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在陽臺上種菜的人

不要小看在陽臺上種菜的人

今年是王女士第一次嘗試在北京16層高的樓房陽臺種菜,到目前為止,差不多可以做一個總結了:

1. 北京的春天氣溫太低,沒有大棚的前提下種子很難發芽。差不多播種快兩個月的時候王女士放棄了希望回成都了。我從朋友家挖了一些現成的西紅柿苗回家,刨土的時候發現了剛發芽還沒有破土的種子,有一種胎死腹中的悲傷。

2. 土地太重要了,我有點明白為什麼搞農業的人看到土地荒廢會難受。像我們這樣在花盆裡捯飭的人是沒有前途的。西紅柿結出來以後,莫名其妙地還沒有熟就掉落了,絲瓜結出來以後一直不長大……王女士說,這是盆裡營養不夠。假如我們有一個院子,今年或許就能大豐收。

3. 不要試圖違背自然規律。撒了若干顆紫豇豆種子最終有一棵長成,開了花,還結了飽滿的豇豆角,雖然只有一個。陽臺上本來有幾根橫圍欄,我和王女士都一心希望絲瓜和豇豆順著欄杆爬,創造出滿目綠色的盛景,實際情況是不管是絲瓜和豇豆,都更喜歡豎著長。這就很尷尬了。好在旁邊花盆裡的西紅柿長得夠高,豇豆整個就爬在西紅柿上面上演Z字摺疊,自己把自己繞成了一個花環,並最終結出勝利的果實。

不要小看在陽臺上種菜的人

絲瓜彷彿得了弱小症,再也沒有長大

大概一個月前,王女士在樓下撿回來兩個巨大的深盆,喜滋滋地把已經過季、結不出果實的西紅柿和絲瓜秧揪掉,把三盆土合在了一個盆裡。然後又開始新一輪的堆肥:蔬菜水果削掉的皮、淘米水、我兒子的大小便……都往大花盆裡倒,然後隔幾天澆一些水。

這是在為明年的播種做準備。我們已經有經驗了:明年要先在屋裡暖和的地方讓種子先發芽,長一長再移到大花盆裡。我們要大幹一場,窗外刮進來的風臭一點不算什麼。

我也考慮過,這樣費盡心思就為了吃一根豆角值不值,直到我發現: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基本上就是這麼開拓出來的……

不要小看在陽臺上種菜的人

歷史上的北美大草原有三大條件阻礙了農業的出現:那裡有充足的野獸,舊石器時代有巨大的四足獸,它們滅絕以後則有大批的野牛;那裡的土壤未受到最後一次冰河期的影響,非常堅硬,工業化以前的簡陋工具根本無法在此地進行耕作;同時,沒有任何一種人類可食的植物有充裕的產量。

來自舊世界的入侵者(殖民者)彷彿施展了魔法:第一階段,歐洲雜草和青草在北美中西部大平原落地生根,使這些地方變得適合放牧牛、羊和馬,而非僅適合放牧野牛。雜草黏合土壤,重新填滿“騰出的生態位”,餵養了牲畜;然後來了人和小麥,雖然大多數人口以玉米為主食,但是小麥麵包已變成城市進步文化的象徵。

一名叫詹姆斯·魯斯的男子原是犯人,後來受到豁免。1789年,他在今天悉尼以西的Parramata獲贈面積超過30英畝(約12萬平方米)的農場。在他看來那是“平庸的土壤”,播種之前,他先燒木材、埋灰燼、鋤地、覆土,把青草和雜草埋進土裡,然後讓農田曬太陽。他種下蕪菁種子,“這可以讓土壤變成熟,以便來年之用”。他自己製作堆肥,任麥稈在坑洞裡腐爛,然後用來覆蓋農田……

這個過程中,各個大陸的植物(食物)獲得了互相串門的機會。18世紀時,紅薯和玉米一起改造了中國的許多地區,18世紀80年代,湖南的官員傾力推廣雙季稻種植,建議農民在欠缺可耕荒地的情況下,也在山區種植玉米和紅薯。在福建、四川,也有種植這兩種植物和主糧互補的例子。18世紀末,紅薯已征服了許多人的味蕾,北京街頭不時可見叫賣煮紅薯或烤紅薯的小販。今天,以消耗量而論,玉米在中國已經超過高粱和小米,成為更普遍的糧食。不過,玉米和紅薯仍只是副食,並未取代南方主食稻米。

歷史學家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托在《食物如何改變我們人類和全球歷史》裡覆盤了食物的遷徙歷程。當你把一件事放入歷史的角度,一種可觀滄海的大氣磅礴油然而生:意大利菜因番茄而顯得色彩濃烈,很難想象意大利菜在番茄到來之前是什麼模樣;意大利菜單中同樣必不可少的意式麵糰和玉米粥,原料分別是馬鈴薯和玉米,在哥倫布交流前,意大利人根本不知道這些是啥。

不要小看在陽臺上種菜的人

Burrata caprese意大利番茄芝士沙拉

你能想象沒有辣椒的印度菜、泰國菜和四川菜是什麼滋味嗎?你能想象沒有巧克力的糖果店櫥窗嗎?你能想象馬來世界裡沒有花生的沙嗲醬嗎?在英文菜單上,無論什麼菜冠名“夏威夷式”,我們就知道上桌的一定有菠蘿,可是菠蘿在夏威夷的時間並不長,它是哥倫布首次橫渡大西洋時在加勒比海發現的奇特物品,哥倫布稱之為“世上最好吃的水果”。火雞的英文turkey可能會讓人誤以為其來自土耳其Turkey,但以前只有在美洲才能吃到。

在歐洲殖民新世界的每個歷史階段,最令人感嘆的不是高失敗率,而是移民發揮堅韌不拔的精神,終而成功。移民用厚重的鋼犁挖開土地,用科學農藝培育的小麥品種在多變的氣候下欣欣向榮。此番開墾離不開工業化的基礎設施。

想一想感覺不可思議,人類擁有廚房爐灶、鍋碗瓢盆的生活不過一百多年,感謝工業革命,這些曾是城市專屬的商品,最終在全世界普及開來。

1852年,曾任維多利亞女王餐宴主管和主廚的查爾斯·佛蘭卡特利向勞動大眾傳授烹飪的秘訣,在菜譜中,他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是菜品夠不夠節省,他建議“鍋中剩下的湯汁應加進燕麥片煮一煮”“孩子們有了甜點就不需要多吃肉”“我希望各位(讀者)偶爾吃得起一隻老母雞或公雞”。

不要小看在陽臺上種菜的人

1952年OXO的廣告展現了食品工業的威力,它改造了飲食、烹飪習慣,甚至性別角色扮演

勞動力逐漸集中,食物需求增加,而供給日趨困難,潛在的食物差距只有工業化才能彌補。隨著市場的擴大和集中,食物本身變得工業化,或許也可以說“吃”變得工業化。

18世紀時,“農業改良者”會得到農藝協會頒發的證書,“科學”的牲畜養殖和土壤管理越來越能博得協會成員的青睞,其次是有關種植、收割、排水和施肥的新技術。

美國植物育種家盧瑟·伯班克(Luther Burbank)是19世紀最著名的農業企業家,曾培育出800多個新植物品系,他的目標就是改良植物的品質並且增加地球上的食物供給。新品種的試驗就是把吃過的東西進行雜交:白色黑莓、無核李子、半是李子半是杏的新品種……他對生產速度和產出規模有著工業家般的熱情,對於成千上萬的追隨者來說,他代表了美國的理想。為了紀念他,美國人把他的生日3月7日定為植樹節。

農業逐漸受到資本家青睞,在化學肥料和加工飼料的幫助下變成了流水化作業,並在21世紀遭到了以王女士為代表的一些人士的嫌棄。

王女士搞不懂:如果說無核的水果是高科技,那麼為什麼超市裡賣的黃瓜花兒還開著,黃瓜就長那麼長了?為什麼番茄裡面沒有籽也不酸甜?為什麼豇豆煮半天還硬邦邦?這跟她人生最初20年的農村實踐經驗不吻合。

不要小看在陽臺上種菜的人

唯一的一根豇豆都給小朋友吃了

所以陽臺上結出的唯一的紫豇豆令她十分喜悅:水稍微煮一下,就很軟,吃一口,全是植物的清甜。番茄雖然提前落了,但是放幾天紅了以後切開,全是飽滿的籽。

不要小看在陽臺上種菜的人,他們追求乾淨的食物,他們的耐心、勇氣、腳踏實地就像一個世紀以前的開拓者,在這個年代已經是奢侈品。

不要小看在陽臺上種菜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