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淺淺談經學(上)

經學,即解釋儒家經典的學說,形成於漢代。在漢代獨尊儒術之前,經學原指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早在先秦時期就己經有人開始研究儒家經典,但那時的儒家經典只稱作“六藝”。

“六藝”,即孔子所指定的教科書《詩》、《書》、《禮》、《樂》、《易》、《春秋》,在漢代儒家地位上升後,這些書籍才被稱為“經”,這就是“六經”。據說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後,《樂》從此失傳,只留下一篇《樂記》,載入《禮》,因此,到了西漢,“六藝”便成了“五經”。東漢在此基礎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淺淺淺談經學(上)

經學產生於西漢,在秦朝就已設有博士一職,用於掌管全國古今史事和書籍章典,但秦奉法家學說為政治指導,將大量儒學經典毀之一炬,嚴刑峻法,刻薄寡恩,在一系列社會矛盾下,建立不久的政權土崩瓦解。漢初,吸取秦亡的教訓,以道家的“無為而治”作為政治指導,輕徭薄賦,百姓休養生息,國家經濟恢復,社會安定。惠帝廢除秦立的“挾書令”,各家學說百廢俱興。

淺淺淺談經學(上)

後來諸侯勢力漸漸擴大,同時諸子學者受到諸侯庇護,對中央集權不斷造成威脅,直到漢景帝三年,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終於爆發,引發了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戰亂平定後,武帝即位,他意識到,在日漸活躍的各家學說中,道家的“無為而治”已不再適用,必須以思想上的大統一來維護政治上的大統一,於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

阿榜筆記——經學上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