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宗”元好問心中的南陽臥龍崗和諸葛亮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這是詩人元好問留給後世的千古絕唱。作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的元好問,一生從政時間僅為九年左右,而其中六年是在南陽度過,有關南陽詩作就多達百餘首,元好問的一生與南陽有著難以割捨的不解之緣。

“一代文宗”元好問心中的南陽臥龍崗和諸葛亮

元好問


元好問當過中央和地方官,都盡心竭誠,兢兢業業,關心國家興亡,關心民生疾苦,政治聲譽頗高。金正大三年(1226 年),三十七歲的元好問應好友完顏彝之邀,至方城完顏彝堂兄完顏斜烈幕府。後經完顏斜烈向金朝中央政府舉薦,元好問被任命為河南鎮平縣令,次年改官河南內鄉縣令,金正大八年(1231年)調任河南南陽縣令。元好問三為縣令期間,正逢金政權崩潰前夕,社會矛盾日益激化,連年兵禍,國庫空虛,賦斂繁重,民不聊生。元好問作為一位地方長官,面對如此破敗悲涼的景象,看著故國日漸凋零,其精神上的痛苦,更是深長而難以撫慰,無奈託物言志,寄情于山水,常與金末名將完顏彝、金代文學家王渥等,隨完顏斜烈遊獵於南陽縣、豐山一帶,為南陽的人文和山水留下諸多不朽詩作。

“一代文宗”元好問心中的南陽臥龍崗和諸葛亮

南陽臥龍崗正門


元好問曾在《三奠子•同國器帥良佐仲澤置酒南陽故城》中寫到:“上高城置酒,遙望舂陵。興與廢,兩虛名。江山埋玉氣,草木動威靈。中原鹿,千年後,盡人爭。風雲寤寢,鞍馬生平。鐘鼎上,幾書生。軍門高密策,田畝臥龍耕。南陽道,西山色,古今情。”《三奠子》是古詞牌名,金元時期作品較多,傾向於用在表達傷感、哀婉的情緒。“國器帥”指完顏斜烈,據《金史·完顏斜烈傳》載:“名鼎,字國器,年二十以善戰知名,自壽泗元帥轉安平都尉、鎮商州”,故稱“商帥”;該詞描寫的是元好問與好友完顏斜烈、完顏彝(字良佐)、王渥(字仲澤)一起站在南陽城頭,遠望光武帝劉秀故鄉,感嘆千年之後的今天,又是天下大亂、逐鹿中原的亂世。元好問幾人舉杯飲酒之間,再遠望南陽城西之臥龍崗,想起昔日“臥龍”曾在此躬耕田畝,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而感懷古今,追憶從南陽走出的一代賢相諸葛亮。在這首詞中“南陽故城”即指今南陽府衙一帶,從“南陽故城”“密策”“田畝臥龍”“南陽道”及“西山”等信息來看,元好問以一位歷史學家的嚴謹和認知,將當年諸葛亮躬耕隴畝和“草廬對策”的具體地點,毫無任何爭議的指向了今日的南陽臥龍崗。


“一代文宗”元好問心中的南陽臥龍崗和諸葛亮

今日豐山圖


豐山為南陽九架孤山之一,雖然海拔不高,但名氣很大,古代文人墨客對豐山多有題詠。李白遊覽南陽時,曾作《遊南陽清冷泉》:“惜彼落日暮,愛此寒泉清。西輝逐流水,盪漾遊子情。空歌望雲月,曲盡長松聲。”元好問三任縣令期間,曾與好友縱馬揮鞭沿白河北上來到豐山,把酒臨風,吟詩聽泉,踏青賞花,登巔遠望,心潮起伏,感慨萬千,寫下詠吟諸葛亮的名篇《豐山懷古》:“豐山一何高,古木蒼煙重。開門望吳楚,鳥去天無窮。連山橫巨鰲,白水亙長虹。川原鬱佳氣,自古南都雄。炎精昔季興,臥龍起隆中……”該詩末尾有作者原注:“孔明自謂漢室季興,清泠淵黃猿出,見廟碑述開元事。”在這首詩中,元好問首先描寫了南陽的地貌和形勝,繼而開始追思和懷念諸葛亮,借古論今,縱橫捭闔,表達了對諸葛亮建功立業的讚賞和自己報國無門的孤憤之情。“隆中”之意為“隆起之地”,與南陽臥龍崗“中崗隆起”的地形吻合。南陽臥龍崗古代亦有隆中之稱,據臥龍崗現存明葉桂章《助修武侯祠宇記》記載:“崗在(南陽)郡城西南可十里許,叢竹蕭蕭,古樹森映……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元好問詩“臥龍起隆中”,不僅說明諸葛亮躬耕南陽,而且明確指出詩中“隆中”指的就是南陽臥龍崗隆起的一部分。詩中最後刻畫映襯出自己面對分裂的祖國和身為金國官員的矛盾心理,以及對豐山勝蹟的描寫和追述。


“一代文宗”元好問心中的南陽臥龍崗和諸葛亮

歷史上的豐山


宋金時期是一個充滿民族危機和災難深重的時代。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所建立的政權之下,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現象顯得較為突出,金朝亦不例外。據南宋趙子砥《燕雲錄》載:“有兵權、錢穀,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漢兒。”金朝漢族地位可見一斑。南陽武侯祠作為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躬耕南陽的祠堂,屢遭兵燹,已是必然。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陳與義,其詩作多為愛國懷鄉之作,寓憂國憂民於寫景詠物之中,在其《次南陽》中如此描述:“臥龍今何之,有冢已半催。空餘喬木地,薄暮鴉徘徊。”真實反映出處於戰亂時期的臥龍崗到處滿目荒涼之景象。

“一代文宗”元好問心中的南陽臥龍崗和諸葛亮

南陽諸葛草廬


“堪嘆草廬誰復顧,悽然香火卻依僧。”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愛國名臣王十朋曾在詩作《草廬》中,徒生無限傷感。然而,諸葛亮“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旗幟口號,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高尚情操,符合了當時人民需要的時代精神,對於正在前線堅持抗金戰爭的廣大軍民具有極大的感召力。但在當時宋金對立的政治背景下,元好問雖為官於諸葛亮當年躬耕結廬的南陽,要想在臥龍崗祭祀諸葛亮是不可思議的。只能在遊覽豐山之餘,觸景生情,借物言志,表達了對諸葛亮無限崇敬和懷念之情,以及自己極為複雜苦悶而充滿憂鬱的內心世界。

如今,當後世重溫元好問追憶諸葛亮的珍貴詩作,不難體會這位南陽地方官,雖留詩詞近二千餘首,卻鮮見詠吟當地名人諸葛亮的無助內心。可以讀懂作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的元好問,借詠龍崗而追思,稱頌諸葛而言志,憂國憂民心繫蒼生的家國情懷。

文/李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