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關係還不足以借錢

前段時間又有人找我借錢,我說“我沒錢”,然後他就沒借了。我覺得很有意思,我要說“我有,但是我不借”,那是不行的,因為這會“得罪人”,我必須表達“我想借,但是我沒有能力”。


所以實際上,我不僅說了“我沒錢”,我還講了一大堆理由來表達“為什麼我沒錢”,這樣他信了,我就算沒有得罪他。


所以我總結,人與人的關係,只能接受“能力不足”而不能接受“態度不對”。但是又不止是這樣,因為這只是一個體面的說法,真正決定關係的,是“基本對等”,可以逐漸加碼夯實關係,但是不會一蹴而就。


我們國家是個人情特別濃的國家,大家的底層邏輯是“互相幫扶”。我懷疑這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當時的人可能會面臨自然災害、開拓耕地、合作打獵等等。“互相幫扶”的習慣,可以讓大家快速建立信任,同時能夠長久運行這種信任——我都幫你了,你就相信我不會害你,同時你也要幫我。


這有種類似於“請客吃飯”的感覺,我先請你一頓,我知道下次你也會請我。我向你示好,同時向你表達了信任;你接受了好處,也承載了我的期待。


在這種羈絆下,一方如果遭遇了挫折,並向另一方求助,從道義上講,他不能坐視不管。


現在的人好像應該這方面比較淡了,很多人已經獨立到什麼程度呢,吃飯都AA。如果我和你每一筆都算得很清,就意味著,我不想向你示好、不想向你表達過多信任;你也不需要承載我的期待。我們像一筆交易一樣,隨時兩清。


生活中我的感受是,需要長期和人合作的,通過一兩次機會能夠賺大的,更傾向於“請客吃飯”的模式,認識的一個地產商,在當地與很多政商朋友都會互相擔保貸款;長期拿著固定收入,或是根本不依賴社交活動的,更傾向於“AA制”的模式,只有家人才能夠得到他們的照顧。


但是無一例外的,人和人的關係是建立在“感情”和“利益”的雙重結構上,並且層層分級,你處在哪一級,就可以得到哪一級的權利。所以,有的人向我借錢,我會根本不回覆;有的人向我借錢,我會耐心解釋我真的沒錢;有的人向我借錢,我會說“為什麼是借,直接給你就好啦。早就想幫你,終於等到機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