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2019年12月7日,周六,睡到自然醒才决定去转转。

说走就走!上午十点多从天水出发,乘高铁西行到通渭,在通渭县城盘桓几个小时,再乘高铁接着西行到定西,定西新城区稍作停留,换火车折回陇西,再换长途汽车傍晚七点回到武山县鸳鸯镇。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一路高铁、火车、汽车、的士轮番坐,几处地方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来回五六百公里路程只用了几个小时,简直是一个小规模的甘肃陇中部环线游。

去通渭之前,零零星星在网上搜索阅读了一些有关通渭的图片、视频和文章,粗略了解了一些通渭的过往今生。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过早的历史不叙,而最早被叫做通渭是在宋初,据说杨文广于此地筑大堡,朝廷赐名“通渭堡”,通向古渭州(今陇西或说平凉)之意,后升通渭寨、再升通渭县,后来的各个朝代通渭的隶属各有更替,现在属甘肃省定西市所辖。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通渭的地貌特点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为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土地比较贫瘠,最主要严重干旱缺水,所以过去一直是甘肃中部有名的穷县,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通渭发生了巨变,奔向小康。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尤其感人之处是,这块贫瘠干旱的土地上的通渭人具有一种特殊的高贵的精神,那就是对文化的推崇和景仰。从网上资料知道,通渭多处李白神庙,把诗人李白当做神仙供奉,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极为鲜见。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而且在通渭最蔚为壮观的是全民崇尚书画之风,几乎人人爱书画,家家都挂中堂书画,无论多穷的家。通渭的很多村镇都有定期的书画艺术节和书画交流市场,本土的书画艺术家更是不胜枚举,所以通渭被称“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其他艺术,如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通渭小曲、皮影戏等,也独具地域特色和风格。真不可思议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人民居然孕育了如此特别的艺术特质。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我到达通渭高铁站是上午十一点多,坐上去县城的公交车,也不清楚该从哪个站下,给司机说好进入县城提醒下车。我的经验是河谷地区的县城,主干道一般东西走向,从东城到西城一个小时以内就可以步行穿越。

下车后,边走边看,随意拍了些照片。也在县城中心把南北方向的几条街转了转。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想起计划去的两处地方,红军长征途中榜罗会议纪念馆和秦嘉徐淑公园,就打问了一个小姑娘,挺热心地指给我县城之西南半公里,可以看的见有庙宇所在的两个山包,一个叫做南屏山,一个为清凉山,山脚下就是秦嘉徐淑公园。

还说,顺街主干道一直向西直行,不远就能看到榜罗会议纪念馆。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可是,我一直走,眼看走出城了还没看到纪念馆的影子,再问一个学生,说还远,需要打的。于是我打了一个的,司机却说纪念馆在榜罗镇,距离县城八九十公里,车费一百五十块钱。

这个费用太超出我的预算了。于是让司机折回县城中心。我猜想那个姑娘应该是听错了我说的地方,才误导我白白走了这么多路。

在县城中心广场,找到一条美食步行街,进到一家杂粮面馆,挑来挑去,要了一盘牛筋面。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其实在街上就看到好几个小摊也卖牛筋面,以为那种小孩子爱吃的麻辣小食品。

估计是先炒或者蒸过了,端上来时有热气。这么冷的天,要像面皮一样冷食的话,胃受不了。

吃起来还不错。口感软滑,特别筋道,后味醇香。调的芝麻酱、辣椒油,还拌有黄瓜丝,使得清爽、香辣可口。

这就算是午饭吧,虽然还没有吃饱。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有庙宇的南山,就在县城中心对面,估计一二里地而已,决定步行过去。过一个桥,走进一个城边的村子里,稀里糊涂钻进一条巷子,居然正好是通向山顶的小路。

顺着小路一直爬到山顶,有一些庙宇建筑,有的看来还在建当中。山上偶尔看见一两人散步的。毕竟大冬天的,天又阴着,像我这样二的人不多。说真的,几百里奔来,就为了爬这个陌生县城的小山包,确实有点二。而我自己却很自鸣得意。

这时候天居然晴了,阳光暖暖的。站在山顶,俯瞰通渭县城,全城尽收眼中,很有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气。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庙宇中没有进去。东边爬上来的,从西边沿小道往下走,沟对面就是所说的清凉山,山上可见很多庙宇,朱墙飞檐,一定很值得游。我判断可以从两山之间的沟中的桥上过去,再爬清凉山,但是到跟前才发现桥被封。只能先下山。

走到山下,原来是一个公园。看了雕塑,牌楼,才知道叫《秦嘉徐淑公园》。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在公园里各处边走边看。虽然值寒冬之际,植物有些萧瑟,但是看到栩栩如生的秦嘉徐淑的石雕像,内心涌起许多温情,和着这冬日的暖阳,让我唏嘘感叹,甚至有点感动。

一县之公园以夫妻二人姓名命名,何德何能呢?

从史料了解到,秦嘉、徐淑夫妇生活在近两千年前东汉桓帝时期,为当时汉阳郡平襄县(今通渭县)人。婚后不久,秦作为优秀郡吏东赴京城洛阳,被调任升职。当时二人两地相思,时时互赠诗书,以通情意。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后来秦嘉病逝于外地,徐淑的哥哥逼她改嫁,徐淑宁愿毁容也不嫁,最后悲伤过度而死。

二人死后被合葬于通渭自己家乡,今榜罗镇岔口村秦家坪。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这对夫妻,不仅恩爱,且善诗文。二人的诗文今存若干,都是二人往来叙情之作,文字清新、纯朴、流畅,诗作节奏婉转自然,是五言古诗成熟的标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难怪通渭县以他们二人名字命名公园,这是为了后人铭记他们在诗歌上的贡献,和怀念他们感人的真挚爱情。由此可见,通渭人民高贵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从公园出来,决定不去爬清凉山了。于是上了公交车,赶往高铁站。

在高铁站,看到小摊上卖的荞面油圈圈,馋虫又勾出来了,于是买了一个坐下来吃。

拿到手上,荞面圈圈显得黑乎乎软塌塌的,本没指望有多香。吃了几口,才发现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清香之外还有一种天然的甜味。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据我对一些面食的了解,就像玉米面一样,和面是用开水,被开水烫过之后,面中会产生麦芽糖之类,所以会甜。

从资料上了解到,荞面食是一种益寿食品,不仅营养丰富,还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等功效,甚至治疗和预防很多疾病的作用。也难怪通渭有很多卖苦荞茶的商店,和炸荞面油圈圈的店铺。

虽然对过度夸张的作用有点半信半疑,但是对我来说,管它治不治病,好吃就足够了。尤其荞圈圈松软香甜,很适合老年人吃。本想带一些回去给老娘尝尝,因为还要换几次车,带着不方便,也就作罢了。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继续西行到定西,然后换火车折回陇西。在陇西大街上看到很多小店都有荞面油饼卖,但不是通渭那种圈圈形状,估计没有通渭的荞圈圈好吃,卖相也不好。

吃过通渭荞面圈圈,让我回想起三十年前在师专上学时,同学从陇南礼县带来的荞面猪油饼,余味犹新,印象比今天吃到的还要好吃,多了一种酥脆感,别有风味。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再坐了长途汽车回到武山鸳鸯镇老家,已经晚上七点多了,老妈做好了我最爱的浆水面在等我。

真可谓:才食通渭荞圈圈,又吃武山浆水面。

幸福,有时候其实很简单。尤其口福,往往不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而是家乡的味道,泥土的味道,儿时的味道。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这趟通渭之行稍有些匆匆忙忙,潦潦草草。不妨等春暖花开再去也可。何况一些红色旅游景点实在向往,如若再巧遇通渭的书画交流节会,那更是一次书画熏陶的好机会。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通渭之行:邂逅“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历史悠久的通渭,充满墨香的通渭,舌尖上的通渭,红色革命胜地的通渭,我会再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