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文 | 王德清

·

沒有去石匣村以前,認為凡是山村都差不多,不外乎就是山多,石頭房子多,不會有什麼出奇的東西。可是,當我和文友們去了石匣幾次後,竟顛覆了以前對山村的印象,被石匣的景象吸引住了。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石匣,是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南部的一個山村,緊靠齊長城,三面環山,中間是一塊盆地,宛如一個天然的聚寶盆。

過去出村只有兩條路,往西要經過長城嶺,從文祖這邊到市區,大約有三十公里;往東,要沿著那條在大山溝裡修的彎曲的環山路,經過很多村莊,轉過很多彎,才能到達經十東路,然後才能到達市區,這樣大約要走四十多公里。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像這樣的交通條件,如果那裡和其他山村一樣,沒有什麼吸引力,誰還會轉著彎去那裡自討苦吃呢?但是,當你去過一次或者兩次以後,那裡的景象就會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裡,一衝動就想再去那裡。

石匣,究竟有什麼稀奇之處這麼招人喜愛呢?深層次的就暫且不說了,從進村就能看見的方面,我大約總結了一下,主要有“四多”。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其一:泉多


泉水是石匣的靈魂。

村裡最大的泉是村西的涼水泉,此泉也叫報效泉,是《章丘縣誌》記載的章丘名泉之一。涼水泉水清而甘,千百年來不停地噴湧,是石匣眾泉之首,也為村裡人家提供著優質的水源。每逢夏季,來此賞泉的人特別多,有很多人都是拿著塑料桶來,走時灌上幾桶帶走。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該圖由文友提供)

涼水泉水量很大,除了村民生活使用,湧出的泉水都流進了村裡的河道里。這條河叫瀛汶河,是大汶河的一條支流,故有涼水泉是汶河源頭之說。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除了涼水泉之外,村裡還有仙人泉、滴水泉、西井泉、雷公泉、太平泉、神仙泉、聖水泉、真武井等幾十處有名的泉眼,無名泉更是不計其數。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其二:橋多

石匣村的房子都是沿著瀛汶河兩岸而建,岸邊的路便是村裡的主路石匣大街,也叫順河街。沿著河而行,昇仙橋、真武橋、幸福橋、石匣大橋……

一路走來,發現僅這條河上居然就有24座橋,這在其他山村裡也是不多見的,在一條河上有這麼多的就更少了。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其中“昇仙橋”是一座三孔石柱橋,橋身都是巨石砌成,其具體建造時間不知,但“重修昇仙橋碑”上的落款時間為乾隆五十六年,也就說它的重修時間距今也有兩百年了。

據說,現在一直還在用的仍有十三座。這些承載著歲月厚重的石橋,至今仍為人們提供著方便。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其三:廟多

古時,廟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象徵,也代表著地區繁榮。

石匣,沿著瀛汶河建有真武廟、龍王廟、興隆寺、報國寺、西寺、山神廟等寺廟。有一些寺廟至今香火興盛,如真武廟,修建於乾隆十六年,牆體門窗皆為石質,莊嚴肅穆,廟內供奉“真武大帝”,石門額上刻有“威鎮坎方”四個漢字。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石匣村東頭,最顯眼的建築便是千年古寺“報國寺”,曾為石匣小學,很早以前也叫過“九聖廟”。寺中的垂柏已有數百年樹齡,依然蒼翠挺拔。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古寺前邊為官地,正前方即為古戲臺,古戲臺是石匣村的一道風景。逢年過節,村中老戲“章丘梆子”便會在此鳴鑼開場。目前,該寺已經改建為章丘梆子戲曲博物館。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古戲臺西邊是“龍王廟”,古廟早已損毀,近年來村民們又在原址重建。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從涼水泉西行,出村後還有一古寺白雲寺,供奉“碧霞元君”。因石匣村東的大青山中有興隆寺,被稱為“東寺”,與之遙相對應,所以又把白雲寺稱作“西寺”。 興隆寺古蹟保存最為完整,現在依然是遠近聞名的佛教聖地。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可惜的是,白雲寺古廟已損毀殆盡,現在的白雲寺也是近年重建的。

據說,“興隆寺”“白雲寺”“報國寺”是石匣村最有影響力的三座寺廟。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其四:文人多

非遺項目章丘梆子戲,在石匣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很多優秀劇目在村裡戲曲愛好者的傳承下得以發揚光大。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從這一方面折射出,石匣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莊。石匣的故事很多,正因為如此,這個村裡湧現出了很多文學作者,目前比較活躍的就有十幾位,並且有幾位寫的作品非常好,石匣在他們的筆下,就像一個人人嚮往的世外桃源。

前年秋天,我們濟南文峰書院在石匣愛心人士張德新先生的小紅樓建立了作家創作基地,書院的作者們經常去石匣採風,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收穫。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石匣已有兩千多年曆史,那裡的泉水、古橋、古廟、古宅、古樹,那條生生不息的瀛汶河,那一座座俊秀的青山,賦予文學創作者們用之不竭的素材和靈感。

泉多、橋多、廟多、文人多,齊長城腳下這個山村真的有點怪

石匣的每一座大山裡都藏著講不完的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那麼耐人尋味。未來,我們將與石匣的文學愛好者們一道,深入挖掘石匣人文歷史,向人們奉獻更多的精彩故事。

(獨家首發,謝絕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