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又一关键战役,“天问一号”即将飞向火星

古有屈原《天问》,今有《三体》小说。浩瀚的宇宙中,仍然有许多的未知,等待科学去探索,去解答。

中国航天又一关键战役,“天问一号”即将飞向火星

今天是2020年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在上午举行的2020年“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官方披露了众多的信息,其中一个就与屈原长诗《天问》有关,即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中国航天又一关键战役,“天问一号”即将飞向火星

之所以如此命名,就是借屈原之诗,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中国航天又一关键战役,“天问一号”即将飞向火星

另外,还公布了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中国航天又一关键战役,“天问一号”即将飞向火星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但前途注定是坎坷,我们该如何面对?走别人走过的路,用别人用过的技术?

不,这种保守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时未有的,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这就是中国的选择,走自己的路,尽管困难重重。

中国航天又一关键战役,“天问一号”即将飞向火星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员孙泽洲表示,由于远距离数据传输的大时延,要求火星车必须具有很高的自主能力。同时,火星光照强度小,加上火星大气对阳光的削减作用,火星车能源供给也比月球车更为困难。这些因素都使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更具难度和复杂性。

而且,火星车将设置雷达对火星地下一定深度进行探测。

中国航天又一关键战役,“天问一号”即将飞向火星

孙泽洲透露,火星车为规避火星极端天气的影响将设置自主休眠和自主唤醒功能,可工作3个火星月,相当于地球上的92天(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星球,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37分钟)。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不仅要实现环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还要突破火星进入、下降、着陆、巡视、远距离测控通信等关键技术,使我们真正进入深空,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

深空探测,中国必须勇往直前。

中国航天又一关键战役,“天问一号”即将飞向火星

而且时间不等人,如果错过今年7月的发射窗口期,就得再等26个月。据说欧洲与俄罗斯合作的ExoMars火星漫游车已宣布推迟到2022年发射。

何为火星发射窗口期?

地球和火星都在围绕太阳运转,两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当它们距离最近时,即太阳、地球和火星同处一条直线上,此时发射探测器更加“经济”。地球与火星的这个会合周期是26个月,即每26个月出现一次“宝贵”的火星探测发射窗口期。

中国航天又一关键战役,“天问一号”即将飞向火星

除了中国“天问一号”, 今年7月将飞向火星的还有美国的“毅力号”火星车,阿联酋的“希望”火星探测器(由日本H-2A火箭发射)。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谁会最终到达终点,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