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國為何不許日本體面地投降

以史為鑑沒有錯,但萬一誤用了歷史呢?二戰中羅斯福堅持讓軸心國無條件投降,事實上就是對歷史的誤用,說白了,是威爾遜的靈魂上了羅斯福的身……

上過歷史課的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邪惡軸心的無條件投降為結束點的。

但為什麼是無條件投降,這種毫無餘地的嚴苛,是否會推遲戰爭結束的時間?

邪惡軸心的戰爭選項

1943年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卡薩布蘭卡開了8天會,然後宣佈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

那時,戰爭局勢已經扭轉,軸心國勝利的希望愈發渺茫,各國國內都出現了要求結束戰爭的聲音和動向。此時,如果像傳統那樣要求德日意三國投降,並開始商討投降條件,早點結束戰爭的機會還是挺大的。

二戰美國為何不許日本體面地投降

蘇軍攻克柏林

對邪惡軸心三國而言,議和投降是就坡下驢的最好機會。對盟國而言,對方有條件投降與無條件投降,哪一種更能降低損失呢?毫無疑問,像之前所有戰爭那樣,由參戰國商討投降條件對各方都更好。

但這次,停戰的選項只有一個——軸心國無條件投降。

美國總統羅斯福特別強調,務必讓對手無條件投降,絕不議和。這點很耐人尋味,相較於其他盟國,美國遭受損失最小,卻為何如此這般決絕?

非必要代價

時間到了1945年,戰爭的天平已經完全傾向於盟國,所有人都看得出來,這場耗時多年的世界大戰即將收官。

隨著4月29日蘇軍攻克柏林和希特勒自殺,強悍的德國幾天之後宣佈投降。但在其最後的拼死抵抗中,仍然讓數萬年輕人無法看到即將到來的和平。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投降時,仍保留著大約250萬正規部隊的戰鬥力,如果投降來得再晚一些,雙方又將有多少人戰死,畢竟抵抗已經沒有意義。

德國投降了,提出無條件投降的羅斯福也已西去,但日本還在歇斯底里,宣稱要舉國玉碎。

1945年7月26日,盟國對日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但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表示:不對公告進行回應,繼續戰爭。

而美國,已經認可了對原子彈的使用。

假如這個時候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就可以讓廣島和長崎免於原子彈攻擊,也能讓太平洋的島嶼上少幾萬冤魂。

二戰美國為何不許日本體面地投降

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

但這種假設基本上不會成立,無條件投降的前提和日本寧願玉碎的孤注一擲,讓戰爭又延續了十幾天,當然,還有因此被抹去的十幾萬生命(原子彈爆炸死亡和太平洋島嶼作戰死亡,不包含因原子彈傷害而後來死亡的人數)。

威爾遜的教訓

羅斯福為何堅持這樣一個讓雙方都付出更多代價的無條件投降的原則呢?

以史為鑑,或者說,是誤用了歷史經驗。

羅斯福的身邊,有著一群”世界上最聰明的腦袋“,他們捧著《避坑指南》讓美國總統相信,讓對手無條件投降,美國才不會兩手空空、白忙一場。

羅斯福說過這樣一句話:”無論如何就是不能妥協,1918年就是因為妥協才失敗的。“

美國在1918年經歷了怎樣的失敗?

1918年,一戰的殺戮已經持續四年,千萬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慘死在機槍、大炮、火焰噴射器和毒氣,整個歐洲疲憊不堪,人們恐懼無比,似乎人類要倒退到野蠻時代。

這時,另一片大陸的美國人來了,他們打破了膠著的平衡,“十四點和平原則”讓威爾遜總統成了歐洲的救世主,雙方走出戰壕,戰爭停止了。

美國人第一次找到了領導世界的感覺。

二戰美國為何不許日本體面地投降

一戰中的巨頭

當威爾遜乘坐“喬治·華盛頓號”巨輪停靠法國佈雷斯特港時,他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受歡迎和最受期待的人。

他雄心勃勃來到凡爾賽宮,卻發現一切都是假象。

協約國夥伴們忽略他,克里蒙梭和勞合·喬治這些精明的政客利用他。沒有《十四點和平原則》中的公開合約,閉門密約成了巴黎和會的常態,而威爾遜和美國人並不在大門之內。

德國人怨恨他,停戰協定和最終合約的差距讓德國人感覺被美國人擺了一道。

“當時沒有同意停戰就好了”,這是巴黎和會之後德國人的心聲,他們認為是美國人將德國騙出戰壕,進而讓德國損失了一切。這種強烈的不滿情緒在之後的二十年內在德國國內蔓延,讓希特勒和他的納粹主義有機可乘。

這就是美國人在1918年學到的教訓,不能與敵國商議停戰條件。

二十多年後,這條深刻的教訓仍然左右著美國決策者的腦袋。而且,二戰中美國更強大,對世界造成的影響也更大。

這一切,就像一戰時威爾遜倔強的靈魂束縛住了二戰時的羅斯福,無論仗怎麼打,不商議停戰的原則都不會變。

美國那麼好戰,不知道還有什麼亡靈會束縛住美國的決策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