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美學:有些缺點比美德更能證明一個人的優秀品格

宋瓷美學:有些缺點比美德更能證明一個人的優秀品格

做人,不如活成一件宋瓷。

宋瓷的美學,放在五千年的歷史裡,都是絕對的巔峰。這個時期的瓷器,器形優雅,釉色秀淨,整體樸素但不失大方,簡約中猶藏著細膩。

宋瓷中,我又最喜歡「冰裂紋瓷器」。冰裂紋瓷器的釉面因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或坯、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形成開裂現象。

理論上來說,釉面開裂是瓷器致命的缺陷。但事實上,燒瓷的人發現,這種天然的缺陷,反而增添了瓷器的傷痕式美感,繼而專門製出「裂紋釉」,將這種缺陷發揮到極致。

宋瓷的美學,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缺陷和特色,只有一線之隔。翻過這條線,缺陷即是特色。

宋瓷美學:有些缺點比美德更能證明一個人的優秀品格

我們生而為人,不也是充滿了缺陷?

比如歌手阿杜,他唱歌嗓子是啞的,他唱歌時所呈現出來的大音量,全都是他傾盡全力從胸膛擠出來的生命之力,唯有真心才能感動真心。

劉德華唱歌鼻音重;張宇唱歌有點大舌頭;周杰倫唱快歌,含糊不清;朴樹唱歌,往那一站,跟棵樹一樣,基本沒肢體語言·····

以上種種,單單拆開來看,不得不說是一項缺點。

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缺點,反而成了他們的優點。大家就愛聽含糊不清的周式快歌,就愛看朴樹沉靜風格的演唱。要是哪天朴樹和鳳凰傳奇一樣,邊唱邊跳,甩著手喊「呦呦呦~噢耶~」,簡直就是一場掉粉的災難。

歌唱界如此,文學界也一樣。

大文學家魯迅,寫起來文章來,有時候基本的語法都是錯的。比如: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理論上這麼寫文章,是致命的語病,但是魯迅還偏不改。因為這個缺點要一改,語法是對了,但屬於魯迅獨特的味道就沒有了。

你要挑毛病,任何一個作家都可以挑出來。卡夫卡過於跳躍,茨威格過於矯情,錢鍾書過於賣弄,郁達夫過於悽哀,沈從文過於清淡,汪曾祺過於隨性,等等。

缺點和亮點,往往是綁定的。像宋瓷裡的「冰裂紋」,不同的對待和發揮,可以導致兩者間的特性互換

因此,缺陷恰恰作為一種身份識別的標誌。

宋瓷美學:有些缺點比美德更能證明一個人的優秀品格

以前我一個女同學,長著一對虎牙。她的五官算不上精緻,但由於那兩顆虎牙,笑起來顯得格外可愛,特招男孩子喜歡。

但她自己對這對虎牙不滿意,看別的女孩子牙齒齊整,非讓她爸帶她去整牙齒。後來牙齒整好了,理論上是更美觀了。但事實上,她再一笑,那種可愛的味道就沒有了,泯然眾人矣。

這種例子特別多。絕大多數女孩子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缺陷,但往往是這些小缺陷,讓她們顯得更靈動,更俏麗。

有些本身很靈動的女孩子,盲目追求完美,把一張臉整得過於精緻。單看鼻子,看眼,都好看,但整體一看,那股靈氣沒了。美是美,卻美得呆滯,千篇一律。還不如之前的天然狀態。

很多人性格上顯得可愛,也往往是缺點帶來的。忘性大,笑點低,臉盲,慢半拍,吹牛,撒嬌,自戀,母性氾濫,強迫症,選擇困難,等等。這些在理論上都是缺點。但很多人卻正是因為有這些小缺點,才顯得可愛,像一個有血有肉,情感豐滿的人。而不是像一具行走的模子。

宋瓷美學:有些缺點比美德更能證明一個人的優秀品格

一個人,要消滅自己的缺點,很容易也殃及自己的優點。有的人覺得自己不善言談,拼命改,結果會說話了,人卻變油滑了,那股真誠沒了。有人覺得自己容易衝動,拼命改,結果人是穩重了,身上那股活力沒了。真要算筆帳,是得不償失的。

郭靖很木訥,但是黃蓉偏偏喜歡。西門吹雪很冷傲,但是陸小鳳偏偏欣賞。這就夠了,誰也不必取悅所有人。你可以不完美,總會恰恰有人喜歡你的這份缺陷。

在人的世界,你是你,比完美重要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