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人起步,如今擁有逾6000人團隊!這家公司12年做了三件事,董事長:管理團隊更像夥伴關係

無論是智能手機的每一次的更新換代,還是無人機等智能物聯網的核心計算模塊及操作系統,抑或是互聯網汽車的人機交互和多媒體系統,背後幾乎都離不開這家年輕的A股公司的身影。

作為在全球範圍內都擁有領先優勢的智能操作系統產品和技術提供商,中科創達從2008年創立以來,通過對產業趨勢的精準預判,快速在智能操作系統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公司規模從最初的2人擴展到目前6000多人,營收和淨利潤規模也從2015年上市之際的6.15億元和1.17億元規模,上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17.87億元和和2.92億元水平。

中科創達為何能夠短短數年快速崛起,並且築牢核心技術護城河?為什麼公司戰略佈局能夠做到幾乎步步精準?作為高科技企業,公司對於出現“脫鉤預期”為何並無懼意?……日前,在北京證監局的支持下,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大型報道採訪團走進中科創達,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趙鴻飛向證券時報副總編輯王冰洋回答了這些幾乎所有中國高科技企業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還原公司通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技術為本,生態為王,堅定全球化,成為趙鴻飛對公司發展的核心總結。趙鴻飛判斷,汽車智能網聯和物聯網,是中科互聯未來著力佈局的新戰場。公司將借道頂天(雲)、著地(端)兩大發力點,對智能網聯新時代進行系統變革與佈局。同時,公司未來還將堅定推進全球化戰略,加大對全球市場的開發,為企業培育新的增長點。

1、精準預判並順勢而為:頂“天”著“地”

中科創達成立前夕,中國的IT產業正在醞釀鉅變。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科院先後引進英特爾、NEC等外資企業入華建立合資企業。1998年獲得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碩士學位後,趙鴻飛首先加入了NEC和中科院軟件研究所組建的合資公司,參與了不少操作系統的底層開發研究。2008年前後移動互聯網浪潮起點的到來,為趙鴻飛的前期積澱開始帶來“化學反應”。

“我們當時判斷,移動互聯市場網一定大於傳統互聯網,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也將甩開電腦系統。”提及2008年創業的決定,趙鴻飛表示,智能手機的興起,使他看到了新的機遇。

從兩人起步,如今擁有逾6000人團隊!這家公司12年做了三件事,董事長:管理團隊更像夥伴關係

採訪:證券時報副總編輯王冰洋

嘉賓:中科創達董事長兼總經理趙鴻飛

但趙鴻飛明白,受限於高資源需求和技術門檻,開發操作系統這條路短期難以行通,作為技術廠商來驅動智能產業的發展這一路徑更為符合現實要求。當時谷歌開源的安卓操作系統給市場帶來空間,中科創達成為中國最早從事安卓系統軟件開發的公司。當安卓系統2010年在中國爆發,中科創達早已成為高通、英特爾、英偉達等芯片廠商以及多家手機終端廠商的密切合作夥伴。

對於智能手機市場的成功預判,締造了中科創達的崛起。十年之後,在中國改革開放來到第四十個年頭的時候,中科創達已經快速成長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移動智能終端軟件技術商,公司近五年營業收入同比增幅均超過了30%。

近年來,趙鴻飛及創始團隊又作出了新的判斷。“過去40年間,計算機產業大致走過了PC互聯、移動互聯、智能物聯等階段,如果說此前是人與人的交互,那麼未來必然是萬物智能。”在趙鴻飛來看,這一新趨勢又在催生兩大機會:汽車智能網聯,物聯網,這也成為未來公司將著力佈局的新戰場。

“未來10年,公司有兩大戰略目標:首先是智能汽車操作系統,其次是智能物聯網操作系統。公司從2014年就開始了智能汽車領域的底層技術鋪墊,目前產品已支持幾乎所有主流的車載芯片平臺。未來中科創達定位依然是賦能型的,通過幫助客戶成功,實現自身的成功。公司作為平臺型企業的戰略雖然不會改變,但是收入結構會發生變化——隨著公司技術平臺化優勢的增強,IP收入會越來越多。”陳鴻飛表示。

隨著智聯網時代的到來,操作系統也在面臨新的變化。“操作系統在計算機產業中擁有核心地位,它提供了整個產業的虛擬化功能,提供各種應用的運行環境,因此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趙鴻飛分析說,“現在外面連接設備變多,傳感模組也在變大,所以需要加強全棧式操作系統佈局。尤其隨著5G、雲等技術的崛起,物聯設備互聯互通必然增強,實時性和安全性也將大幅提升,這些都將助力智能設備聯網,加速智聯網時代的到來。”

面對這一趨勢,中科創達發力點包括兩個層面:縱向技術做深,橫向產品拓寬。趙鴻飛用“頂天著地”來形容公司正在進行的新變革。“天是指雲,地則指端。我們的系統不會是單點革新,而是系統化革新;通過‘頂天著地’,我們來進行系統變革和佈局。”

2、技術積累方法論:技術拐點與產業拐點

無論是積極搶抓移動互聯機遇,還是拓展汽車智聯等業務,預判和把握產業機遇是中科創達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殺手鐧。

“判斷一個產品和技術能否應用,看它能否為市場產生價值是最核心的標準。把握產業在技術變革、商業化價值時間窗口,有兩個點則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對技術成熟點的判斷,比如技術拐點是否到來;另一方面則是對產業拐點的判斷,如果商業化場景使用給客戶帶來的價值能夠大於客戶付出,那麼往往就意味著帶來產業化拐點到了。前者關注技術,後者關注產品。那麼,當AI、雲、5G、視覺識別,當系列概念魚貫而出,如何識別是技術拐點還是產業拐點呢?這就需要全產業鏈跟蹤。中科創達便是不僅跟蹤自己的技術,還會跟蹤半導體、應用等多個方面,走通整個產業閉環。”趙鴻飛介紹。

在這種方法論指導下,源於多年在Android、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統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中科創達已經形成了從硬件驅動、操作系統內核、中間件到上層應用全面的技術體系,核心技術涵蓋了通信協議棧、操作系統、圖形圖像處理、深度學習算法和安全技術等多個方面。並且,相比於同類公司,中科創達與智能終端產業鏈中的芯片、元器件、終端、軟件與互聯網廠商以及運營商等全球領先企業擁有緊密的合作關係,形成垂直整合優勢。

“憑藉在操作系統方面的經驗積累和技術創新,公司建立起底層智能操作系統軟件技術,關鍵技術集成於芯片,通過芯片+全棧優勢,確保其操作系統技術的領先優勢。”趙鴻飛介紹,“同時,近來來中科創達聚焦邊緣計算和人工智能核心技術,並深耕智能視覺和智能語音,不僅自主研發物體識別、缺陷檢測、人臉識別等諸多AI應用,而且向開發者和製造商推出最前沿的AI開發套件,還聯合產學研夥伴聚力打造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生態平臺,通過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雙引擎,助力智能產業的高速發展。”

作為一家技術驅動的企業,中科創達在持續加碼研發投入自我創新的同時,還通過成立投資基金、與產業鏈核心企業一同設立合資公司,通過資本和技術注入扶持產業鏈上下游創新。目前,中科創達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進行產業投資,積極戰略佈局夯實自身實力。中科創達先後投資了移遠通信,耐能、黑芝麻,覆蓋模組廠商、芯片、算法等眾多領域。

趙鴻飛分析說,中科創達是一家技術公司,這就決定了它不能像互聯網公司一樣,只要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就可以通往成功,而是必須需要較長週期的技術積澱和積累。“這對於現在的中國企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缺乏積累成為中國部分技術被卡脖子的重要原因。”

3、堅定全球化:解決文化融合難題

在趙鴻飛看來,從2008年兩個人創辦公司起步,到12年後發展到全球6000多人的團隊規模,中科創達只做了三件事情:首先是技術佈局,第二是和產業生態不斷互動和融合,第三則是一直在做全球化。技術為本,生態為王,堅定全球化,成為他對公司發展的核心總結。

“中科創達能夠發展成為專注於操縱系統的公司中產值較大的企業,得益於公司生長在中國,中國教育培養了很多工程技術人才,這種獨有優勢使全球其他公司很難跟公司競爭。不過,操作系統是一個全球化技術,需要全球來整合。中科創達是一個典型的‘雙循環’企業,需要把本地企業和全球廠商緊密合作,同時把本地交付做好,以推動全球企業做好智能化轉型。”趙鴻飛表示。

全球化整合併購,是中科創達推進全球化戰略的重要表徵之一。2015年上市以來,中科創達成功進行了兩次海外收購,2017年收購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領導者Rightware,2018年收購位於保加利亞的圖像視覺技術公司MM Solutions。通過這兩次海外收購,中科創達大幅提升了自身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核心技術能力和國際化地位。

產業鏈收購為日後的整合奠定了基礎。在中科創達操作系統、Rightware旗下的Kanzi和MM Solutions智能視覺技術的疊加下,中科創達的智能駕駛艙解決方案已經來到4.0版。趙鴻飛表示,網聯汽車是重度視覺的產品,通過與MM Solutions在視覺識別領域的深度合作,中科創達未來將給汽車廠商和一級供應商提供搭載更佳體驗的智能駕駛艙生態平臺。與此同時,中科創達也給Rightware的亞洲市場開拓帶來極大幫助。據介紹,Rightware公司2017年亞洲客戶的數量僅有十幾家,截至目前的客戶數已經超過60家。

近年來,中科創達全面實施“全球化”戰略,加快國際化建設步伐,加大對全球市場的開發,為企業建立新的增長點。2018年-2019年,中科創達先後分別在馬來西亞、印度、德國等開設子公司。目前,中科創達子公司及研發中心分佈於全球超過30個地區,為全球客戶提供技術支持和本地化服務。這也使公司目前有近50%的收入來自於海外;前20大客戶中,有超過一半的海外客戶。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前三季度,中科創達業績保持穩定增長,營業收入17.87億元同比增長4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92億元同比增長88%。

在全球化過程中,文化整合一直是橫亙在不少企業間的難題,中科創達對此有自己的解決之道。趙鴻飛舉例說,“收購MM Solutions幾個月運行後,中科創達給MM Solutions帶來了更多的業務機會,例如日本的Sharp、Nikon,美國的Light等。MMS的員工也感受到了我們對他們的尊重以及在業務上的幫助,從而體會到收購帶給他們的好處。同時,我們也加強了企業在核心人才上的儲備,派國內優秀的員工去MMS總部接受培訓,有機會和國際領先的技術工程師一起學習和工作,這對我們的技術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面對“脫鉤”預期,趙鴻飛認為,全球化並沒有停止,而是以另外一個方式在發生。“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所佔的比重是持續上升的。海外很多同產業巨頭(英特爾、高通、微軟)在供應鏈方面很難打破。因為一旦跑起來,要想停下來需要付出很大代價。此前,中國手機市場最大、供應鏈最完備、人才能夠承接技術,這是公司成長的巨大動力;現在東南亞、日本等地,依然是很缺乏半導體產品,需要提升生產效率、供應鏈不會切斷,因此,依然有巨大市場。”

4、通往更高質量:人才是最大挑戰

高科技往往伴隨高風險,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科創達有自己的經驗。趙鴻飛指出,TMT行業企業要首先高質量發展,需要從三個層面發力。

首先,核心競爭力需要特別強。“一定要技術領先,通過差異化,能夠使客戶受益更大。”

其次,一定要全球化,以解決商業化變現受限難題。“全球化並不是把中國產品賣出去,而是需要理解本地優勢、資源、特色,應該是全球的本地化,交付、質量、產品都跟本地緊密結合。”

第三,一定要在人才優勢上領先。“技術變革太快,只有優秀人才才能敏銳發展行業變化。企業用人不能有邊界,要有擁抱變化的基因,思考這個市場需要什麼,我們需要變成什麼樣。只有無邊界,才能不斷進入新的技術領域和行業,才能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市場。”

基於這種“無邊界”的人盡其用。同時把自己融入到產業和技術鏈中去,敏銳關注到企業客戶戰略變革,敏銳關注到技術變成產品、實現閉環的關鍵點,使技術成為‘活技術’。”

在與記者的交談中,人才一直是趙鴻飛不離口的核心話題。公司前不久籌劃股權激勵,以期留住核心與骨幹人才。“本次證券市場改革對於技術型公司非常有幫助。現在股權激勵體制,成為一個留住人才的工具。在中科創達,管理團隊彼此並不是老闆與下屬關係,而更像是夥伴關係。管理團隊的這些人,都是發自內心的願意繼續成長,願意跟團隊一起奮鬥。”

採訪札記:中科創達的“膽”與“識”

無論是樂視或暴風的傾頹,還是更多小型企業的欠債或裁員,在TMT產業內,落幕和走向落幕屢見不鮮。而中科創達卻在10餘年時間內從起步到騰飛,並在2015年成為中國首家專注於智能操作系統業務的上市企業之後,依然蹄疾步穩地前行,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公司對發展與風險的平衡判斷。

實際上,在中科創達10多年發展過程中,也曾面臨一些問題,甚至出現過一些小坎坷。比如2017年前後,公司也曾對某些業務和對應部門進行調整。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關於商業模式、技術路線等方面的探索也曾出現搖擺。對此,趙鴻飛反思說,“出現這些波折核心原因還是在於沒有持續腳踏實地地發展公司業務。不過,這種波折也使我們更加堅信,公司服務客戶的心永遠不能變,團隊成長和上進之心不能變。”

也正是從2015年上市到2017年的兩年間,中科創達對戰略和業務佈局進行了更為清晰的梳理。“創業之初我們的迷茫是,發不出工資怎麼辦;上市之後,我們面臨的新問題是,未來方向是什麼。很多時候,我都樂意用“活在邊緣”來形容自己多年來做技術型企業的心態,在這種心態下,我更願意穩健前行,企業發展的發動機、離合、剎車,都一定要配合好。”趙鴻飛談到。

市場都會面臨風浪和波折,不過整體而言,中科創達無論從財務指標,還是業務卡位來看,整體都呈現穩步前行的特徵。之所以能實現平穩發展,與公司“沒有一言堂”的管理機制密不可分。

趙鴻飛介紹,中科創達的管理團隊之間,彼此並不是領導與下屬關係,而更像是夥伴關係。這避免了很多企業犯下的“膽”和“識”不匹配的錯誤。“公司不管發動機跑的多快,一定要配上匹配的剎車。如果我們的團隊只是貪功、貪財,不從長遠考慮,中科創達或許早就不存在了。”

“在我看來,只有通過技術、產品、商業模式創新,給客戶帶來價值,給團隊帶來成長,給股東帶來收益,這才是商業的本質。”趙鴻飛表示。這種穩健發展的思路,在公司上市之後尤其難得。上市之後,中科創達在今年第一次進行了17億元規模的定向增發融資,用於投入智能網聯汽車操作系統、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技術的研發。

在趙鴻飛看來,真正好的商業模式不在於燒錢,而在於是否把錢用在了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構建上。“亞馬遜不斷融資,但是沒有影響它是一個偉大的企業,融資幫助企業不斷求新求變,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地方,然後謹慎地走過去。這樣的企業,很多年後,就必然會變成了別人無法超越的企業。”

趙鴻飛認為,除了資金,中科創達更重要的支撐因素還在於人——為了理想和人生精彩而奮鬥,這才是頂級人才。“年輕人不應該是覺著老闆人不錯,才跟你幹;而是認同企業文化價值觀,為了共同的願景和使命而奮鬥。”

獨立穩健的探索者前行,冒進貪功的跟風者落幕。或許,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這仍將是互聯網產業的規律,甚至是中國經濟轉型之下不少其他產業的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