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這一“人物”的真實性是被一層堅固又脆弱的透明薄膜所包裹的,其中陳列的一切都有著真實的光暈——堅固是因為它維繫著人物的內心世界;脆弱則是因為,一旦我們戳破,我們面對的則只能是架空的現實。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小丑(The Joker)是美國DC漫畫旗下的超級反派,首次登場於《蝙蝠俠》第1卷第1期(1940年6月),由鮑勃·凱恩、比爾·芬格和傑瑞·羅賓遜聯合創造。小丑是蝙蝠俠(Batman)的宿敵,他的真實姓名和身世至今仍是一個謎,初期被設定成一個綠色頭髮,白色皮膚,咧著嘴塗著紅色口紅,穿著紫色衣服的怪人。而小丑那張“大王”的撲克牌名片,則是傑瑞·羅賓遜獨家的創意。在2015年至2016年的大事件《達克賽德戰爭》的結局中,坐在莫比烏斯之椅上的蝙蝠俠被告知一共存在3個小丑。小丑常年穩居美媒票選的TOP100漫畫反派角色第一名的位置,IGN評選的史上最偉大漫畫反派角色中,小丑排名第一。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溼冷無望的哥譚市,卑微的亞瑟·弗蘭克(華金·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飾)依靠扮演小丑賺取營生。與之相依為命的母親患有精神疾病,而亞瑟深記母親的教誨,無論遭受怎樣的挫折都笑對人生,卻因此讓自己揹負著莫大的壓力,瀕臨崩潰。他夢想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怎奈生活一次次將失望狠狠地砸在他的頭上。不僅如此,他因意外丟掉了工作,偶然瞥見母親的秘密,又使他心中燃起對那個與之地位懸殊卻從未謀面的父親的殷切渴望。命運習慣了事與願違,空蕩蕩的地鐵內,悲傷的小丑在無法自已的癲狂笑聲中大開殺戒…… 本片榮獲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影片對哥譚市有著出色的氛圍營造,陰暗潮溼的道路,滿目垃圾的街頭,一觸即發的暴動氣息,這樣的環境,再加上悲慘的身世、糟糕的一天,足以把一個老實的可憐人逼向深淵,從理性善良一點點變得麻木和瘋癲,每一步轉變都真實可信。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一個生活中的loser,人們眼中的笑話,永遠被忽略,永遠沒有存在感。路人欺負他,同事出賣他,主持人嘲笑他……所有人都不在乎他,把他當成空氣。他從來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過,他唯一的願望就是他的死比他的人生更值得。他不是小丑,人們卻說他是沒用的小丑;他真正有病,人們又希望他假裝沒病。於是,他決定再也不要做他人生命中的過客,他要做自己生命的主宰。你說我是小丑,我就做小丑給你看。誰出賣我,我就讓他知道出賣我的下場;誰把我當做笑話,我就讓他再也笑不出來。曾經他戴上面具,總想為他人帶來歡笑;如今他卸下偽裝,只想活出自己的人生。他是人們眼中的失敗者,也成了另外一群人心目中的英雄。他在世界舞臺翩翩起舞,宛如一名藝術家。以前他認為自己的生活是一出悲劇,現在他意識到,它是喜劇。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它始終圍繞一個焦點展開,是小丑的獨角戲,也從一開始就給予華金·菲尼克斯極密集的戲點,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奔向拿獎的強目的性(必須要超越以前所有小丑),人物形象的確很《出租車司機》,故事算是《黑暗騎士》前傳。極具煽動性的結尾昇華了它的政治意圖,讓不少人覺得它可以匹配《黑暗騎士》,但後者對社會結構的探討之開放性,是《小丑》不具備的,《小丑》對人物的雕琢也是《黑暗騎士》不具備的。


在這樣一個反派為主角的電影裡,幾乎沒有正面角色,上流社會冷漠虛偽,下流社會殘忍愚痴。恰如陳寅恪所言:上詐而下愚。所有被侮辱與被損害、被欺凌與被壓榨的人,一旦扭曲瘋狂,都有可能成為小丑。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這正如影片中亞瑟的一句臺詞:“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都是你們來定義的。”這句話對應真實而現實世界,影射我們現在的所謂的價值觀,只是一種定義而已,什麼是值得推崇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都是我們文明社會說了算,但價值觀這種東西,它真的存在嗎?!所以《小丑》用極為負面的價值觀挑戰現今社會,那就是如果一部電影能真的影響現實,那麼文明社會該有多脆弱。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影片整體在處理一個帶有濃重幻覺色彩的人物歷程與他背後現實世界的關係時,並未顯露出遊弋自如,反而在這兩者之間陷落,以至於架空了本應足夠豐滿的核心人物。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小丑有著不可捉摸、無政府主義傾向與殘忍的幽默感


這種莊嚴並非一種仰視的崇敬感,而是在觀眾實際上與人物形象確實存在距離時,先承認這種距離的存在。反之,對這一距離的忽視意味著怯懦地尋求簡單的共鳴。


影片與之前大部分超級英雄電影截然不同,沒有特效、沒有奇觀、甚至沒太多動作場面。而是以略復古的方式,講小丑為什麼會成為那個小丑。其實是挺嚴肅的一部片子,包括去關注社會問題。片子還挺邪惡的,會讓你有些同情這個小丑。另外,這片應該是無法續集和衍生,因為還是太實了,如果這個角色重新漫畫化,也就不再是他了。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所以在這裡,我選擇相信影片所比喻的,是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丑,這個小丑代表著壓抑,無序,暴力,傲慢,混亂,癲狂,仇恨等等所有人性的負面和惡。


暴力的評判標準被壟斷,話語權更是被壟斷,而絕大部分的人壓根看不到這種壟斷本身就是暴力,而且是最殘忍的一種暴力。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無疑《小丑》是一部探討同理心的影片,而同理心恰恰是悲劇和喜劇兩類影片間分寸感拿捏最微妙的部分,同理心旺盛的看喜劇笑不出來,同理心匱乏的看悲劇哭不出來。作為主角,亞瑟當然在譴責後者,但譴責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意即是目睹生活不如意的弱者的悲劇,有能力幫助他們卻毫不關心他們死活的,那些自私自利的被取悅者,明明取悅希望換取微薄的尊重,慰問只要由衷就可以,哪怕只是認真聽聽在說什麼,而不是急著打發、處處提防甚或加以利用。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社會規訓我們“Don’t forget to smile”,不能有負能量。但實際上生活是如此的痛苦,我們根本就不想笑。


社會的瘋狂帶來反社會的集體瘋狂,只需要糟糕的一天,人人皆可成為小丑。坦白說,“因為壓迫、所以作惡”的命題已經不算新鮮了,但傑昆·菲尼克斯一步登天的方法派表演昇華了整部電影!他的肢體和表情,完美告訴了世人什麼是密不透風的絕對黑暗~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就是有這樣的潛在傾向,會將亞瑟當做他們的人生楷模:那些孤獨的、沒有創造力的白人男性,他們周圍總有憤怒的群體在煽動、挑撥他們,因此他們會更容易被充滿仇恨的意識形態所吸引。這時,小丑這個角色就可能會引起他們的共鳴。” 小丑的犯罪,看起來是那麼的合理,那麼的正義,那麼讓人心疼。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在本體論上找到了悲劇和喜劇的分嶺,並通過人設和基調分列這兩種敘事,難點在於是反派唱主角束手束腳,輸出的還不是什麼主流價值觀,在設定上找平衡是必然,但此等技術難度與輿論壓力下,竟仍可以在結構上做到近乎完美,簡直匪夷所思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小丑》已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電影;但在《小丑》之後,時代依然渴望更充盈、更不可預知的“小丑”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