了,但也应该从前边嘉宾们提供的东方古老智慧中寻找答案。

良好的教育也许造就、诞生几位改变现在生态环境、能源格局的超级科学家,拯救世界,拯救人类,那是人类的救星。即便在那样的情况下,人们也应该葆有廖晓义女士所倡导的:敬天惜物,顺应自然。

马老师总结:山水诗中藏解药,穷途末路找王维。大家达成一致:山水诗中藏解药,穷途末路找圣贤——无论是解决生态危机还是现代人内心的修炼与养生健身。

中国环保人士廖晓义呼吁:内求与回归

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从每个人开始,从教育开始 ——成人的教育,小孩的教育。否则,就像廖晓义女士所说的:2020,时不我待。否则,人类将没有未来。或者,未来将没有人类。

希望明天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