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沉思:我們需不需要海底撈的服務?

從我們80後往後,再沒有經歷過影響如新冠疫情這麼大的公共事件!

房子迴歸宅的本源;生活縮回私密空間;工作被叫停;多有的生產也都按下了暫停鍵……

疫情沉思:我們需不需要海底撈的服務?

最讓我們無助的是,我們不知道何時是盡頭!

隨著管控期延長,對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我們的心態影響也類似,我們已經由意外延長假期的驚喜,變得對房貸、車貸、信用卡還款的恐慌,甚至我們最不願意聽到公司裁員的消息。

疫情沉思:我們需不需要海底撈的服務?

這段疫情管控的影響是深遠的,大到國家經濟戰略調整,小到家庭和個人的消費觀念轉變。

伴隨著2月底開始的快節奏的復工,諸如餐飲品牌和其他消費巨頭都在期待著報復式的消費,像拙匠君這種固定月薪階層也在期待著吃個海底撈、看幾場電影,洗個腳好好消費一把。

但現在已到4月中旬,我們期待的報復式消費並沒有來,為什麼呢?

一、我們發現很多人面臨大幅調薪乃至失業的風險;二、從官方數據來看,企業和個人都開始存錢了,而且是去年好多倍的增幅。以此來看,投資(企業會現金為王,等待危機過去)和消費短時間內都無法處罰經濟的強勢反彈。刺激經濟的復甦,還得靠ZF的帶頭和引導(大基建、新基建)。


疫情沉思:我們需不需要海底撈的服務?

拙匠君認為,被壓抑的消費需求,肯定會爆發回來,但過程會很慢。

在這段漫長的恢復期內,是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和消費水平的下降,即迴歸性價比,降低服務附加值成本。海底撈和西貝等餐飲企業偷偷漲價後,又快速調整回來,一方面是輿論的壓力(很多人批評海底撈等漲價是發國難財),但不能忽略的第二方面是報復式消費難以為繼,以堂食和服務為生命的頭部餐飲品牌在嘗試線下發力過程中的乏善可陳。

疫情沉思:我們需不需要海底撈的服務?

線下化表面上看是機會,但是像極了革自己的命。伴隨線下化的是,品牌溢價的縮水,服務溢價的縮水。海底撈成名靠的是變態的服務,但這種服務是難以通過火鍋食材進入千家萬戶的。

佔消費者主體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物資貧乏的歲月,這次經歷帶給他們的恐懼可能是有生以來最黑暗最大的恐慌。這種恐慌勢必影響對待家庭理財和消費習慣的態度。


疫情沉思:我們需不需要海底撈的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