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人都要讀四書五經呢,現代人感覺都讀的少了?

~初~


儒學雖然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主流,但過去主要是通過政府的干預把它作為選拔官吏的必修課,所以大家比較努力的去學習。

由於清末科舉的廢除政權的解體,使得儒學的推廣渠道突然間崩潰了,加上多年戰亂導致中國社會的基本文化價值崩潰,通過對西方的學習嫁接了部分的西方科學與法律規則來維護社會的運轉。這是為什麼四書五經現在比較少人學的原因。

由於主流文化缺失,缺乏基本價值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傳入的科學法律規則之間產生持續的衝突,使得我國內部的文化暫時還沒有形成穩定體系,逐漸演變成了缺乏約束的實用主義。如果能嘗試重新建立儒學的生活方式,通過民間自發的學習和推廣儒學可能能夠建立由內而外的系統簡單廣大的實踐性的以仁為本,仁義禮智信的生活方式,逐步和西方的科學法律形成有機的結合,重新建立有活力的儒家文明,這個是我們這幾代人需要解決的問題吧。




喝辰記茶愛致良知


沙沙小觀園,我來試試答。

讀得少是正常,多得多是不正常,中國已經不是封建制度的國家,重科技和工商業發展,現代中國的文化和思想已經不是孔夫子的儒家學說為主體了。

舉列說,中國古代讀書人,不學四書五經,稱不上有文化知識人,到了明清時,那得必須會全背下來才可參加科舉。

而現代人讀書,從小學須要去用現代語言方式學語文,而且要學好算術,甚至要學會英語,這樣才會升中學到大學,就連文言文在學文化知識時,所佔的比例都不大,何況去完整的去讀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對現代人的學習和工作及生活,影響力遠低於封建時期的中國。就連儒家學說中的核心思想也不是今天佔主要地位思想體系,只有間接的影響力。

不可否認孔子的文化思想到今天仍有一定價值,但仁、愛、德已不如以人為主和法制約束等,對現代中國更重要。

所以現代人四書五經讀的少,或者許多人根本就沒讀過,正常合理,如大多數都去讀四書五經,那不正常。



沙沙小觀園


古代人要讀書認字,似乎是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作為啟蒙教材開始的。隨著認字的增加,開始閱讀《四書》與《五經》。

《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宋代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四書”之名始立。此後,長期成為封建政府科舉取士的初級標準用書。

五經,即五部儒家經典。始稱於漢武帝時。即《詩》、《書》、《禮》、《易》、《春秋》。其中保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長期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教科書,並作為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根據。

通過以上分別對“四書"“五經”的簡述,想必大家已經對“古代人為什麼都要讀‘四書’‘五經’有一大概瞭解。

用現在最形象的比喻就是高考指定用書,也就是說古代凡是參加高考的學生,“四書”“五經”是必考內容。

自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後,其實在此之前已經開始引進西方辦學經驗,廢除了科舉考試。《四書》《五經》作為科舉考試用書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作為歷史文化遺產還有一定的史料意義,作為專門研究歷史文化的參考用書還是有一個的使用價值。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高考的指揮棒作用還是巨大的。至所以現代人不讀或很少讀《四書》《五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高考不考這些內容,它已經落後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熟讀《四書》《五經》也解決不了水與火發電的基本原理。

但是,作為社會科學範疇,別說《四書》《五經》,包括宗教、哲學等仍然是專門人才研究的對象。古為今用仍不失為一種科學。

總之,既然在古代中國,作為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主要考試內容《四書》《五經》,作為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精髓。所以既要批判又要繼承,吸取其精華,剔除其封建糟粕。(2020/07/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