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年輕的巴塞爾協議——金融資本的剋星,新監管PK老思維

人性的貪婪讓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在一個巨大經濟系統中,當金錢利益矇蔽人的心智時,後人未必比前人聰明。後人卻洋洋自得於“自作聰明”。

今天,你想改變遊戲規則,認為經濟活動遊戲規則應該那樣,前人也許已經做了嘗試並證明“此路不通”。對於基於物質的人與人的經濟金融關係的認識就四個字:敬畏歷史!

回顧三個歷史事件吧。殷鑑不遠。

事件一

時間:上世紀20年代。

地點:美國。

時間:美國銀行家的快樂時光。銀行可以幹很多行當,可以攬儲,可以放貸,也可以投資。美國銀行家都想抓住混業而無監管的時代撈一把。美國銀行家想盡一切辦法攬儲搞錢,然後對外放貸,或者進行高風險的投資,或者投資股票。瘋狂的遊戲持續進行,直到1929年的某一天,股票大跌。美國走進了史無前例的大蕭條。

事件二

時間: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

地點:日本。

時間:從70年代,日本放鬆了對金融的監管,日本金融界開始“創新”。金融業務開始活躍。隨著日本經濟發展,日本金融業的自信心膨脹。追逐財富!大量貨幣追逐股票和土地。放任自行的金融行為,讓投機很快在日本全國炙熱。金融業書寫了造富神話。經濟泡沫迅速做大。物極必反,泡沫還是破滅了!上世紀90年的日本陷入衰退!

事件三

時間:21世紀初。

地點:美國。

時間:房價要漲,要漲,還是要漲!買房子嗎?很簡單。沒錢?沒關係,能幫你搞定。無論窮人還是富人,買房都不再是夢想!房價的確是在上漲。美國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圍繞房價上漲預期而設計的金融產品,被複雜到只有專業專業數學家才能看懂的數學模型包裝下,不斷推向市場。風險?不,不,不,沒有風險,風險分散了。房價在漲,這些金融產品怎麼不漲呢?MBS、CDO、CDS,這些行外人完全不懂的金融產品大大膨脹。在每個人做著財富夢時,損毀經濟的“炸彈”已經埋下。終於次貸危機爆發了。一場堪比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危機來臨了。

一、三個事件的共同的特徵:金融活動“去監管”

歷史反覆證明:金融活動必須接受監管,沒有監管的自由化金融活動就會帶來危機

20世紀20年的美國正處於經濟實力提升期和國際地位上升期。因為一戰,美國人嚐到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甜頭,但傲慢而自以為是的美國人把他們經濟成功原因為:市場自由。那是一個膽大就能掙錢的時代,那是一個崇尚冒險求財的時代。美國政府對當時銀行活動沒有監管。銀行業混業經營,想怎麼玩怎麼玩。銀行家拿到錢都投資股票和房產,吹大資產泡沫。行外人只看到銀行家“喝酒吃肉”發大財,就以為是自由化的成功。殊不知正是這些人在為當時的美國經濟製造“癌細胞”。

二戰以後的日本,對1929年的大蕭條是有深刻認識的。金融政策相當保守,對金融監管也很嚴格。對利率進行限制,要求銀行業和證券業分離,《臨時利率調整法》和《證券交易法》有明確的規定。目的就是加強對金融資本的監管,束縛金融資本的逐利衝動。這讓日本更注重實體經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日本戰後復興。然而,隨著日本經濟力量的強大,對金融的依賴性增強。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在金融自由化方面開始邁出步伐。日本依託國債流通市場,形成市場自由利率,國內外資金自由流動,金融機構開始展現自己的“活力”。銀行業和證券業都利用金融自由化的黃金時期開始瘋狂逐利,非理性泡沫開始越吹越大。

21世紀初的美國,事實上對金融監管還是有一套的。畢竟,曾經深深受過傷。但是美國金融資本的勢力太強勢了。他們有的是玩法,並且也有辦法說服美國金融監管部門給他們的新玩法留下空間。當時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對銀行監管還是很嚴格的,但是對影子銀行基本沒有監管,美國金融資本以刺激貸款為基礎資產,打折“金融創新、分散風險”的旗號,搞了巨多的金融衍生品,製造了龐大的影子銀行體系。“逃避監管”之後製造的金融繁榮最終還是玩砸了。

二、永遠年輕的巴塞爾協議:金融資本的剋星

歐洲一個叫赫斯塔特的銀行倒閉,曾經引起國際金融市場上震動。“大而不能倒”在金融業是實實在在的。

一個大型銀行的倒閉,所引發的後果不敢想象。必須讓銀行穩健經營。讓銀行穩健經營不能僅僅靠銀行業,要靠監管機構。於是有了《巴塞爾協議Ⅰ》。彼時,公元1988年。逐利的金融資本豈能輕易被監管。有監管就有“反監管”。金融“創新”持續進行,金融資本不斷變化“玩法”。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於是2004年又有了《巴塞爾協議Ⅱ》。就在《巴塞爾協議Ⅱ》推出之時,美國金融資本正在玩著各類金融衍生品,《巴塞爾協議Ⅱ》對其無效。也就是三年多之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進而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2017年推出了《巴塞爾協議Ⅲ》。此時,美國次貸危機已經發生了10年。不過,亡羊補牢,未為晚矣。有了這個監管制度,金融資本就要被加一層“緊箍咒”。

有大腕說,巴塞爾協議是老年的俱樂部。事實上,巴塞爾協議,永遠不老。因為它有重返青春的妙訣:針對監管空白,持續完善。從《巴塞爾協議Ⅰ》到《巴塞爾協議Ⅲ》,巴塞爾協議是越來越強壯,越來越具有監管的針對性。

老的不是巴塞爾協議,而是人的思維

。監管在升級,而監管對象還把沉浸在100多年前金融自由主義的幻想中。今天的金融“去監管”思維就是100多年前的金融機構的思維,除了發出酸臭的陳腐味道,沒有任何新東西。而巴塞爾協議卻緊跟時代步伐在健步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