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践行文明家风,实现父亲遗愿

人物:践行文明家风,实现父亲遗愿

近日,一封来自重庆市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的感谢信和捐赠证书,让黄宗恢老先生的家人再一次落泪。那盖着红印的捐赠证书和满含深情的感谢信,让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老父亲。

人物:践行文明家风,实现父亲遗愿

早在今年4月15日,居住在山东张店的黄蕾、文焱夫妇专程赶到位于重庆市的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捐献父亲当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时用过的教材,这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黄宗恢老先生曾是是我市吉化重型机器厂(原吉林省机械厂,后归于中油吉林石化公司)的退休职工。以下是黄宗恢老先生女儿黄为的回忆。

一日从军 终生所系

父亲黄宗恢,1930年生,祖籍湖北钟祥。1950年,刚刚20岁的他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响应国家抗美援朝的号召,放弃了殷实的家境和父母老年得子对他的百般宠爱,踊跃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军后,他幸运地被选送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南京军事学院)通讯连学习。这个学院是刘伯承元帅创办的。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军最早的高等军事学府,年已59岁的刘伯承出任了第一任院长。父亲在开学仪式上亲耳聆听了刘伯承元帅的讲话。早年和病重时,父亲曾经向我们表达过一个心愿:希望有朝一日把手里的军事教材捐赠出去。大姐大姐夫黄蕾、文焱多方寻找,终于联系到了1992年落成开放的“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此次重庆之行,当他们拿出父亲所捐之物时,刘伯承纪念馆文物科付科长如获珍宝,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些教材太珍贵了!”“保管得太好了,连书角都这么平整。”

人物:践行文明家风,实现父亲遗愿

刘伯承纪念馆郑重地留下了教材和父亲的几张照片,之后,还给姐姐、姐夫寄发了捐赠证书,并附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感谢你们对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的慷慨捐赠。我们一定努力工作,继承和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思想品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添砖加瓦。”

不求索取 甘于奉献

1952年,国家动员军队支援地方建设,父亲又一次响应号召,积极转业,并在培训6个月后考入天津大学。最终被分配到吉林省机械厂工作(后改名为吉化重型机器厂),一直工作到退休。

父亲虽然只经历了两年多的军旅生涯,但却一辈子都保持了军人的风范,自律、耿介、正直。在企业,他从车间干起,历任技术员、技术副主任、科协秘书长、高级工程师。作为技术人员,他当年“优选法”的成功推广运用,使得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亲临了省机械厂这个企业,成为轰动一时的佳话。在企业工作35年直到退休,他始终住的是平房,一住就是38年,1999年身边的小女儿买了楼房后,年近70岁的他才搬去与女儿同住。

人物:践行文明家风,实现父亲遗愿

舐犊情深,父爱如山

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到遥远的南方出差,有一次回来除了带一些枇杷、杨梅等我们北方孩子没有见过的水果,居然还背了半棵香蕉树回来!母亲心疼地埋怨他从那么远背来该有多重时,父亲说就想让我们看看香蕉到底是怎样结出来的。粗壮的树干上结着几串绿中透黄的香蕉,被放在厨房的门后面,我们吃的时候直接往下摘,那种感觉别提有多么神奇了。

人物:践行文明家风,实现父亲遗愿

父亲老了以后,更加可爱。他常常在家宴上一鸣惊人,妙语连珠,让女儿女婿们不住地为他鼓掌叫好。母亲的生日,他曾经变戏法似地掏出存折、主动上缴私房钱,还在母亲节亲自挑选康乃馨。比起晚年的母亲,父亲更沉醉于享受孩子的爱,并怡然接受孩子的爱。过生日时我们带他去游玩,他居然学着女婿骑“老虎”、打“老虎”、钻树林、攀岩。

精神财富 永远流传

2013年1月,我们深爱的父亲离世,距今已经6年整了。大姐大姐夫今年终于完成父亲遗愿一事,让我们在朋友圈里又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盛赞。“当人们在追求诗和远方的时候,你们却远途践行老人的遗愿。你们践行的是父亲的遗愿,更是践行一种崇高的信仰!”

人物:践行文明家风,实现父亲遗愿

父亲的晚年享尽了孩子们带来的物质安逸、精神富足的幸福生活。这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最大的安慰,也是无欲无求的他们一生得到的最大的福报。我们在长大成人后,没有辜负他们,传承了他们的精神内核。文明、教养、求知、重道、仁爱、奉献----是我们的家风,是父母多年来在我们身上刻下的永远属于我们家庭的图腾。

人物:践行文明家风,实现父亲遗愿

我们深深知道,无论是父亲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还是母亲本真无我的精神境界,不管是美好的记忆、抑或连自己都觉察不到的小习惯小毛病,都将以这种神奇基因和细胞意义终身携带在我们身上。我们接受,并必将延续下去。虽然父亲已经不在,但那个胸怀保家卫国之志毅然从军的热血男儿,那个投身国家建设、以孺子牛般精神工作勤奋了一辈子的科技工作者,那个生性清高隐忍厚德正直、乐善好施受人尊重的好人,会永远陪伴我们走在漫漫的人生路上。

记者 | 肖燕 整理(图片由黄宗恢老先生女儿黄为提供)

编辑 | 姚麟 责编 | 彭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