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東北抗聯祕密營地

遼東山區、太子河上游的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濱河東岸,馳名中外的本溪水洞附近,坐落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

展館內的一處抗聯密營復原場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東北抗聯戰士於林海雪原中宿營,風餐露宿,生活條件艱苦。著名的《露營之歌》中“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詞句,就是抗聯部隊密營生活形象、生動的寫照。抗聯戰士克服這種極限生存挑戰和重重困難,與日本侵略者進行著艱苦頑強的鬥爭。

東北抗聯全稱為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並領導的一支重要抗日隊伍,共有11個軍,人數最多時有3萬多人。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後方,他們14年的艱苦鬥爭牽制了數十萬日本關東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抗聯部隊在東北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抗日鬥爭。密營,就是其中的一種。

昨日,遼瀋晚報記者採訪了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研究部主任周浩,他向我們解密抗聯密營,帶我們走進抗聯利用密營與日軍戰鬥的歲月。

【專家觀點】

抗聯密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抗日根據地

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研究部主任 周浩

抗聯密營不僅是東北抗聯打擊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基地,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它隨著東北抗聯部隊的建立而逐漸形成並完善,並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而退出歷史舞臺。抗聯部隊的密營,是東北抗聯游擊戰爭戰略戰術運用的重要依託,是東北抗聯儲存戰略物資、從事後勤補給的基地,也是東北抗聯安置傷病員、培訓幹部的後方,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抗日根據地。

時至今日,抗戰遺址遺蹟已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它是抗日戰爭史的真實記錄,它們是抗戰歷史的載體,承載著中國人民飽受欺凌的苦難、民族危亡的呼號、不畏艱險的反抗、團結抗戰的榮光,既是苦難輝煌的見證,又是團結奮進的精神支點。可以說,每一處抗戰遺址遺蹟,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獨特價值。

抗聯被迫轉入密營鬥爭

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研究部主任周浩介紹,1936年,日本關東軍制定了三年“治安肅正計劃”,妄圖在三年內實現徹底肅清在東北地區的中國共產黨組織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這個“計劃”的惡毒就在於採取整體推行武力“討伐”的“治標工作”與“治本工作”“思想工作”並行的三位一體的反動方針。

其中,“治標工作”就是使用日偽軍對抗日部隊進行瘋狂的軍事“討伐”,比如東邊道獨立“大討伐”,秋冬季“大討伐”;“治本工作”就是在沿山地帶廣為設置“集團部落”,製造“無人區”。“集團部落”就是用武力燒殺等殘暴手段,強行驅逐周圍的農村居民拋棄原有的家園、耕地,集中遷入“集團部落”。凡拒絕搬遷的農民,實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從而切斷抗日部隊的物資供應,達到徹底斷絕抗日部隊和人民群眾的聯繫,從根本上斷絕抗日部隊基本生存條件;“思想工作”就是強化警察、特務組織,加強反動宣傳,妄圖“從根本上排除赤化思想”,鎮壓、清除共產黨、共青團組織和抗日團體。對被俘、被捕的抗日人員和投降人員進行“安撫”,力求改變其政治態度並儘量錄入“特殊工作隊”或“討伐隊”,充當策反或“討伐”抗日部隊的鷹犬。

在這種嚴峻的形式下,東北抗日聯軍為解決給養、被服籌集困難等問題,加強和鞏固根據地內軍民之間的聯繫,採取完善和普遍建立密營的措施,抗聯被迫由公開的根據地建設轉入深山老林的密營鬥爭。

永久性密營建在叢山密林中

“密營,就是在深山野林裡,建起許多秘密的宿營地,這些宿營地被日偽當局視為‘匪區’,當地百姓則稱作‘紅地盤’。”周浩告訴遼瀋晚報記者,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抗聯戰士在深山密林中,儲備軍需、醫治傷員、修理槍械、宣傳抗日、縫製冬衣,堅持敵後游擊戰爭,保存和發展抗日武裝,擴大實力。“這些秘密營地,是游擊戰爭中抗聯軍隊得以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的戰略基地,同時也是游擊戰爭的後方”。

密營一般建在人跡罕至的叢山密林之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水源地,便於生活和活動的地方。由於密營的選址大多是在深山幽谷中,工具很難找到,抗聯戰士只有下山到日軍修路的地方搶奪。

周浩表示,密營分為永久性密營和臨時性密營。永久性密營常年有人看守,而臨時性密營則是甲地密營被破壞,就要轉移到乙地的備用密營,備用和臨時性的密營都比較簡陋,但儲有糧食、衣物等生存必需的物資。永久性密營的內部結構十分整齊完整,配備也較為齊全,有宿舍、廚房、倉庫、藥房、糧倉、槍械所、哨所。此外,密營還建有裁縫所、臨時醫院、印刷所等。

本溪地區密營達十餘處

1936年,楊靖宇指示抗聯及其收編的各抗日軍隊和山林隊做好密營建設,並派指導員帶領精幹的小部隊到本溪、桓仁兩地的深山密林中修建密營。在自衛隊的配合下,抗聯一軍一師在本溪和鳳城交界的大西溝、大石湖、和尚帽子等處建立起十餘處密營。

1936年6月下旬至11月底,為了與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的黨中央以及東征抗日的紅軍取得聯繫,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楊靖宇先後召開了兩次重要的西征軍事會議,會議動員地點就分別在本溪的草河掌鎮湯溝和東營坊鄉紅通溝的密營地。

《游擊隊之歌》有一句是這樣唱的“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東北抗日聯軍的糧食、物資、武器彈藥,大都需要在戰鬥中獲取。1936年秋,中共南滿省委機關進駐洋湖溝密營,組織部長李東光負責省委機關日常工作。而抗聯一軍四團的主要活動地點也是在東營坊地區。

如今,在陳列館內,可以看到在本溪東營坊鄉洋湖溝村的山上發現的日軍九二式重機槍,這件珍貴文物就來自洋湖溝密營,是當年抗聯戰士在戰鬥中繳獲的,但在後期部隊轉移時,由於子彈已經打光,重機槍又不便攜帶,便就地掩埋。“直至2011年的一場大雨,才讓它重見天日。近年來,我們在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的關門山、老邊溝、龍道溝、洋湖溝等地山中,發現數處大小不一的抗聯密營遺址。”周浩說。

密營裡還進行思想教育 鼓舞士氣

談到密營的作用,周浩表示, 密營不僅是抗聯戰士的棲身之所,儲存糧食物資之地,它還要為前方戰士提供各種物質上的支援。展廳內陳列的一臺老式縫紉機,就是抗聯女戰士王一知當年為戰士縫製衣服和綁腿用的,見證了那段極其艱苦的密營生活。同時,它還具有安置受傷抗聯戰士、進行文化學習、思想教育的作用。為了豐富生活,抗聯部隊在密營裡開辦音樂班,戰士們學唱革命歌曲,如《士兵歌》《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等。為了鼓舞士氣,堅持抗日,密營也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在本溪洋湖溝、桓仁石人溝的密營裡,曾開設過幾個印刷廠,由部隊負責宣傳工作的幹部印製抗日宣傳刊物,通過這些宣傳品,堅定抗聯戰士進行抗日的決心與信心。

“通過對密營的瞭解,我們可以知道,密營為東北的抗日鬥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它是抗聯部隊發動游擊戰爭的重要依託。密營作為抗聯的根據地,有著深刻的社會和歷史淵源,它隨著抗聯部隊的建立逐漸形成,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周浩說。

遼瀋晚報記者 朱柏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