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解孝經·寧可一路哭,也不要一國哭

講到這裡,我再講《二十四孝》。

在《二十四孝》裡有個名字叫丁蘭的人,他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是母親把他養大。丁蘭是個怎樣的人呢?他本來是好吃懶做的,母親溺愛,給他錢花,為他燒菜煮飯。他餓了就發脾氣,每天只要媽媽送飯晚了一點,他就責罵母親說:“你這個老母狗,為什麼不能快點?”母親拿他沒有辦法,經常就是這樣。直到有一天,外面下著大雨,丁蘭躲在樹底下無奈又無聊。這時,他看見一隻小鳥飛過來,叼著蟲子給老鳥吃——“烏鴉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丁蘭心想,怎麼會是這樣。突然,咔嚓一聲驚雷!“哎呀,我連鳥都不如啊!我也應該給媽媽做飯吃啊!”這一下子,他覺悟了。“哎呀,下雨了,媽媽要來給我送飯了”,他趕緊向山下飛奔……媽媽一看兒子跑過來,以為要追她、打她,就沒命地往回跑,可是腳下一滑,掉進河裡淹死了。丁蘭一看,急忙跳進河裡救媽媽,但卻沒有找到,媽媽可能是被河水沖走了,他只是撈了一塊木板回來。從此,他每天對著這塊木板,追悼他的母親……這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是愚忠、愚孝。

禪解孝經·寧可一路哭,也不要一國哭

我不要大家效法丁蘭的行為,但我要大家效法他的精神,我們現在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一個“人”的精神!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我們有些黨委書記寧可自己女兒餓死、自己浮腫,也不吃國家一粒糧食。我們就需要這種愚忠、愚孝的精神;我們現在需要傻瓜,而不是那些自私自利的“聰明人”。孝道,是天地之道,是最根本的東西,是人類對應天地的遊戲規則。人能夠遵守這個遊戲規則,就是遵守了自然之道。

禪解孝經·寧可一路哭,也不要一國哭

我說的大孝為忠,就是寧可一人哭,也不要一家哭;寧可一家哭,也不要一路哭;寧可一路哭,也不要一國哭。中國人的真正的孝,就是向“我”身上開刀,向“我”身上開炮,寧可一人死,換得眾生活。這也是佛教所崇尚的精神,不是消極、頹廢的,而是一個“無我”。 “無我”不是沒有我,而是忘卻小我,成就大我。毛主席就是一個大禪師,我們要體會他老人家寫的“一萬年太長久,只爭朝夕。”一個人的生命長短不算什麼,就是活得一萬年也不算什麼。如果只活一天,在一天裡能只爭朝夕地為人民服務,為祖國做貢獻,這一天就是一萬年,就是永恆。“一萬年太長久,只爭朝夕”就是禪的精神,日本人把這種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禪解孝經·寧可一路哭,也不要一國哭

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句話:“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我們中國人是怎樣理解的?過一天算一天,得過且過,混水摸魚。而日本人卻是這樣理解的:我做一天工作,就要全力以赴、盡職盡責;我活一秒鐘,就要活出一秒鐘的精彩。日本人理解的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禪的精神。隨時隨地、爭分奪秒、多快好省地付出自己的全部,“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摘自《禪解孝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