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與結果都要自己承擔

《草房子》: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與結果都要自己承擔

“秋天的白雲,溫柔如絮,悠悠遠去,梧桐的枯葉,正在秋風裡忽閃忽閃地飄落。”

這是來自曹文軒《草房子》的一句話。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具有童真的書。

前幾天收拾屋子,發現了一本在角落裡、佈滿了灰塵的書——《草房子》。

出於驚奇,我又把這本書快速的讀了一遍。從第一次讀到現在快十年了,已經不知道這是看過的第幾遍了。

我喜歡油麻地這個地方,喜歡曹文軒筆下的桑桑、紙月還有所有的老師和孩子們。

更喜歡他筆下的杜小康。他在逆境中長大,經歷了孤獨之旅後勇於擔當,具有責任感,給少年時的我帶去了衝擊。

《草房子》: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與結果都要自己承擔

個人最喜歡的一章是紙月。

那麼恬靜的小女孩從文字裡就能流露出她的純真與可愛。

桑桑與紙月朦朧的情感最為美妙。

桑桑會在紙月被板倉的孩子們欺負時毫不猶豫地向劉一水砸磚頭救紙月,會在聽到紙月留在油麻地小學的消息後高興地放飛鴿子,會在紙月住在他們家時害羞的不敢上廁所以至於尿了床。

純粹天真的情感展現在桑桑地少年世界裡。

讀這一章就好像看到了初中時的班集體,總有人起鬨,說笑,但那份真摯的情感永遠不會改變。

《草房子》: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與結果都要自己承擔

但草房子總的對於我來說就像一部童話,美的不真實的童話。

卻也展示出了人的孤獨。孤獨是常態,體現在《草房子》的各個角落。

比如死守著土地不肯搬出校園的秦奶奶,是老無所依的孤獨;寧可放羊也不願上學的細馬,是無法和他人溝通的孤獨。

而最絕望的,孤身赴死的孤獨,卻降臨在桑桑身上。讓我難以忘記的是桑桑在陌生的城市裡,望著窗外的河流,第一次感覺到了孤獨。

《草房子》: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與結果都要自己承擔

小時候讀《草房子》的最後一章《藥寮》,文字之間帶給我的是滿滿的哀傷和心疼。

到現在還清晰地記著小時候讀這一章的的晚上,我做夢夢到我的脖子上長了和桑桑一模一樣的腫塊。

夢裡的我焦急、不知所措、低沉消極,完全沒有桑桑的淡定。

那種呼叫任何人都不會有人回應我的孤獨感,我到現在也不會忘記。

桑桑在病重的期間還會帶著妹妹柳柳去看城,為了履行他之前的承諾。

現在重讀這一章,發現這叫經歷。小時候的我無憂無慮,直到上大學後父親生病的那一刻我才體會到成長。

那種滿懷希望卻又無助的感覺讓我又一次想到了《草房子》裡的桑桑。

但我和桑桑本質上還是不同的。桑桑堅強而又勇敢,有責任有擔當,他的病是他在死亡體驗中對生命深切而優美的領悟。

在成長這場孤獨之旅裡面,童年的擺渡船真的不再回來。

《草房子》: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與結果都要自己承擔

我們都在慢慢學會活著所必要的平靜和堅韌。世人皆苦,我們不是唯一在忍受苦難的人,生老病死是常態,是必然。

我們必須告訴自己即使獨身一人,無人理解相伴,也別怕。未來很美好,人生一定是值得活下去的。很久之前看到過一句話:

“我覺得這個世界美妙無比。晴時滿樹花開,雨天一湖漣漪,陽光席捲城市,微風穿過指尖。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人可以將日子過得行雲流水。但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經歷劫數、嚐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與結果,都要我們自己承擔。”

《草房子》: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與結果都要自己承擔

在這個叫油麻地的地方,所有的感情都是最純淨、最美好的。

蔣老師和白雀的愛情,桑桑和紙月懵懂的情感,杜小康和桑桑的友情,還有桑喬一家的親情。

所有的事與人都是平淡的,一切的一切都好似在我們眼前發生。

最質樸、童真、平淡的文字下面,往往包含著最真摯的感情與故事。

《草房子》: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與結果都要自己承擔

歲月已經老去,但這本書裡蘊藏的情感與純美卻經久不衰。油麻地孩子們的天真爛漫,懵懂朦朧,柔情與哀傷在我心裡種植了長久的感動

我希望自己可以有洗盡鉛華的安定,並具有著杜小康那般的隱忍與責任,擁有這些孩子們的爛漫與純淨。我也想去油麻地這個地方看一看,去發現美的田野,經歷最美好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