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諸葛亮的底,讓我們不敢再懷疑“三顧”的真實性

世人對“三顧茅廬”的故事多有猜忌。有的甚至認為年紀輕輕的諸葛亮不可能有那麼大的魅力讓諸侯們“屈致”於他,乃至於“三顧”。那麼,諸葛亮哪來那麼大的底氣、那麼大的耐性,坐等諸侯們上門呢?下面,我們試著分析一下。

一、諸葛亮有一個好的家族背景。

諸葛家族並非尋常百姓家族。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曾為御史大夫,後被薦舉為文學侍御史。漢元帝時,諸葛豐當上了司隸校尉。司隸校尉屬於位高權重的官職,在西漢時期位列三公之下、九卿之上;在東漢時則與尚書令、御史中丞一起被稱為“三獨坐”。

扒一扒諸葛亮的底,讓我們不敢再懷疑“三顧”的真實性

諸葛豐(像)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曾經是東漢末年兗州泰山郡守的佐官郡丞。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當過豫章太守。所以說,諸葛亮也是官宦之後,也是有著一定的、不錯的家族背景的人。

二、諸葛亮有一個密實的親情網。

首先,諸葛亮的岳母和劉表的後妻是親姐妹,都是南郡大士蔡諷的女兒、蔡瑁的親姐姐。也就是說,劉表是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諸葛亮妻子的舅舅。那麼,諸葛亮本人自然是蔡家的外孫女婿。

其次,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沔陽的名士,與襄陽名士龐統、龐德公、司馬徽、徐庶等人都是好朋友。第三,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與劉表是關係不錯的老朋友。

扒一扒諸葛亮的底,讓我們不敢再懷疑“三顧”的真實性

劉表(劇照)

劉表是荊州的軍政主官,蔡家是襄陽望族,蔡瑁是劉表的親信,岳父是名士,叔叔與劉表是至交。由此可見,諸葛亮擁有著豐厚的政治資源。

三、諸葛亮有一個影響很大的交際圈子。

諸葛亮圈有一個交際圈子,這個圈子裡的人都是一時的賢能之士。如名士司馬徽、龐德公、徐庶等人。他們都欣賞諸葛亮、讚美諸葛亮,而且常常主動對外宣介諸葛亮。

劉備能夠認識諸葛亮,就是當時已經成為劉備謀士的徐庶推薦的。而且,徐庶對劉備說,你只能前去拜訪諸葛亮,不能把他隨便召來。可見,徐庶是非常看重諸葛亮的。

扒一扒諸葛亮的底,讓我們不敢再懷疑“三顧”的真實性

徐庶(劇照)

龐德公是東漢末年襄陽著名的賢士、隱士。諸葛亮對龐德公非常尊重,每次去拜訪龐德公,都是情真意切地跪拜在床下。

後來,諸葛亮逐漸得到了龐德公的關注和重視。交往日久,龐德公對年輕上進的諸葛亮就有了很高的評價,稱之為“伏龍”(也有的說是“臥龍”)。而且,龐德公還讓自己的兒子娶了諸葛亮的二姐為妻。

司馬徽是東漢末年荊州的名士、隱士,精通道家學說、經學、兵法及奇門之術,對世事多有真知灼見,對人才也有較高的鑑別能力。司馬徽特別敬重龐德公,把他當作兄長。司馬徽也被龐德公尊稱為“水鏡先生”。

扒一扒諸葛亮的底,讓我們不敢再懷疑“三顧”的真實性

司馬徽(劇照)

劉備曾經向司馬徽請教天下事。司馬徽當時說,要成就大業,不能用書呆子。一般的讀書人見識淺陋,不能認清天下大勢,“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我們這裡的“俊傑”就是“伏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

可見,諸葛亮當時雖然隱居草廬、高臥隆中,但是,和他有關係或者與之交往的不是高官就是名士。

四、諸葛亮是一個志向非同一般的人。

《魏略》中說,諸葛亮曾經對他的三個好朋友石韜(字廣元)、徐庶(字元直)、孟建(字公威)說,如果你們從政當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朋友們反問諸葛亮,你呢?諸葛亮沒有回答。

一個“每自比管仲樂毅”的人,自然不好當場回答。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名相;樂毅,是戰國時期的名將。這就說明,諸葛亮的理想是輔佐賢明、廓清四海、平治天下。東漢垂危,難以匡扶;戰亂紛紛,政權跌出。 為此,

諸葛亮真實的想法應該是想成為一個新政權、新王朝的開國元勳。

也就是說,對諸葛亮來說,僅僅是“見用”恐怕不行,還必須是重用,甚至是專用才行。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袁子》中說,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欲說服孫權與劉備聯盟時,孫權的重臣張昭就已經看出諸葛亮是非同尋常之輩,便極力向孫權推薦。孫權也確實想留用他,但被諸葛亮婉轉地拒絕了。

扒一扒諸葛亮的底,讓我們不敢再懷疑“三顧”的真實性

孫權(劇照)

事後人們詢問其中的緣故時,諸葛亮坦然說道,孫將軍確實算個不錯的領導人,但是“觀其度”,他可能會非常尊重我,卻不可能讓我諸葛亮盡力施展才能。

對於諸葛亮的志向,陳壽是這樣說的:“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振盪宇內。”

五、諸葛亮是一個確實有才能的人。

諸葛亮的形象,讓《三國演義》“演”得我們不知所以然。為此,我們還是依據《三國志•諸葛亮傳》去擇要了解一下他的一些情況比較好。

其一,未出茅廬之時的諸葛亮就有著高的眼界、大的胸懷:如果你劉備擁有了荊州、益州之後,待天下進一步發生了變化,時機到了,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分頭出擊,兩路大軍齊頭並進。到了那個時候,老百姓會歡迎、支持您。那麼您也就可以成就霸業、復興漢室了。

扒一扒諸葛亮的底,讓我們不敢再懷疑“三顧”的真實性

劉備與諸葛亮隆中暢談(劇照)

其二,剛出道時,在劉備被曹操窮追猛打,即將敗亡之際,諸葛亮主動請纓前往東吳求救於孫權。從而促成了孫劉聯盟,擊敗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進而佔據了零陵、桂陽、長沙等地,挽救劉備於既倒,“隆中之策”得以初步實現。

其三,接受劉備託孤之後,輔佐幼帝,

穩定、發展蜀地。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把蜀地治理得“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對此,陳壽也是給予了諸葛亮很高的評價:“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同時,諸葛亮為了蜀地的長治久安,團結“東州人”(劉焉、劉璋父子舊部,關中、南陽一代的人,不是蜀地人),進而化解“荊州派”與“東州派”之間的矛盾,將兩派融為一體,打造成了蜀漢的統治集團。如,““荊州派”的陳震、蔣琬,“東州派”的費禕、董允等人都擔任過尚書令。

另外,出祁山征伐曹魏,以弱擊強,雖說戰果不盡如人意,但也有著收武都、陰平之地,收姜維,殺王雙、張郃等功績。同時,蜀漢邊疆鞏固,寸土未失。

扒一扒諸葛亮的底,讓我們不敢再懷疑“三顧”的真實性

諸葛亮北伐(圖景)

綜合上述種種,如此品位的諸葛亮伺機、待時於隆中,力圖服務於一個有能力開闢新天地、建立新政權的人,自然就雄視天下,審慎於諸侯,不至於操之過急。那麼,“枉駕顧之”者是應該有的,“三顧”之後才有可能出山,也就是順理成章的。

主要參考文獻:《三國志•諸葛亮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