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與不器:對孩子來說,洗碗和讀書,哪一個更首先?


器與不器:對孩子來說,洗碗和讀書,哪一個更首先?

週末或者假期,是孩子離校在家的時候,父母此時多了一個“老師”的身份,疫情禁足在家,更是如此了。

當今社會,早教觀念也越來越盛行,這一定程度上來講是一個觀念上的進步,是好事,但是也容易陷入過分重視知識、技能的外在教育,而忽略了德性啟發的內在教育,如鋼琴、舞蹈、音樂、繪畫等等課程大行其道,而我們的孩子卻在趕場的忙碌中越發“器化”,距離“君子不器”越來越遠。


器與不器:對孩子來說,洗碗和讀書,哪一個更首先?


謙謙現在三歲半,春節後到現在,惠暄休產假,謙謙就暫時退學在家,我們自己帶,沒有老人幫忙,主要是惠暄帶,惠暄還一邊正常做著智慧母親專修班的工作,我的非上班時間,就是帶娃時間。這半年來,密集的帶娃經歷,讓我和惠暄有了更多一點的感觸和成長。

昨天,我下班回家,惠暄對我講,今天謙謙自己洗的所有的碗,洗的可認真了。謙謙,你在媽媽的引導下,按照工作流程,把碗洗的很乾淨,爸爸給你點個大大的贊!

我們家是有給謙謙設置一些在家學習課程的,比如讀經課,看畫課,看字卡課,繪畫課,數理課,體能課等等課程,一方面彌補讓謙謙退學在家的歉疚,一方面也想讓謙謙多學一點東西。


器與不器:對孩子來說,洗碗和讀書,哪一個更首先?


然後,惠暄就說了一段話,我認為是極重要的一段話,大致意思是:

“我還天天想著給謙謙上課,學這個學那個,比較起來,都不如認認真真帶謙謙把碗洗乾淨,都不如協助謙謙把自己的內褲襪子洗得乾乾淨淨,都不如教謙謙能夠獨立穿好自己的衣服,都不如協助謙謙長養出一顆關心別人的愛心,都不如幫助謙謙建立起開放自信的性格,都不如讓謙謙具備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行動能力……對一個生命來說,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才是更首先的。”

論重要性,上文提到所有學習項目,都是很重要的;但是,論首先性,惠暄說的是更中肯的。

這是一個資深讀經寶寶輔導老師,這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這是一個浸潤在性情之教、經典之教中的教育者,經過人生的淘煉和生活的積澱,講出的箴言。

確實如此啊!因為上文這兩類學習項目,背後的本質,是“知識技能教育”,與“心性德性教育”的區別。


器與不器:對孩子來說,洗碗和讀書,哪一個更首先?


不是嗎?

是的!早在2500年前,孔夫子就已經講過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