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企業,都應該有一部“聖經”

每家企業,都應該有一部“聖經”。這裡,我們主要強調的不是“神聖不可侵犯”,而是“打造”的過程,且一定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1、這部“聖經”,應該長什麼樣子?

這部“聖經”,是組織裡核心觀念的集合。這些觀念,一定經歷過時間的檢驗,同時,還要說清楚,為什麼會有這些觀念以及我們是怎麼捍衛這些觀念的。

比如,一家企業的“使命”,可以說是最核心的觀念,但是,一個孤零零的使命放在那兒,真的會讓人熱血沸騰嗎?顯然不會。

每個使命都有其形成的大背景,我們說一個人有世界觀,一家企業,也有它的世界觀,也就是這個世界在它眼裡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然後,企業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願望,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這個位置,就是它的使命。不是老闆一拍腦袋說,我想幹嘛,這個就叫使命。這樣太敷衍了。你想幹嘛,這個世界需要你嗎?你眼中的世界和員工眼中的世界是一樣的嗎?先就眼中的世界達成共識,然後再說,我們在這個位置,以及這件事為什麼非我們幹不可。大家才會覺得,歷史的重任落在了我們肩上。要不然,什麼破使命,還不如賺錢來得實在。是別人太庸俗嗎?不,是你太膚淺了,你沒想清楚,更沒說清楚。至於捍衛觀念,這個則需要樹立典型,且越是小人物的故事越有力量。

總之,我們這部“聖經”,關注的就三個問題:我們有哪些核心觀念?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念?以及我們是怎樣捍衛這些觀念的?

同時,這部“聖經”還要極力避免枯燥和冗長。你們企業有那麼多核心觀念嗎?並沒有,如果太多,則說明不夠核心,同時也說明你根本沒想明白。至於這些觀念的闡釋方式,則不必追求絕對的精確,而是要“打動人心”,模糊一點沒關係,給每個人的理解留下自由發揮的空間,只要大方向不出錯就沒問題。你首先得讓人喜歡這個東西,然後,他才能做到。

2、如何打造一部這樣的“聖經”?

第一步,訪談。如果做不到全員訪談,也要對企業裡不同層級不同崗位的典型角色進行訪談,從而建立起比較全面的觀察和分析視角。

第二步,開會討論。哪怕你心裡已經對這個東西有譜了,也要開會,在你的引導下,讓大家親口把這個東西說出來,然後,收錄到“聖經”裡。這個過程,就是教育。教育不是你掌握著真理,要求別人必須學習,而是要循循善誘。人都有逆反心理,憑什麼你說的都是真理?他們只相信他們親口說出來的東西,即使是在你的“引導”下說出的。如果他們不肯說,則說明你功力不夠。千萬不要著急,教育就是慢,越慢有時候越有效果。你以為把成品拿出來是最關鍵的動作嗎?不,創作過程才是最關鍵的,因為創作的過程就已經完成了教育。

第三步,“聖經”完成。接下來,我們要舉辦一個儀式來慶祝這件事,慶祝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告訴大家,以後每個人都要成為這部“聖經”的傳教士,因為,這是你們真正相信的東西,也是你們曾經嘔心瀝血為其貢獻了諸多才智的東西。比起別人的東西, 每個人都喜歡捍衛自己的東西。

第四步,“聖經”修訂。之所以要修訂,一是因為隨著企業的發展,大家的認知會有所改變;二是因為,會有新的員工加入企業,他們也希望參與到“聖經”的制定中來。每一次修訂,也要有儀式感,可以不像首次制定那樣大張旗鼓,但該有的流程一項都不能少。一項東西越嚴肅,它的效力越強。隨隨便便拿出來的東西,哪怕是至理名言,大家對待它的態度,也是極其隨便的。

3、這樣的“聖經”有什麼用?

組織的本質,是想象的共同體,制定這麼一部“聖經”,就是幫助大家在觀念層達成共識。

為什麼一定要達成共識呢?我們不是希望企業有創新能力嗎?你以為企業創新是老闆到處聽課學習然後苦思冥想搞出來的嗎?當然不是。先不說這麼搞出來的大部分主意都是胡思亂想,就算主意靠譜,你怎麼讓大家相信它是靠譜的,大家又怎麼能把一個不相信的東西真正搞出來呢?不要抱怨員工的執行力差,執行力是個偽命題,所有的執行力不行,都是管理者的領導力太差。

那應該怎麼辦呢?把創新的任務下放給員工。如果大家能夠在觀念層達成共識,那麼,觀念層的統一會帶來行動層更大的自由。大家都清楚做事的原則,那麼,每個人都可以發起行動,與他人協作也方便,如果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就行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就是最好的創新模式嗎?如果有人跑通了,那就大力投入,全員推廣,不需要事先規劃一切,你只需事後追認就行了,是不是既輕鬆風險又低?

那絕大多數公司為什麼不這樣做呢?是因為他們“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為什麼“一放就亂”?就是因為從來沒有真正建立過共識,人心不齊、協作不力、各行其是、相互衝突,事情能幹成就怪了。

4、什麼樣的企業能夠打造出這樣的“聖經”?

每家企業,都應該有一部“聖經”,但“應該”,不等於“能夠”。

人的格局和境界相差太大了,有些人做企業不過為了賺錢,或者為了提升社會地位,如果抱著這樣的動機,這件事就幹不成。我們說這個是“聖經”,如果沒有敬畏之心,是打造不出來的,就算表面上打造出來了,也沒有靈魂,也就沒有意義。

事實上,這部“聖經”的意義,只是為了讓企業活得更好嗎?那樣想就太膚淺了。我們打造“聖經”,是在思考另外一個話題,那就是:永恆。

企業終究會死,思想可以永生。如果這家企業死了,但是,這部“聖經”卻流傳了下來,別的企業看到了,認真學習並融入自己的血液,請問,這是不是一種思想的重生呢?

我們再想,為什麼要等到別的企業看到之後加以學習呢?企業是由人組成的,如果企業死了,這群人還在,他們還可以再做一家企業,繼續使用這部“聖經”。甚至,當年第一波兒打造這部“聖經”的人全死了,這部“聖經”會沒人傳承嗎?當然不會。因為這批人早就把傳承者培養好了,這些繼承者會接過旗幟,繼續前行。

這樣一代代傳下去,不管中間發生怎樣的變化,甚至企業這種組織形態都消失啦,這種思想也不會消失,甚至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堅韌。沒錯,這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東西。只有懷著這樣的宏願,這件事才能幹成。

每家企業,都應該有一部“聖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