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時不我待 | 觀《在線圓桌派·直面生態危機》有感

2020,時不我待 | 觀《在線圓桌派·直面生態危機》有感

作者簡介:衛庭冉,女,小學教師,就職於河南省濟源市某小學。4月23日,衛老師觀看在線圓桌派之後,感慨不已,寫下七頁讀後感,長達2490字。


1

觀感:我看跨國環保論壇·在線圓桌派


無疑,4月23日晚八點的“在線圓桌派·直面生態危機”是當下人們最應該參加的一場直播。它立足當下,直面危機,追根溯源,探尋解藥。

借用馬老師的一句話:這是個比天還大的話題。是的,比天還大,因為它不僅關乎現在,更關乎未來。

嘉賓們分享的觀點新穎豐富,包羅萬象,涵蓋病毒科學知識、人類進化、人性的進化、幸福觀、東方古老智慧、災難發生的概率、水資源、水價、電價與浪費的關係、 科學環保、文明的走向、農作物安全、食品安全、節約與浪費、消費觀、健身與養生、普通人的生存……置身其中,猶如徜徉微縮版的百科全書。


2

贊同:從東方智慧中尋找良方

我讚賞幾位嘉賓的觀點。鍾積成先生、鍾誠先生、王偉先生幾位嘉賓都指出,現代人應該從東方智慧、中華古聖無賢的經典中尋找解決現代生態危機的良方。

2020,時不我待 | 觀《在線圓桌派·直面生態危機》有感

鍾積成先生推薦《中庸》,把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的關係、天人合一闡述得很清楚。現代人類在工業化的發展中應該能從中得到啟示。

2020,時不我待 | 觀《在線圓桌派·直面生態危機》有感

王偉先生推薦《黃帝內經》:認真做好自己,按規律辦事。其中,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修心智慧能解決當下危機中人們的各種情緒問題,也是人們安身立命的根本與養生智慧。

2020,時不我待 | 觀《在線圓桌派·直面生態危機》有感

鍾誠先生推薦《禮記﹒月令》:

違反時令遭災禍。人類不能自大,要順天應時,敬天愛人。人類是自然的小助手,大地的小助手。

我想起了一位現代生態學家說:人類是作為綠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

若把這個說法加以擴展,我們便可以說,人是地球的客人。這和鍾誠先生的說法是一致的。作為客人,我們在享受主人的款待時應當懂得尊重和感謝主人。哪有隻顧自己享受,不考慮主人感受的道理?做一個有教養的客人,這應該是人對待自然最恰當的態度吧。土地是潔淨的,它接納一切自然的汙物,真正骯髒的是它不肯接納的東西——人類的工業廢物。

2020,時不我待 | 觀《在線圓桌派·直面生態危機》有感

聞嘉偉先生推薦《隨機漫步的傻瓜》,他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提醒人們,不要以為概率小的事件就不會發生。

就像《流浪地球》中的臺詞: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災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是的,災難一旦發生,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無法逃脫。

2020,時不我待 | 觀《在線圓桌派·直面生態危機》有感

最佩服雖未到場但提供了智力支持的廖曉義女士。她創辦了民間環保組織——北京地球村,致力於科學環保。她提出的“內求與迴歸”思想發人深思:

什麼是內求?就是讓人生的去向從向外攫取轉而向內探求;什麼是迴歸?就是讓文明的走向從背離自然轉而回歸自然。

馬老師推薦廖曉義女士的《東張西望》,一定要讀一讀。致敬!


3

爭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如果我沒聽錯的話,我不能認同蘇毅先生的觀點。蘇先生借用朱熹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引出自己的觀點:我們今天面臨的一切,只是世界本來的樣子。我們經歷的每個當下,都是珍貴的生命體驗。站在人類的角度是災難,是末日,感嘆命運不公。站在地球的角度,是地球深呼吸拉筋壓腿活動身體。站在病毒的角度,是換個新地方住宿而已。

蘇先生的一句話把這段話說白了:災害、病毒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人們應該從源頭活水找到災難、病毒存在的合理性,人們應該《直麵人生的因惑》(蘇先生推薦)。豈能這樣,豈是這樣!世界本來的樣子難道就該是災難頻發,病毒肆虐?沒有人願意“享受”這樣“珍貴的生命體驗”吧!地球老人家也不願意這樣頻頻亂髮脾氣吧?他老人家想安詳、想和善!甚至他老人家本來願意向他懷抱裡的人類投去和善、慈祥的幾瞥,只要人類可愛!

蘇先生身處災難中不難受嗎?不想提醒一下人類:你們太醜陋了!都是你們做的孽!不想反思一下這一切災難的原因嗎?是為什麼嗎?病毒存在野生動物身上是合理的,但傳到人身上就不合理了。偶發災難,人們可能不放在心上,好了傷疤忘了疼,但災難頻仍就不合理了,就應該警醒了。——可能蘇先生不是這個意思,我曲解了;也可能蘇先生大概是出於無奈,持悲觀主義。

向蘇毅先生、王少鵬先生學習,每年快走5000公里,每年長跑最少1000公里。王少鵬先生批判消費、享受成了現代人最大的幸福。贊同!王先生倡導人們拒絕不健康食品,選擇健康綠色食品,如果再加以蘇先生、王先生的健身行動,人們就向幸福邁出了一步吧?

大家的討論都指向了節儉節約的生活方式,我特別贊同。我特別推崇《朱子治家格言》裡的生活觀:勿營華屋,勿謀良田;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這是一種樸素的生活觀,萬物莫與樸素爭美。

我打算讀一讀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和馬老師的《The Way Home小魚快跑》。《瓦爾登湖》倡導一種極簡生活方式,是一本讓人安靜的書。

馬老師說:所謂“生態災難”實則也是人心的災難。《The Way Home小魚快跑》專門闡釋了這樣一種生態災難的嚴重後果。面對天災人禍,馬老師開出了一劑清涼散。回到中國古老的生態文明,看看那些長翅膀的孩子,看看住在樹上的鱒魚灣人,如何對待自然。看纖塵不起,物我共流光。


4

開放探討:2020,時不我待

最後一輪的開放式討論之票選話題,我感興趣的是:

1.50年後的地球會怎樣?好OR壞?我希望好。雖然,人性的進化是極其緩慢的,但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未來會好。

2.2000多年前的東方智慧如何適合當下的狀況?我覺得,無他,樸素的生活觀,極簡的生活方式,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這次研討會上剛學到的)的內心修養、高雅的精神追求,是人們應該追尋的。這也許是從個體角度而言,至於工業化發展,我就不懂了,但也應該從前邊嘉賓們提供的東方古老智慧中尋找答案。

良好的教育也許造就、誕生幾位改變現在生態環境、能源格局的超級科學家,拯救世界,拯救人類,那是人類的救星。即便在那樣的情況下,人們也應該葆有廖曉義女士所倡導的:敬天惜物,順應自然。

馬老師總結:山水詩中藏解藥,窮途末路找王維。大家達成一致:山水詩中藏解藥,窮途末路找聖賢——無論是解決生態危機還是現代人內心的修煉與養生健身。

中國環保人士廖曉義呼籲:內求與迴歸

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從每個人開始,從教育開始 ——成人的教育,小孩的教育。否則,就像廖曉義女士所說的:2020,時不我待。否則,人類將沒有未來。或者,未來將沒有人類。

希望明天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