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稀缺時代,為什麼深度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注意力稀缺時代,為什麼深度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網絡似乎剝奪了我們專注和沉思的能力”,卡爾·紐波特在他的《深度工作》一書中提出,網絡工具促使我們從深度工作向浮淺工作轉變。

通訊工具的更新換代、社交網絡以及娛樂信息網站等一系列網絡工具,正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麥肯錫的一項調研發現,知識工作者平均每週有超過60%的工作是進行電子溝通和網絡搜索,其他工作者們則有將近30%的時間只是用於閱讀和回覆電子郵件。

這種注意力支離破碎的狀態不可能帶來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長時間無干擾的思考。

事實上,他們稱自己和以前一樣忙碌。


No.1

深度工作是有意義的


卡爾認為,類似於會議、回覆郵件、商務旅行等活動,都可以歸為浮淺工作,即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不會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眾所周知,比爾蓋茨每年都要進行兩次的“思考周”,這段時間內,他會遠離世事,只讀書以及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週中,比爾蓋茨寫下了“互聯網浪潮”備忘錄。

深度工作是有價值的,也是稀缺的。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與此同時,其在社會中的價值也日益提升。

卡爾在書中還指出,深度工作並非一種無用的傳統技能,而是任何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信息經濟時代立足的人都應該掌握的核心技能。

注意力稀缺時代,為什麼深度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圖自Unsplash


真正的獎勵不會留給那些熟練使用社交軟件的人(這是一項浮淺任務,很容易複製),而是留給那些能夠構建創新的分散式體系,使這項服務能夠運轉的人(毫無疑問是一種深度任務,很難複製)。

深度工作非常重要,也是有意義的。

深度工作有利於培養個人技能,也能幫助人們從經濟上獲益,還能更好的充實生活。

但是,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工作是缺乏深度的認知和思考的。

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很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看他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他們往往看上去很忙碌實際上沒有貢獻太多價值。


No.2

如何深度工作?


人們之所以難以進行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將注意力轉移到某種膚淺事物上的衝動會使專注於困難工作的努力變得無效,但大多數人低估了這種衝動出現的頻率和力量。

因此,卡爾·波紐特在書中也向人們提出了4個工作準則。


準則一:工作要深入


1. 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使得在保持高度專注狀態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

2. 制定行之有效的計劃,計劃開始前,先回答下面3個問題:

①你將在何處工作,工作時間多長

②工作開始之後你將如何繼續工作

③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如果三個問題中有一個或兩個讓你猶豫,那麼你在工作中可能經常遇到困難。

3. 在深度工作時,恰當時候可以採取協作的方式而不要選擇獨自工作,協作有助於推動你的工作成果到達一個新高度。


準則二:擁抱無聊


在碎片化信息時代,人們越來越難專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更變成了一種需要刻意訓練的技能。

有一點需要說明,使用網絡工具並不能減損大腦的專注能力,不過嘗試有計劃的使用網絡(即在某個時間段徹底屏蔽網絡,不查收郵件,不刷微博),會有利於集中注意力。

另外,還可以進行記憶力訓練,嘗試記住一副牌,這樣訓練的好處是提升個人的專注能力。


準則三:遠離社交媒體


網絡工具給生活帶來了娛樂消遣,但是,一旦你發現使用一款網絡工具有任何可能的好處或不使用就可能錯過某些事情,就會有足夠的理由使用這款工具。

完全戒掉社交媒體似乎不太現實,那麼在網絡使用習慣中可以採取關鍵少數法則。

也就是說,明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目標,根據目標來判斷某一社交媒體是否有利於目標的實現,若沒有,就減少或停止使用。


準則四:摒棄浮淺


我們的生活被分割成無數碎片,碎片又被瑣碎的信息佔滿,在充斥著大量瑣事的職場,能夠專注的做一件事變得越來越困難。

長期做浮淺工作,會讓你慢慢喪失職場競爭力,對公司來說,每天忙碌卻沒有太大貢獻的人,對公司發展是不利的。

但是,一定量的浮淺工作在大多數工作中是必要的,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學會恰當分配時間,儘可能把瑣事集中到一個時間段完成,然後留出大部分專注的時間。

深度工作並不僅是一項工作技能,它的本質是深度學習、深度思考。

別光每天埋頭忙碌,多思考這項工作更深層的意義吧!

移駕wx【企業應用市場】,定期有福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