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试假阳性的发生 有五大原因四大解决对策

案例分享:

患者,女,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应用前给予其药物过敏实验,询问患者对头孢类及酒精无过敏史后,按护理操作规范用75%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待干后给予头孢皮试,注射后20分钟观察结果,患者皮试处出现与酒精消毒面积大小一致的局限性红晕,直径达5cm左右, 疑似假阳性,考虑此结果跟酒精消毒液刺激皮肤有关,为安全期间,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征得同意后,在对侧前臂用0.9%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后, 再次给予患者头孢皮试,20分钟后观察患者注射部位,无上述红晕现象发生。

头孢皮试结果判断标准:

阴性:

皮丘无改变,周围无红肿,无自觉症状。

阳性:

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结,直径大于1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有痒感,或面色苍白、出汗、甚至休克。


皮试假阳性的发生     有五大原因四大解决对策


头孢皮试假阳性发生的原因

1皮试液配置不准确

皮试液的浓度将直接影响皮试结果,浓度越高假阳性率就会越高。临床中配置皮试液常用的注射器为1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配置皮试液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注射器死腔因素,注射器死腔包括3部分,乳头内部空间、乳头和针栓之间的空间,以及针梗内部空间,临床上因注射器死腔,造成配置皮试液的浓度偏高,使皮试假阳性率升高。

2皮试时消毒液使用不当

临床工作中,皮试前多采用75%酒精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对于酒精高度敏感的患者,往往会因为酒精刺激注射部位而导致局部皮肤红晕,这样对皮试结果的判定带来很大的难度!无法判断是酒精过敏还是药物过敏。

3注射方法不正确

注射时与前臂横纹肌垂直,使皮肤产生机械性损伤,加重了注射部位疼痛,增加了局部皮肤的刺激而造成药物假阳性率的增加。

4其他因素

(1)保存方式不恰当,药物放置在常温下时间过久,造成药物变质。

(2)皮试观察时间不够,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皮试结果不足20分钟,提前观察。

(3)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没有按皮试阳性标准判断。

降低头孢皮试结果假阳性的对策

1改进配置方法

为降低因注射器死腔造成皮试液浓度偏高,配置皮试液时,先抽吸生理盐水,排气排水后余0.9ml再抽吸0.1ml药液的方法。规范操作手法配制皮试液,每次排气时拧紧针头,弹气泡时动作轻且慢。在有液体的部位弹,这样既达到排气的目的,又使液体不易挂在针栓的橡胶塞上,影响准确性。


2改善消毒方法

目前护理常规要求在皮试前要使用 75% 酒精消毒局部皮肤,而酒精对皮肤具有刺激性,可使部分病人消毒部位的皮肤发红,从而影响皮试结果的判断,尤其对小儿患者。而使用 75% 酒精消毒皮肤后,用 0.9% 生理盐水再次擦拭皮肤表面后皮试 ,可大大降低酒精刺激及过敏引起的假阳性率。

3正确选择位置

选择最佳注射部位采用腕横纹上三横指正中与腕横纹皮纹平行进针方法。因此处神经末梢分布最少,机械损伤小,注药液顺流无阻力,可起到微痛或无痛的效果,从而有效地防止疼痛所致假阳性的发生。

4其他措施

皮试液应现用现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护士责任心,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皮试结果要在皮试后20分钟观察,皮试后告知患者不要碰触、抓挠、挤压皮试部位。平时努力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总之:头孢类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假阳性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一定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病人,全面掌握基本护理操作规范,严格把握头孢类皮试阳性指征,以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准确进行判断,力争将皮试假阳性降低到最低水平,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来源:中卫护研院)

参考文献:

[1]汪晓风,兰晓娥.两种破伤风皮试配制方法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50-51.

[2]孙园园.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假阳性的影响因素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1):108-109.

[3]张艳,王婷等.药物过敏试验假阳性的界定及处理对策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 31(14): 107-109.


[4]李娣. 两种不同的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1):2040-204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