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是怎麼喝酒的?

北京人是這麼喝酒

(一)

有調查顯示,北京人愛喝酒。北京人不但愛喝酒,自尊心特別強,但對別人也十分尊重。無論是在酒場上還是平時,喜歡稱“您”和“爺”。這個稱呼與“天子腳下”有關,如“乾隆爺、王爺、官爺、軍爺”。姓氏稱呼的“張爺、李爺、趙爺”。做買賣的稱“倒爺”,能說會道的稱“侃爺”,拉板車的稱“板爺”,就是光著大膀子的也要稱呼其“榜爺”。

人稱喜歡用“怹”和“您”,甚至倆人喝高了,在酒桌上吵起來了都用“您”,“您這個人兒,真不是個東西。”

老北京講究“先茶、後酒、飯後煙”。大家入座後首先上茶,先茶清口,邊喝茶邊點菜。點菜一般先請客人點,以此類推,每人點一個。然後東道主才開始點菜。上菜,一般都是先涼後熱,葷素搭配,最後一道湯。

北京人待客非常熱情,自尊心強,很少有人在家裡大宴賓客。喝酒的地點、規格等也因人而異,事關尊嚴和麵子。如是親家見面,決不能丟份兒,必定要選好日子找一個像模像樣的飯店。

再就是求人辦事,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酒菜要講究,來不得半點兒馬虎和大意。老北京人喜歡喝的酒種類不少,主要是以白酒為主,尤其喜歡喝蓮花白、菊花白,說是能滋補養神,舒筋活血,就是宮裡的帝后們,除了喜歡喝皇家窖藏外也喝這種酒。近些年來,北京人喜歡喝“二鍋頭”,說是“來倆紅的”,就是“紅星二鍋頭”,說是“來倆牛的”就是“牛欄山二鍋頭”,“牛欄山二鍋頭”還要分“紅牛、白牛、綠牛”。還有一種小包裝的叫“扁二”。

上個世紀80年代北京流行喝啤酒,瓶裝的,聽裝的,後來又實行喝“扎啤”。這一紮有多少那就沒個準了,有一瓶的,有合兩大杯。由於啤酒度數低,喝多喝少也就沒個準了。後來,隨著喝酒人群的擴大和女同胞的加入,往往要準備白、啤和紅三種酒,一來二去,人們漸漸覺得紅、白搭配是淑女和紳士的完美結合,所以,現在北京人的酒桌上如有女士的話,紅酒是不可缺少的了。

北京人喜歡喝名酒的人為數不少,但是在招待客人的時候喜歡請來客當地的名酒。假如您是從山西來的,他請您喝杏花村。您是從山東來的,他請您喝景陽岡。您是從河北來的,他請您喝山莊老酒。同時還喜歡喝那些市面上不怎麼流通、而且還不好買到的酒。在給人月個新鮮感的同時,還會使酒桌的話題多了不少。

北京人喝酒也有許多不成文的規矩。先說斟酒吧,俗稱“滿酒”,有“酒不滿,心不誠”之說,甭管用多大的杯,都得滿滿嘍。敬酒碰杯的時候,總是習慣起身、離座,雙手端杯。碰杯的時候總要比受敬人低月點兒,杯口兒不能高過客人或長輩的杯子,輕輕一碰,以表尊敬。而且還有“先乾為敬”的說法。其實就是以身作則,點頭仰脖一飲而盡。那種真誠、熱情、懇切的態度,讓你不得不跟著喝下去。

勸酒時也非常熱情,恐怕客人吃不好,喝不好,丟連自己的面子,傳出去好說不好聽。所以,酒桌上的那種熱情勁,不難讓你喝出北京人淳樸古老的遺風和純潔的友情。酒肉穿腸而過,滋潤了乾枯的心田,燒熱了萎靡的精神,即便是喝醉了也讓你心甘情願。

酒是用來壯膽的,桌是用來拍板的。北京人喝酒也不完全是為了交往、友情、和哥們兒感情,不少也是為了工作、業務和事業。

朱時茂自導自演的電影《戒菸,不戒酒》有句臺詞;“我喝酒也是為了工作嘛。”他老婆問;“我怎麼沒看見李嘉誠喝酒呀?”“你看到的都是李嘉誠清醒的時候”。“而他卻在不清醒的時候,“板”拍大了,捅了一個50萬元的大窟窿,因此還丟了飯碗子。還是因為喝酒,陰錯陽差地喝起了一個廣告公司,而且越喝越發達”。

當然了,文藝作品就是文藝作品,它不過是反映了京里人喝酒的一個側面而已。

北京人喝酒,無論是為了“情”還是為了“利”,個個能說會道。也可能是經常見到達官貴人,聽到一些傳聞逸事,以及道聽途說的官場秘密的也不少。當然不免也就成了酒場上侃大山的本錢。

如今北京是我們的政治文化中心,酒桌上侃大山的習俗在一些人群裡也就延續下來了,由“侃爺”變成了“語言大師”,酒喝得越是酣暢淋漓口才發揮得越好。來了興致,能把耗子吹成牛,有的說,沒的也敢說。電影《不見不散》中葛優的一段臺詞就非常典型。說是把喜馬拉雅山炸開50公里寬的一個口子,把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引過來,把青藏高原這塊不毛之地能變成魚米之鄉。瞎侃,你那變成魚米之鄉了,下游要衝毀多少山川,淹沒多少土地呀。

還有,北京人說話不落地兒,透著那麼一點兒“損”勁。比如,一位外地人在酒桌上說;“昨天走的倉促,來不及了,縣長把我們叫到他們家裡又交代了一番。”

那位京里人呢,掩飾著微笑,然後寬宏大度而還會帶著一點體諒,點點頭兒說;“和領導搞好關係很重要,某某某請我到他家吃過兩次飯了。”外地人第二天酒醒了才咂摸過味來,他說的那個“某某某”怎麼也算是正部級領導吧,比縣長得高多少級呀!說白了,這可能與北京的人文環境有關,也可能是與幾百年的京城文化有關吧。(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