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更理解了身上的責任和使命”

2月9日15時,經過兩輪感控培訓並通過考核後,第三批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隊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內科住院醫師楊林承穿好防護服第一次進入病房汙染區工作前,主班老師告訴他已經有大量患者及家屬在病房門口等候。病房門一推開,原本嘈雜的等待區瞬間安靜,無數焦急等待的目光投向他們,緊接著便是黑壓壓的人群湧來。

近一年內先後在CCU、RICU和急診幾個崗位流水輪轉的工作經驗在時刻提醒他:此時,一絲一毫的混亂都會使工作效率低下、患者焦慮加倍。穩住!必須穩住!楊林承和其他醫護人員一起安撫患者情緒,並清晰解釋接收患者順序的原則,等待區秩序很快恢復。此後6個小時內,6名重型及2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工作順利完成。

4.2萬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躍動著蓬勃的青春力量。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援鄂醫療隊就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全隊137名成員中有60名共產黨員,其中1/3是“90後”黨員。

1993年出生的王奔是這支醫療隊中年齡最小的醫生,也是抗疫一線的臨時黨支部書記,2019年剛從北京大學博士畢業。2月6日,剛剛結束兩臺急診手術的王奔接到了醫療隊的集結電話,開啟了穿著防護服在重症病房查房、與50名患者一一問診交流的武漢日常。

2月14日凌晨五六點鐘的搶救,讓他永生難忘。那天,武漢突然颳起大風,風夾著雨打在玻璃上,病房裡一位50多歲的腎移植後患者突發病症,王奔與共同當班的趙志伶等醫護人員衝到患者身邊搶救,伴隨著陣陣雷聲為患者一下下做著心外按壓……

“由於病情過重,很遺憾我們最終沒能留住他。那一刻作為醫者,內心的無力和悲痛難以言語。當時,更理解了身上的責任和使命。”在隔離服的密閉空間裡,王奔每查5個病人就得休息10分鐘。有一位患者看到了,對他豎起大拇指說“小夥子年輕人,有擔當”,患者的鼓勵讓他內心充滿力量。

作為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醫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18支國家和省市醫療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的134名隊員整建制承擔了一個病區50張床的救治任務。在他們當中,34名“90後逆行者”勇擔責任、挺身而出,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用實際行動支援武漢,展現出一往無前的青春力量。

“90後是一群孩子,更像是一群超級戰士。”朋友圈的一段文字深深觸動了25歲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泌尿外科護師權怡的心。作為醫療隊裡最年輕的黨員,權怡至今對一位病人“念念不忘”。

82歲的段爺爺,患有眼疾,臨出院前,卻伏案良久,自己一筆一劃地給醫療隊所有隊員寫了一封感謝信:“為了誰,拿起筆,含著淚,感謝北京醫療隊,不遠千里來到武漢,日以繼夜不知勞累,讓我創造奇蹟走回家門,千言萬語我不能表達,願你們身體健康,一切安好!”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參與這場抗疫鬥爭,無疑是一次彌足珍貴的人生經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吳超深有感觸,“抗擊疫情的經歷是給我最好的成長禮。”

孩子剛出生兩個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醫生金漢就趕到了武漢。“聽到武漢急缺醫護人員的消息,如果不來的話,一定會後悔一輩子。”金漢對家人很愧疚,但他相信以後孩子知道他父親作為一名醫生,曾經支援過這樣一次戰“疫”,一定會很驕傲。

一次夜班搶救一名危重病人時,患者突然摘下無創呼吸機面罩劇烈咳嗽,飛沫沾在面罩上、散落在空氣裡,病人氧飽和度也一直往下掉。沒有時間考慮太多,隊員們立刻採取措施救治。“也許以前我們還會當自己是個孩子,但是經過這次的疫情,‘90後’已經成為了能夠主動承擔責任的人。”金漢說。

馳援武漢期間,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救治中心醫生劉中砥度過了30歲生日,他笑稱自己是最老的“90後”。他在重症患者救治中忠實承擔好執行者的角色,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主動請纓,為團隊分擔工作。在這段難忘的經歷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在患者順利出院時,回憶起他們從入院初期的焦慮到經過治療慢慢康復,再到最後展露笑容的過程。

日子一天天過去,越來越多的病人呼吸暢快了,咳嗽消失了,神情也愈發輕鬆,有時還能開個小玩笑。劉中砥醫生說,即便隔著防護鏡和一層厚厚的霧氣,也能看到,他們的眼睛裡,有了光。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04日第2版

作者:本報記者 柴葳 通訊員 仰東萍 鍾豔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