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有可能會毀了孩子,有了這三個鋪墊,挫折教育才會有意義

​在國內教育當中,最常見的一種教育方式就是“諷刺”式教育,很多家長這樣做的目的是刺激孩子,希望孩子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更加積極努力,美其名曰“挫折教育”,常見的對話方式有如下:

“這個不能買,咱們家沒錢!”

“你看看XX,人家多聰明,不費力就考上100分,你再看看你!”

在很多人面前揭短“你看看你,連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做,你還能幹嘛?”

孩子考試取得了一點進步,不鼓勵,反而訓斥“就取得這麼點進步,你還能幹嘛?”

….

事實上,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有必要的,但絕不是用“挫折”來教育孩子,也絕不是給孩子製造“挫折”,而是陪孩子一起面對挫折,一起解決挫折。

錯誤的挫折教育方法,採用一次次的言語打擊,讓孩子經歷一次次的失敗,卻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懷和肯定,會逐漸相信自己是無能的,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行,我做不到。”

因此不正確的“挫折教育”會摧毀你的孩子,也達不到你希望孩子能擁有的韌性、堅強、剛毅,反而是悲觀、無助、放棄、自卑、逃避、洩氣和拖延。


挫折教育有可能會毀了孩子,有了這三個鋪墊,挫折教育才會有意義

挫折教育


那該怎麼給孩子實施挫折教育呢?這裡分享幾個觀點供大家參考。

一、情感上的支持

面對挫折的時候,擁有沮喪、懷疑的心理,是人的共性,所以我們不能以此來批評孩子,責怪孩子,說出類似“哭什麼哭,這麼點小事,也解決不了” 等“嘲諷”的話語。

這樣的“嘲諷”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時間久了,他的負面情緒得不到宣洩,從而在心底裡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能力。

但如果家長換一種表達方式,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相信你,你一定能改變這種狀況的”,從情感上支持孩子,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並幫助孩子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這才是挫折教育的基礎。

二、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起不到教育意義;但什麼都不做,也同樣起不到教育意義。我們應該適當的引導孩子,陪伴孩子,並鼓勵孩子主動的去找出問題所在的原因。

要強調的是孩子的參與度,一定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多給孩子自己動手的空間,讓孩子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的成就感,這樣的挫折教育才會有意義。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有困難的時候,抱怨是沒有意義的,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我們需要做的是努力的去想辦法,通過不同的方式去嘗試,直至解決問題。

三、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面對失敗的時候,雖然也會有沮喪的心理,但他們卻相信自己通過努力會做的更好,比如當面對自己考了50分,而其它孩子考了90分的時候,他會認為,自己只要學會其它同學的學習方法,付出同樣的努力,同樣也能考一百分。

怎麼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主要是平時家長與孩子的對話方式,這裡分享幾個常見的對話場景:

1、我放棄了→我試試我學過的其它方法

2、這太難了→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3、考的挺好了→這真是我的最好成績嗎?

4、我做不到更好了→我還可以通過努力做到更好。

5、我XX能力不好→我XX能力需要訓練

6、我不擅長做這種事→我需要提高

總結:

挫折教育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在於家長怎麼去實踐,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故意冷眼旁觀,在孩子需要讚美時不屑一顧,避免孩子在孤單、脆弱、自卑中長大;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面對挫折和困難,一起探尋解決方案,才會讓孩子更優秀。當然可以學習數萌在線的老師的教育方式,這會更系統、更專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