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宗陳子昂:在偉大的孤獨中,將唐詩推向時代之巔

這個世界上不缺天才,但缺偉大的孤獨者——前者可以改變人生,後者則可以改變世界。

在陶淵明“後遂無問津者”之後,讓我深陷孤獨又感到極其震撼的詩文,便是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盛唐文化的繁榮最應該感謝的兩個人,一個是武則天,一個是陳子昂。


一代文宗陳子昂:在偉大的孤獨中,將唐詩推向時代之巔

無論一千多年前還是一千多年後,都鮮有人知,在中國古代的男權社會中,將文化推入巔峰的竟然是一介“女流”武則天。

從齊梁時代至初唐,王公大臣都沉浸在宮廷的奢靡生活中不能自拔。

梁朝簡文帝蕭綱就是當時影響力最大的文藝青年。但他思想有點兒跑偏,他帶頭寫了“記老婆睡覺”(《詠內人晝眠》)、“美女化妝”《美人晨妝》這類格調不高的宮體詩。

在蕭綱“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須謹重,文章且需放蕩”的主張下,宮廷文人紛紛迎合效仿,這些詩人最愛寫的就是女人的衣領、繡花鞋和床上用品……

幸虧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詩作並不多,否則我們真的要捂著眼睛看完了。

隋唐之際,這種情況並沒有得到改善。

在古代名聲最差的皇帝隋煬帝執政期間,詩人薛道恆曾寫了一首60行的長詩記錄了607年隋煬帝用百戲招待突厥可汗以及大約三千五百名賓客的場景。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他不僅愛寫詩,還開創了當時最著名的文學館——弘文館,吸引了大批有才的文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初唐第一大秘”上官儀。

上官儀是當時影響力最大的詩人,以至於“上官體”風靡一時。但他沉穩的外表之下,有一顆風流浪蕩之心,他既善於寫諸如“瑤笙燕始歸,金堂露初晞。風隨少女至,虹共美人歸”這種展現浮華宮廷生活氣息的詩句,也善於寫“殘紅豔粉映簾中,戲蝶流鶯聚窗外”這類讓人簡直睜不開眼的情色詩句。

直到650年武則天登上權力寶座,文學才逐漸成為知識精英的領地。在這一時期,上官儀等人被處死,宮廷之外產生了大批有才華的詩人,他們的視野從宮廷擴展到了廣大山川市井。而帶來這一文化轉折的詩人是“初唐四傑”,但真正讓詩歌卸掉妖豔的濃妝、找回純真靈魂的偉大人物是陳子昂——是他以一己之力扛起了“風雅興寄”與“漢魏風骨”“正始之音”的復古大旗,讓齊梁宮體詩走入了墳墓,拉開了唐詩偉大而輝煌的帷幕。


一代文宗陳子昂:在偉大的孤獨中,將唐詩推向時代之巔

陳子昂在中國詩壇地位如何?通過他的三個骨灰級粉絲——張九齡、李白、杜甫,我們就知道其江湖地位了。

雖然後世對陳子昂的敬仰簡直達到了膜拜的地步,但和神童級天才“初唐四傑”比起來,陳子昂的童年和少年時光遜色很多。

王勃6歲能寫文章、駱賓王7歲寫出傳世神作《詠鵝》、楊炯10歲被稱為神童,盧照鄰年幼就飽讀詩書,而號稱初唐最偉大詩人的陳子昂童年15歲之前都是在吃喝玩樂、行俠仗義中度過的。

直到十七八歲的時候,陳子昂偶然間在學堂外被先生講的古書吸引了,他頓然開悟,從此發奮讀書。

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23歲的陳子昂進士及第。他深受朝廷幕後老大武則天的欣賞,先任麟臺正字,又升為右拾遺,就是給皇帝提意見的官兒。

初出茅廬的陳子昂膽兒大心細,雖然他為武則天寫過諸如《大周受命頌》之類溜鬚拍馬的文章,但他骨子裡還是想做為人民做實事兒的。他任右拾遺的時候,向武則天提了很多意見,什麼益國利民的問題,邊疆少數民族戰爭的問題,秉公執法的問題他都提過。

《資治通鑑》中曾多次引用陳子昂的奏疏、政論文章。比如在《上蜀川安危事》中,陳子昂就對羌族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流離失所的生活現狀深表同情,而且他還揭露、指責了貪官汙吏。王夫之《讀通鑑論》認為陳子昂“非但文士之選”,而且是“大臣”之材。

雖然陳子昂對大唐一片忠心,對老百姓一片真心,但他情商卻有點兒低,老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惹得武則天很不高興,他的建議也多數都沒有被採納。

滿身熱血無處釋放,一身才情無處施展,鬱悶的陳子昂寫出了千古名篇《感遇·其二》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首詩繼承了《詩經》的比興傳統,《楚辭》開創的香草美人寄託才能和理想的傳統,以及《古詩十九首》的疊字傳統,開“復古”之先鋒。這首詩一經發表,宮廷詩人寫的那些“記一次盛大的宴會”“記美女化妝”“記做夢和美女幽會”等低俗的詩歌就逐漸被人鄙視。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寫得真是悲哀!由春至冬,無論蘭花還是杜若,再美的花(再有才華之人)也逃不過“盡搖落”的命運。

數十年之後,陳子昂的超級粉絲杜甫也發出了類似的感嘆:“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後時難獨立。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

也許,多數人以為不遇之悲是胸懷大志之人最大的悲哀,但陳子昂後半生的經歷告訴我們,不遇的悲哀不是最大的悲哀,最大的悲哀是遇而不得。

給天子打工極其考驗情商。陳子昂顯然不適合右拾遺的工作,武則天嫌他嘴太碎,乾脆打發他充軍去了。


一代文宗陳子昂:在偉大的孤獨中,將唐詩推向時代之巔

陳子昂人生的後半段一直處在逆境中,但他在文壇的成就卻截然相反,憑藉《登幽州臺歌》這首千古絕唱,陳子昂一躍成為初唐最偉大的詩人,也是由初唐轉入盛唐時期最關鍵的詩人。

兩次隨軍參加戰爭,雖然沒有為陳子昂的仕途增添輝煌的業績,但常年的征戰生涯卻讓陳子昂的眼界大為拓寬,從京城走入邊塞,又從邊塞神遊至整個宇宙,從而感受到個人生命的渺小。

垂拱二年(686年),陳子昂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十年後,即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金忠、孫萬榮叛亂,陳子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討伐契丹。

武攸宜是誰?

一看姓氏,就知道是武則天孃家人,他是武則天的侄子。征討契丹的時候,陳子昂是隨軍參謀,他看出武攸宜無將才,就請求他派一萬人給自己率領,充當前鋒。

結果武攸宜一句“你一個書生,打什麼仗”就給回絕了。

陳子昂不死心,沒過幾天他又進諫,結果把武攸宜給惹毛了,乾脆把他貶為軍曹。

契丹戰役後,陳子昂返回洛陽的途中,經過澤州長平,秦國大將武安侯白起曾在長平打敗趙國軍隊。陳子昂似乎看見了重演的歷史,武攸宜的軍事慘敗與當年趙軍長平之敗何其相似!他有感而發,寫下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懷古詩《登澤州城北樓宴》:

平生倦遊者,觀化久無窮。

復來登此國,臨望與君同。

坐見秦兵壘,遙聞趙將雄。

武安軍何在,長平事已空。

且歌玄雲曲,銜酒舞薰風。

勿使青衿子,嗟爾白頭翁。

一百年後,李賀也訪問了這一戰場,寫下著名的《長平箭頭歌》。

也是這一年,隨敗北的武攸宜歸來途中,陳子昂登上了燕昭王招賢納士的幽州臺,遙想古代聖賢登壇拜將的場景,竟黯然垂淚,寫下了緬懷黃帝、燕昭王、樂毅、燕太子丹、田光、鄒衍、郭隗等七位先賢明君的組詩《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以及千古絕唱《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悲從中來,回顧自己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歷,竟全都是失意,自己雖才華出眾,卻不過是別人的裝飾,正如巢居在遙遙南海珠樹上的翠鳥一樣,只因美人看中了它的羽毛,就遭到了“殺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陰。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的下場。

想到這裡,陳子昂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豈不在遐遠?虞羅忽見尋。多材信為累,嘆息此珍禽。”

是啊,一個人的才華不但難以施展,反而會把他拉向命運的深淵——其才華不過是他人的裝飾,其肉身終將成為屠夫刀下之冤魂。

陳子昂的命運果真如此。他就像他筆下的翠鳥一樣,最終被讒害,死於獄中。


一代文宗陳子昂:在偉大的孤獨中,將唐詩推向時代之巔

陳子昂讀書檯遺址

在陳子昂去世60年後,杜甫來到射洪縣東里武山下陳子昂的讀書檯遊覽,感慨萬千,他花白的鬍子隨著嘴唇一起顫抖,嘆息道:

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

相關閱讀:

陶淵明:我做了畢生努力,只為做個平凡的人

被唐高宗點贊,殺過人坐過牢,王勃是初唐最命短的天才

初唐老憤青駱賓王,為什麼讓武則天又愛又恨?

6000字長文深度解讀曹操,一個被誤解了1800年的蓋世英雄

名著解讀:

7000字長文,深度解讀雨果史詩級作品《悲慘世界》

讀了7年《百年孤獨》,我對人生恍然大悟:唯孤獨可超越生死

為什麼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超越了《百年孤獨》?

僅6萬字的《局外人》,何以成為法國20世紀舉足輕重的文學作品?

越讀時間:

讀書,只為不讓生命失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