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豬傳染性疾病”豬衣原體病的診治與綜合防控實用技術


“關注豬傳染性疾病”豬衣原體病的診治與綜合防控實用技術

豬衣原體病一種較為常見的豬傳染性疾病,其致病源為衣原體病菌,生豬感染後可引發多種疾病,如關節炎、支氣管肺炎、流產、腸炎等,且感染範圍較廣泛,各年齡段生豬均有發病可能,一旦爆發,容易給生豬養殖戶帶來較大損失。為控制豬衣原體病對生豬養殖業的危害,本文將針對該疾病的診治及綜合防治技術進行探討。

一、臨床症狀

豬衣原體病可見於不同年齡段的生豬,一般以斷乳前後仔豬、懷孕母豬發病率較高,種豬和2-4月齡幼豬也可感染。生豬患豬衣原體病後,總體表現為腸炎型、肺炎型、流產型、關節炎型四種情況,不同年齡段發病臨床症狀有所差異。斷乳前後仔豬患病主要症狀為高燒、乾咳、呼吸急促、精神萎靡,並會出現厭食、脫水、腹瀉等症狀,眼角及鼻孔處可見異常分泌物,這一階段幼豬患病易導致死亡。懷孕母豬發病症狀以流產為主,初產個體發病率更高,非出產個體發病率略低,且早期較少出現異常反應,病豬產下的胎兒一般也較弱,易死亡,成活率低。種豬患病的臨床症狀多見於生殖系統疾病,除生殖器官炎症外,還會導致生殖能力下降,不易使母豬受孕。2-4月齡幼豬患病表現較為複雜,臨床可見肺炎、腸炎、關節炎以及角膜炎等疾病單發或併發,病豬呈現出呼吸異常、腹瀉脫水、關節腫脹、精神萎靡等相關症狀,容易導致病豬死亡 。

二、傳播特點

豬衣原體病主要是由衣原體感染所致,衣原體的宿主較多,可以在多種動物體內存活,並造成感染,因而其傳播途徑也較為廣泛。包括豬在內的大部分哺乳動物、家禽類、鳥類和齧齒類動物都可以感染並傳播衣原體病,且衣原體病不僅在同物種間傳播,還可在不同物種間交叉傳播。豬衣原體病在豬的物種內部傳播渠道主要包括糞尿等排洩物、乳汁、病豬母嬰傳播、胎衣及羊水接觸性傳播、空氣飛沫傳播、交配環節體液傳播等;在物種間的交叉傳播途徑,主要包括與患病家禽、家畜、野生鳥類、齧齒類動物直接接觸傳播,被攜帶衣原體的蚊、蠅、蜱等叮咬,接觸其他患病動物排洩物、體液而感染等;此外,養殖環境中也可形成中間傳播途徑,如使用受汙染的飼料、飲水,導致生豬飲食過程中被感染,工具或圈舍設施附著致病源,養殖環境內存在大量附著致病源的塵埃等,也可造成豬衣原體病傳播。在時間特點上,豬衣原體病傳播範圍及發病率隨氣溫降低而明顯升高,冬春季節易出現區域性大面積流行,四季均有流行感染可能,且患病恢復後生豬較長時間內均可作為傳染源,感染其他健康生豬。

“關注豬傳染性疾病”豬衣原體病的診治與綜合防控實用技術

三、疾病診斷

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症狀分析、剖檢和實驗室檢驗,前兩者作為初診依據,確診則需要結合實驗室檢驗結果來確定。染色實驗,通過豬患病組織材料製作塗片,進行姬姆薩液染色處理後,使用油鏡觀察,染色後衣原體的紫紅色原生小體以及藍紫色的網狀體。血清實驗,通過對病豬血液樣本進行免疫熒光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血清實驗,確定是否存在衣原體致病源。接種培養實驗,用病死豬組織樣本製作懸液,對小白鼠進行接種試驗,觀察實驗體衣原體數量與感染情況。

四、綜合防治技術

1.治療措施

豬衣原體感染的治療主要是依靠四環素藥物飼餵、注射的方式進行。根據發病情況,發病較輕的,一般可選擇將四環素粉按照1:1000的比例拌入飼糧中,每日餵食,連續一個月,進行治療。發病較重的,可採取靜脈注射法,使用鹽酸四環素粉溶解液與葡萄糖注射液進行靜脈注射,以快速緩解病情。由於豬衣原體病有3-11天的潛伏期,因而對於未發病的生豬也要在飼料中添加適量四環素粉,加以早期防控,添加量和飼餵時間均為發病生豬的一半 。

“關注豬傳染性疾病”豬衣原體病的診治與綜合防控實用技術

2.預防措施

豬衣原體疾病的預防主要可以從兩方面採取措施來實現。一方面,可以採取疫苗接種方式,進行提前預防。目前較為有效的疫苗主要為衣原體病油乳劑滅活苗,該疫苗主要針對種豬和母豬進行接種,幼豬主要是通過母豬獲得間接免疫。另一方面,可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降低發病幾率。首先要加強飼餵管理,在選擇飼料時注意保證飼料營養豐富、均衡,儘可能選擇優質飼料,並做好飼料配比管理。在飼餵前要對飼料進行檢查,禁止飼餵發黴、腐敗、受汙染的飼料,對於剩餘飼料要及時清理,避免其變質對生豬健康的影響。其次,要做好圈舍環境管理,工作人員應當加強養殖圈舍的清潔和消毒滅菌工作,及時清理糞尿等排洩物及其他汙染物,並定期進行消毒,尤其在發病期,要適當提高消毒品頻率。同時,還要加強生物管理,做好環境中蚊、蠅、蜱、鼠等有害生物的滅殺和清理工作,還要做好鳥類及其他生物的隔離防控,避免其他衣原體宿主與生豬接觸,預防豬衣原體病的發生。

作者簡介:於愛露 獸醫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