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理工生,一定要拿起科技寫作這把鑰匙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作為理工生的你,如果能刻意練習科技寫作,拿起科技寫作這把鑰匙,人生將被開啟,一路開掛!

介紹一下我的經驗。我與科技寫作的不解之緣,要從30多年前考入理工科大學—―天津大學說起。我的專業“電化學工學”是新型交叉學科,學的課程涉及的專業面較多,記得當時看到這個專業的相關介紹時,最強烈的感受是——會有大量的未知等著我去發現。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大一大二上完基礎課之後……大三開始做實驗搞發明,大四就發表了論文,走出了科技寫作的第一步。時光倏忽而過,細細想來,我之所以堅持科技寫作,一寫就是數十年,大抵還是源自於內心的熱愛,而這份熱愛,正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科技寫作可揭示事物的本質,這是我喜愛寫作最重要的原因,因為在我看來,這是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所需要具備的基本技能。雖然在大學就發表了論文,工作中也未曾間斷過寫作,但我自知自己的水平太低,大學畢業十幾年後,我開始在職攻讀吉林大學的博士學位。我導師教會了我如何將雜亂的數據進行邏輯分析,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目的。他平時很和藹,但在科研方面對我們要求嚴格。我們怕他,卻又異常佩服他的專研精神——他可以通過連續幾天不分晝夜地研究,快速抓住未知領域的關鍵問題。。他用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教導我們:做研究一定要有長時間的冥思苦想,否則是不會有新發現的。在老師的影響下,我更加明白了科技寫作的意義,並在其指導下三年發表了十幾篇論文,提前拿到學位。

為什麼科技寫作能揭示事物的本質?這是因為科研實踐和歸納寫作是相互促進的。我的經驗是,先查資料分析理論上有沒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如果有,根據分析思路進入試驗階段,然後將數據和結果整理成論文草稿,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試驗中存在的問題或新的客觀規律,據此再次進行試驗,拿到結果後再分析……循環往復,直至成功。科技論文不只是對試驗過程的直觀表述,而是針對科學領域的某一課題,進行概括的論述以及嚴密的論證和分析,以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

其次,科技寫作是為了學習自己不懂的知識。我寫作並不是為了講授知識,而是為了彌補我的不足。幾年前我被邀請給企業的負責人們講解專業知識,為了講得更加簡單易懂,我苦思冥想地自編了一本書籍作為教材,本著“給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原則,我結合前人的智慧和自己的經驗,把理論比喻成常見現象,例如大家總是記不住“金屬在腐蝕過程到底發生了什麼反應”。我就讓大家把被腐蝕的金屬想象成天空的臭氧層,因為活潑靈動發生了氧化反應,腐蝕出空洞;把被保護的金屬想象成大地,大地被覆蓋上各種綠植,發生了還原反應。這就解釋了跨海鋼筋橋樑為什麼在腐蝕性很強的海水中毫髮無損的原因:鋼筋橋樑連著一塊活波金屬,只需定期更換被溶解了活波金屬,就能確保橋樑不腐蝕。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家對課本的反應不錯,我自己也頗有收穫。

科技寫作中最難的就是寫科技專著了,而撰寫科技專著的過程,更加是學習的大好機會。科技專著是用來傳播傳承科學技術知識的,所以,書中不僅要有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整本書還要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要介紹前人的理論與發明,也要引用許多同行和合作者的成果,我向他們求教了許多相關的知識。我想,如果不是因為寫作,我很可能不會有這麼好的學習契機去了解這些內容,也就不會構建出如今更系統的知識體系了。在此,也要對耐心為我講解的專家們,表示深深的感謝。

最後要說的是,寫作使我的目標更加明確。意大利作家聖維塔萊說:“寫作常常以失敗或自身的覺醒而告終。”他又說,“不過,每次遇到失敗,都會使幻想有所更新。”每當重讀自己寫作的內容,我總會誠惶誠恐,感覺有許多錯漏缺點,與科技大佬們相比,更是不夠成熟。但回頭去想,也恰是因為寫作,讓我有了對比,從而更清晰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並據此,更加明確了自己未來的提升和發展方向。

如果你是理工生,一定要拿起科技寫作這把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