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和他的孤島實驗

作為國內典型的大器晚成的演員,黃渤的演技是公認的牛逼,任何一部作品中的表演拿出來都足以秒殺他的兩個明星老鄉。演員轉型做導演,黃渤並非先例。不過在今天的影視環境中,演員轉型做導演者如黃河之沙而成功者寥寥,但是黃渤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一出好戲》作為黃渤執導的首部作品,在高水準的完成度之外又給我們超出預期的驚喜。這種驚喜不僅僅是讓我們看到了黃渤除了演戲之外的更高層次的潛能,更在於黃渤在這部電影中除了笑聲之外所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黃渤和他的孤島實驗

黃渤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所以他的《一出好戲》絕不是利用自己的明星效應來實現流量變現——如果他想這樣的話,只需要多接幾部戲就行了,畢竟他已經是70億影帝,強大的票房號召力在那裡擺著。黃渤要做的是在電影中完成自己之前作為演員所不能表達的想法和深層次的思考。所以,我們看到的《一出好戲》除了好笑又有許多值得深究和回味的地方,整部電影看上去跟之前的國產片似乎有著迥然不同的特質,這種特質正是《一出好戲》的實驗性。

黃渤和他的孤島實驗

在《一出好戲》中,我們首先能看到的是對於人類社會演變的關注。流落荒島之後,軍人出身的司機小王因為有野外生存的經驗,成為孤島上這個小社會的第一代統領。在小王的指揮下,一行人採野果捕魚為食,從不參與任何勞動的小王卻擁有對食物的分配權,靠著暴力,司機小王成了島上的王還有了壓寨夫人。

野蠻社會,暴力換來一切。但靠暴力維持的秩序從來不會長久,人心思變,有商業頭腦有管理經驗的張總很快在島的另一端創造出一套新的秩序。當然這也得益於他在島上發現的寶貴資源——一具郵輪殘骸,裡面有足夠生存下去的物資。資源加持,張總重新成為老闆,他不強迫別人勞動,但是想要物資必需得用勞動成果來換,在島上創造了一個商品社會,至此島的兩端成為兩個國度。

黃渤和他的孤島實驗

島上資源分佈不均衡,爭奪資源導致衝突爆發是必然的事情。不過遺憾的是,電影中對這一部分情節的處理刻意弱化了,本該殘酷的場面在黃渤的鏡頭下成為幽默笑料,想喚起觀眾更進一步的思考難免心有餘而力不足。

黃渤和他的孤島實驗

當然,黃渤絕不只是在電影中做一個人類社會演變的復現,否則《一出好戲》就淪為庸俗乏味的科教片了。整部電影其實可以視為一次孤島實驗,孤島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實驗中的一份子。現實的荒誕和人性的黑暗都在實驗中暴露無遺。

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孤島上,每個人都以變色龍的姿態活著。小王是這樣,張總是這樣,史教授是這樣…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是這樣。脫掉一件外衣,又穿上另一件外衣,在不同的環境中,穿上合適的衣服才能這個環境生存下來。而剝掉衣服,各有各的醜陋。

在小王那一端的暴力國度,大胸美女路西靠“不經意”的順勢一倒,就有了不勞而獲生存下去的機會。在女權主義者看來,這裡可能有物化女性的嫌疑,但是女性通過自己的身體換取資源也是古已有之的現象,不管你願不願意看到。

黃渤和他的孤島實驗

而電影中的學者史教授則是典型的官方豢養的文人形象,在影片開頭史教授信誓旦旦的說這顆隕石無關大礙,只是外太空送給地球的外賣。而當他們的船被巨浪掀翻流落荒島之後,史教授也恍然大悟:外國專家說的對啊。史教授也是電影中的最“識時務”的人,不管是跟隨哪個統治者,教授都能為其找出合理合法的解釋。現實中很多專業知識一竅不通,逢迎諂媚功夫一流的“磚家”不都是跟史教授一樣的人嗎?

黃渤和他的孤島實驗

作為一個不善於改變的人,馬進在現實中是屌絲,是失敗者,在孤島上仍然是在小王和張總兩邊都不被接受的人,中了6000萬大獎的彩票最終也在日復一日的煎熬中成為泡影。雖然馬進後來憑藉從天而降的魚建立了自己的烏托邦國度,得到了在現實社會所不曾擁有的成功——在他的王國裡,他是上帝,是無知的人類的拯救者,擁有了財富,是女神所傾慕的人。為了享受成功的美好,他編造謊言;而當成功超出了他所能掌控的能力,又不得不忍痛戳破自己的謊言與美夢。一個天生的LOSER真的得到張總的鉅額財富是高興還是害怕呢?馬進的選擇給出了答案。

黃渤和他的孤島實驗

作為黃渤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一出好戲》的優點和不足都是很明顯的,如果只看到優點而忽視不足,這對黃渤無異於是捧殺。《一出好戲》的不足之處就在於其對於現實和人性的批判都只做到了淺嘗輒止的地步。就像上面說過的,為爭奪資源而發生的衝突本可以更加激烈,但是這部分情節被刻意弱化了,只是充當了馬進建立自己的烏托邦王國必須走的一個環節,所以難以喚起觀眾對這部分情節更深入的思考。在電影中這樣的處理還有很多,這就造成了電影在自我表達與商業需求之間牽扯不清。

不過儘管這樣,黃渤的《一出好戲》仍然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好作品,他的孤島實驗會在中國電影歷史中熠熠生輝。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