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夏立高:驭国之重器 书无悔人生

【榜样力量】夏立高:驭国之重器 书无悔人生

五一迈着勤快的小步伐终于快到了

早就习惯在工作中

奔跑不息的新时代桥工们

继续践行着先辈们的工匠精神

日夜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

他们亮出绝活,争当优秀

下面

让我们走近“大桥海鸥”号起重船船长—夏立高

驭国之重器 书无悔人生

——“大桥海鸥”号起重船船长夏立高

【榜样力量】夏立高:驭国之重器 书无悔人生

人物故事

Character Story

简历:

夏立高,52岁,中共党员,中国起重量最大(3600吨)、起升高度最高(130米)的起重船——“大桥海鸥”号起重船船长。先后参与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平潭海峡大桥等一系列超级工程的架梁施工任务。先后荣获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中国中铁优秀共产党员、大桥局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故事:

你能否想象,经年累月待在船上是一种什么感受?你可曾思量,孤独的时候应该如何化解心中对亲人的思念?

在中铁大桥局这支建桥铁军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驾驭着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桥梁施工大型专用船舶,常年漂泊在大江大河之上,为我国的大型水上桥梁建设保驾护航而默默无闻,与家人聚少离多却无怨无悔。

“大桥海鸥”号起重船船长夏立高就是这群人中的突出代表。

在30年的船舶水上施工作业生涯里,夏立高走南闯北,由内河到海洋,从南国到北疆,斗恶浪,战险滩,勤钻研,攻难关,为祖国的桥梁建设事业挥洒着汗水、付出着青春。

“只有坚持学习,才能发光发热”

1990年3月,23岁的夏立高成为中铁大桥局大桥10号吊船上的一名普通的水手。

“我只有初中学历,只有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学习,了解设备性能,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夏立高说。

对待工作,夏立高激情满怀,从不懈怠。他在日常工作中潜心摸索,在老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勤奋学习,在岗位技能培训中刻苦钻研。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夏立高从内河吊船上的一名普通水手成长为一名精通海上抛锚定位和架梁技术的专家,并于2007年担任2800吨“小天鹅”号起重船船长。当时“小天鹅”号是大桥局海上施工船舶中起重吨位最大的运架一体船。

2016年,夏立高被任命为3600吨“大桥海鸥”号起重船首任船长,并于次年进驻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工地。“平潭大桥海域是著名的海上风场,风大浪高,礁石密布,船只每次穿越桥区鼓屿门航道都是一次历险。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施工,既要抓住每次稍纵即逝的吊装时机,又要确保这艘价值3亿多元的‘国之重器’安然无恙,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夏立高回忆说。

2019年6月8日,在靠近人屿岛的N01号墩吊架210吨板机过程中,由于是近岛施工作业,低潮时裸露的海底礁石随处可见,只有高平潮那短短2个小时的时间才能符合船舶施工水深的要求。

尽管此前已确定详细的施工方案,但在施工中,险情还是发生了。由于栈桥施工准备不足,施工时间延长了近一个小时,眼看潮水正悄然退去,船舶测深仪已经无法准确测量实时数据。

夏立高站在船艏,指挥水手用自制测深工具沿着舷边逐步测量,安排机工对各个舱室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漏水情况,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在一旁待命的拖轮,一旦发现有搁浅征兆立即后退,确保船舶安全……

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对时间的精准把控,夏立高和他的团队安全地完成了此次吊装作业。

回顾夏立高船舶水上施工作业生涯,他先后参与了芜湖长江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广州沿江高速桥、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特大型桥梁的水上船舶作业。

他指挥“小天鹅”号、“天一”号和“大桥海鸥”号劈波斩浪,以精准的锚泊定位和吊装技术,累计安全架梁1380余片、墩身墩帽各62个、施工平台24个,总延米达78020米;累计实施船舶精确定位1680余次,抛起锚16300余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多年的水上船舶施工中,夏立高积累了丰富的海上锚泊定位经验。通过对诸多成功案例的系统整理,他编制了《海上工程船舶锚泊定位指挥培训教案》,供其他船员学习借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想把我这么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尽可能多地分享给公司其他人,这也算是我为企业发展尽的一点绵薄之力。”

在船舶分公司多次举办的海上工程船舶锚泊定位知识技能培训班上,他一次次将船舶锚泊定位知识向船员倾囊相授,近20位“徒弟”得到他的真传,在各船舶上独当一面。

2017年调任后,夏立高更是言传身教,让船舶班子的其他4名成员逐一掌握和巩固了锚泊定位技能。如今,即使他不在船上,“大桥海鸥”号常规性吊装的锚泊定位工作也能由其他人完成。“抛锚定位一定要把安全摆在首位!”

夏立高时常叮嘱他的徒弟们,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这根弦不能有丝毫放松。

2019年年初,船舶分公司在“大桥海鸥”号上创建了夏立高劳模工作室,他又重整行装,带领工作室5名成员踏上开展双臂杆起重船架梁工法的研究总结工作,进一步深化船舶精细化管理的新征程。

在夏立新的带领下,船舶分公司的广大船员“学技术、当工匠、敢担当、展作为”已蔚然成风,“全员如一人,全船一杆枪”已成为“大桥海鸥”号特有的船舶文化。

“只要组织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

海上施工作业船常年漂泊在海上,面对白天水茫茫、晚上星满天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难免会有身心疲惫、情绪低落的时候。每当这时候,夏立高都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甲板上,吹着海风,翻看着手机相册里家人的照片。

海上信号不好,打电话都是断断续续的,只有在每次上岸开会或者购买物料时,夏立高才能有机会和老婆、儿子通个视频电话。

不光平时联系得少,甚至一年当中连回家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回家少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就少了。夏立高坦言:“对家人,我有太多的亏欠。”

作为父亲,他没能陪伴儿子成长。“因为我陪他的时间很少,所以他跟我比较生疏,遇到任何问题都不与我沟通。脾气倔,这一点很像我。”说到这儿,夏立高忍不住笑了起来,只是那笑容中包含了多少无奈,只有他自己知道。

但也正因为陪伴少,所以夏立高的儿子从小就十分懂事,性格也很独立,参加工作之后,也渐渐开始理解父亲的不易,与夏立高的联系也多了起来。

夏立高的妻子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在外面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生活虽然辛苦,但她一直很支持丈夫的工作。“老夏常年在海上,风吹日晒,跟他一比,我在家里受的这点苦又能算什么呢,看到他那么多的荣誉证书,我也为他感到高兴、自豪!”

除了妻子和儿子,让夏立高放心不下的还有他双目失明的母亲。“父亲在2008年底就去世了,当时我在船上,没能赶回去见他最后一面,这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老母亲今年已经79岁了,身体也不好,我常年在外,没有什么尽孝的机会。”说到这里,外表坚强的汉子语气有些哽咽。

夏立高的母亲一直由妻子和哥嫂照顾,而他哥哥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家里的一切都不用你操心,你只管在外面安心工作,建设国家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你可不能给咱夏家丢脸!”

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一直是夏立高前行的动力。

“常年漂泊海上,与家人聚少离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吗?”常有人这样问他。

“不后悔,只要组织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直到我干不动的那一天!”

【榜样力量】夏立高:驭国之重器 书无悔人生

图文:徐洪江 刘胜明

【榜样力量】夏立高:驭国之重器 书无悔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