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卫有“关”故事

老天津卫有“关”故事

老天津地貌

老天津卫有“关”故事

北大关

天津的老人儿、老住户介绍,遗存建筑已经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的混凝土丛林。

天津是座依河而生临海而兴的城市,依靠漕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北方的一颗明珠。旧有"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之说,所描绘的正是百舸争流、漕运兴盛的景况。正因水路发达,官府为了收税往往会扼交通要地设立各种关卡,所以在天津的地名中带"关"字的地界儿多与此相关。比如现存地名中的北大关、小关等。尽管现在这些地儿已很难找到些许和"关"相关的痕迹,但在老人们的记忆中,曾经的繁华依旧清晰。

寻迹天津各处带有"关"的地名,就能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历史轨迹。常说百年中国看天津,天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开近代文明风气之先,与洋务运动不无关系。但是,天津的发展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时间节点,那就是清朝时期天津钞关从河西务转移至北大关,与天津老城的发展和城市兴盛相互促进。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与英、法列强签订《北京条约》,辟天津为"三口通商"口岸,次年设津海关,俗称新关,开始了由洋人把持海关的历史。北大关、小关等因运河而生的繁荣也逐渐消失。能从一个侧面对天津的历史进行一次回放。

北大关是天津最早的商圈,北大关的繁荣持续了差不多整整一个清代,原因是运河上的钞关设在此处。所谓钞关是从明代开始中央政府设在运河各重要口岸督理漕商税收的专门机构。

要说北大关,先得从河西务说起。距京津各120里的运河西岸,曾设有河西务钞关,"务"就是税务。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北运河纳入京杭大运河主流,河西务一跃成为漕运咽喉。当时还设有河西驿,有津门首驿之称。

明代海禁,京杭大运河无疑成为全国商品流通的大动脉。河西务是与当时崇文门、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北新并称的运河七大钞关之一。后因天津经济与交通发展,为便于收税,钞关在清康熙四年(1665年)由河西务移驻天津,坐落于老城厢北门外、南运河北岸。因其在天津所有税关中规模最大,且位于城北,俗称北大关。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北大关处建成了由木船连缀而成且可开闭的浮桥,被称为钞关浮桥或北大关浮桥,即现在金华桥的位置。钞关浮桥修建后,北大关一带在天津的地位更加重要。乾隆皇帝曾先后两次自圆明园来津,还留下了"浮桥策马过河滨"的诗句。由明至清,至少有三位皇帝四五次经过北大关。

老地名"关上""关下"便以浮桥为界,沿河流走向而定。现在红桥区的金领花园就在关上,而泰达城是在关下。北门外大街连通河北大街这一片仍被大家统称为北大关。

小关至今已有700年清朝沿袭明制,税关分设户部关和工部关两种。北大关就是户部关,而工部关专收木税,按船只大小抽取,为官府造船提供原料,规模和税种自然抵不上钞关,所以小关便是与大关相对而言的。今天河北区中山路与元纬路交口附近,原是旧金钟河与北运河交汇处,曾设立工部关。

关于小关的由来还有一说,就是元朝元世祖在原金钟河贾家大桥附近设关,征收盐硝税,称"硝关",天津人叫来叫去,就把硝关谐音成了小关,并一直称呼到现在。"小关"关卡设在何处?当地老住户回忆,挨着贾家大桥。贾家大桥是金钟河上的一座老桥,该桥于1953年填河筑路时被拆除。今日的金钟路和金钟河大街就是沿当年的金钟河而建的,而金钟河系北运河的支流。

常关是老年间的地税局,天津开埠后,设立津海关,征收华洋轮船货税,又称洋关。为了做区别,原设的各个关改称常关或旧关。那时,天津地方税务机构出现了常关、海关、厘卡并存的景象。八国联军强迫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规定距口岸50里内的常关税收也入赔款之列,只剩50里外的常关仍由清政府管理,常关局成为天津唯一的地税机构,分别设在老城东北角和新开河北。至1931年常关撤销,老官银号南侧留有常关街。常关局原址曾建起五和商场和正兴德茶庄大楼。今张兴庄大道南端,铁东路地铁站以东,曾有常关局胡同。

新关是开埠通商新海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辟天津为"三口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设津海关,俗称新关,最初设在东浮桥,后迁至紫竹林。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英籍人赫德主持,指派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上海等五地设海关书信馆,发行大龙邮票。1888年津海关办公楼扩建竣工。德璀琳请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赐书"津海新关"匾。

天津开埠后,西方轮船打开入海口,海运取代运河漕运。大运河沿线众多城市日渐衰落,而居河海两利的天津则另辟新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