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裡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合作社+”讓村民組團致富

七里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合作社+”讓村民組團致富

走進南王街道七里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1個佔地4餘畝的蔬菜大棚格外醒目。在拱棚裡,一棵棵葡萄苗整齊地排列著,兩邊還套種了黃瓜、西紅柿等,長勢喜人。而在另外4個溫室大棚裡,一排排草莓正爭先恐後地搖曳生姿,一番生機盎然的景象呈現在了人們面前。

“原來這一片都是老房子,沒有人住,土地也是鹽鹼地。村裡進行了復墾,建設了種植大棚,把昔日的鹽鹼地變成了今天的聚寶盆。”該村黨支部書記姚宣源介紹道。七里莊村原來是一個集體經濟薄弱村,通過爭取扶貧資金投入50萬元,協調幫扶企業出資30餘萬元,建設2000多平方米溫室大棚一座,種植無公害草莓、火龍果等綠色農產品;利用村南坪塘,建設休閒木屋、膠東民俗四合院、“八里河畔”體驗式民宿等項目,打造集垂釣、食宿、採摘和農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綜合基地,持續壯大集體經濟。實現支部有作為,群眾得實惠,集體有收益,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是七里莊村推動集體增收,帶動村民致富的發展途徑,一方面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把分散的農戶整合起來;另一方面由村黨支部和企業進行合作,進一步壯大村莊的集體經濟發展。“我們村‘兩委’作示範,之後村民可以勞動力、土地、資金等方式參與入股,黨支部對人、財、物等資產資源集中管理,統一調配使用,為農戶提供精細化、專業化服務。”姚宣源介紹道。此外,合作社實施訂單式農業,統一品種、統一用藥、統一管理、統一收購,降低了市場風險,確保了合作社健康發展。用老百姓的話說“入了社門走得快,不愁種植不愁賣”。

提起南王街道七里莊村,那可真是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動鄉村振興的典型。村裡著重突出“生態旅遊”和“產業發展”的兩翼帶動作用,舉多方之力,全力打造成自給自足的“綜合發展型”美麗鄉村。流轉閒置、撂荒土地30餘畝,並註冊“七里莊地瓜”品牌,帶動群眾集體栽種地瓜等農作物,並對農產品進行統一深加工、統一銷售,使村民每畝增收30%以上,優質地瓜遠銷京津冀等一線城市,實現銷售收入60餘萬元,入社農戶人均增收1000餘元;建成2000平方米的生態果蔬種植大棚、2000平方米的垂釣園和佔地20畝的錦鯉養殖觀賞基地。僅2018年下半年,生態大棚就接納遊客超過3000人次,並與當地幼兒園達成長期合作協議,定期在此開展體驗式教學。

不僅如此,按照煙臺市《關於促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以七里莊村為標杆,結合山東省美麗鄉村示範項目建設,按照“研學+民俗+拓展+農業”的發展思路,引進專業運營團隊和非遺文化傳承人,規劃建設總佔地面積50畝的旅遊研學和生態農業綜合體,傾力打造黨建引領下的“城南七里”旅遊文化品牌,涵蓋研學旅遊、民俗傳承、休閒採摘、餐飲娛樂、電商會展等五大品類:聘請學前教育知名大咖、臺灣幼兒教育機構創始人,對七里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二期工程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國內領先的“森林幼兒園”,讓幼兒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體驗生活、健康成長;邀請三登央視的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雕刻傳承人宋玉良,將八仙文化和葫蘆文化融入到“城南七里”旅遊文化品牌中;對片區採摘園進行統一規劃,合理調配種植作物,拉長採摘時間鏈條,更新作物品種,並邀請煙臺、蓬萊有關農技專家和周邊村莊種植方面的“田狀元”進行技術指導,保證作物生長環境無公害,形成了集櫻桃、葡萄、草莓、桃子、西紅柿等8種廣受消費者歡迎的採摘品系;整合七里莊合作社一期森林木屋和二期房屋資源,引入稀缺觀賞葫蘆品種進行牆體綠化,打造童話“寶葫蘆房”,作為森林幼兒園的延伸鏈條。開辦“葫蘆餐廳”,聘請專業廚師研發“八仙葫蘆宴”;吸引國內農業電商平臺入駐,召開各種線上線下產品推介會,進一步豐富示範區產業內涵。

“群雁齊飛頭雁領”。七里莊村實施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抓住了鄉村振興的大好機遇。堅持黨建引領,以點帶面,連片打造。接下來,南王街道將持續用力,以“紅色黨建”引領“綠色革命”,不斷加快集體經濟發展步伐,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記者 南禎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