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吃不了讀書的苦,長大就要吃生活的苦,你認同嗎?

源遠流長元蔓蔓


有時候吃不了讀書的苦,長大後就要吃生活的苦,我很贊同這個觀點。

前不久,看到一則報道:小美在高考時交了白卷,高考後她曾試圖出門打工,但學歷不高,加上沒什麼專業技能,找工作的路異常艱辛,發出“壓力特別大,老覺得對不起父母”的感慨。後來幾經周折,這名考生進入了一家技校就讀。她現在覺著自己有點可笑。以前不想讀書,覺著讀書辛苦?現實的生活卻嚴肅地告訴她,不讀書的人生會更苦。

可是現在許多孩子卻吃不了學習的苦。

曾經看過一篇關於在校大學生的報道,即將面臨大學畢業的老嶽,在高中時就是一個十分標準的網癮少年。高考之前,爸媽為了防止他分心,連手機、電腦,甚至電視都不給碰。上了大學後覺得進了“保險箱”,想把以前沒有玩夠的遊戲都玩回來。在遊戲裡建了群,為了把群發展好,他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了遊戲裡。從此,逃課成了他的家常便飯,沒日沒夜在寢室蓬頭垢面玩遊戲,外賣盒堆了一地,期末考試除非別人“幫忙”,否則不掛科就成了怪事。四個後,室友都拿到了滿意的offer時,除了遊戲沒有任何愛好的他,連畢業都成了問題。

為什麼孩子吃不了學習的苦呢?

知乎中一位點贊最高的答主是這樣回答的: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痺,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學習的痛苦在於,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複性的。而人的適應能力非常強,持續地經歷同樣的苦時間久了,痛苦的體驗和效應會逐漸減弱,讓人進入習慣性無助的狀態。這種狀態雖然不是特別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

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複性的。學習本就是認知邊界不斷擴寬的過程,需要你主動思考和汲取,而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循序漸進,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樣重複,所以你無法進入麻木的狀態,而是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

生活的“苦”可以通過眼前的娛樂來自我麻痺,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漸漸喪失。而學習“苦”卻只能在長久的學習積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好處和力量。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小時候不吃學習的苦,長大後就會吃生活的苦。

1.不努力學習,今後也有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概率卻很小。如果認真讀書了,學的知識多了,找到好工作的概率就會大很多。想想每年那麼多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如果你不讀書,以後怎麼和大學生競爭呢。現在很多工作都要求各種學歷,你沒有學歷連門都進不了。

2.等你開始工作了,你就明白了,相對工作的苦,學習算什麼呢?今天不努力學習,明天就要努力工作了,工作累,掙錢少,女朋友比別人醜,家人嫌棄,處處要求人。

3.如果小時候不努力學習,長大了想學習也沒有機會了。因為年紀大了,記憶力也差了,想到記住知識就很難了。

結束語:如果小時候不努力學習,將來就會後悔。如果小時候讀書盡力了,今後才不會後悔,也更有機會過上比別人好的生活!

共同探討教育中遇到的問題!


微課堂桃子老師


小時候吃不了讀書的苦,長大了就要吃生活的苦,這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1.讀書不刻苦。我國古代有許多刻苦學習的故事: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扣懸樑,錐刺股……故事中的主人公最終也是學有所成,獲得了成功。現在,大多數的孩子也能認真學習,學習成績不錯。有少數孩子學習很刻苦,即使先天素質不夠好,也能獲得成功。可是也有一部分孩子,學習怕吃苦。只要一學習就頭疼。如果讓他(她)玩,馬上就來神。學習怕吃苦,即使學習,也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怎麼能把學習搞好?可能是一些人對專家的快樂學習產生了誤解。快樂學習是指在學習過程中保持一種快樂的心境,老師設置一個快樂的情境。或者是孩子學習成功的愉悅心情。並不是說孩子輕輕鬆鬆就能把學習搞好。這種情況也可能有,那一定是神童。

2.長大生活艱辛。也許有人說,從小學習不好,長大生活也很幸福,不愁吃,不愁穿,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種情況也有,多數是官二代,富二代。我們小老百姓的孩子,可沒有那麼幸運。你從小不刻苦學習,不把學習放在心上,整天只知道玩,家長、老師說的話根本聽不進去,有的孩子沒有上完初中,就輟學了。有的孩子跟著社會上的人鬼混,不學好,有的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孩子沒有上完學,要知識沒知識,要能力沒能力,只能做一些重體力活(並不是說重體力活就不好),工資低,工作環境差,甚至連男(女)朋友也找不到,這與小的時候不努力學習有很大關係。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希望孩子們從小就刻苦學習,,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對祖國有貢獻的人。


張志學689360


小時吃不了讀書苦,長大後生活起來,一般沒有吃過讀書苦的人順,檔次沒有吃過讀書苦的人高,這已被歷史和現實證明了的,是不言而喻的真理。

現實生活中,從我的父親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中,力薦我一定一定要好好讀書可以看出,我的父親不識字,親身經歷,深切地感受到沒有讀書的痛苦,從我幼時起,就看到父親為了寫幅春聯求人,以及不知上下聯,正反的尷尬。為此還不得不請人吃飯。這些都成了我讀書的動力,我成了全村第一個高中畢業生,後來的生活,也確實比沒讀書的過得好點,工資也會有點差別。

讀書是要吃苦的,不吃苦就坐享其成是不現實的。社會上有部分人,沒讀書或讀書不高,有時跟讀書高的人比待遇,是有點不合適的。人家讀書吃苦時你沒看到,享受適當高點你看到了。要有正確的比,比的方法不對,會產生過激言語,怨天憂人,就是不怨讀書時的自己,造成不利社會,不利自己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值得自省。

從小吃得讀書苦,長大不吃生活亐,無疑是對的。然而,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生活中確有個例,但是即便這樣,這個個例也一定吃過學做事的苦,除非不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