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不过是外国的国企而已

总有人无比羡慕外企的生活。

他们以能进外企为荣,特别是那些总部在欧美的跨国企业。

据说只有那里才能提供福利好,待遇高,没有996,一年十好几天年假的工作。

里面的白领个个保持着家庭和工作的完美平衡,过着有尊严的生活。

我也曾这样想过。我是汽车行业,刚毕业时进了一家国企,美国通用是我们的客户。

每当通用过来审核,他们的本土雇员个个举止优雅,谈吐职业,说话还是中英文夹杂,让我特别羡慕。

以至于我一度把通用作为我的职场终极目标。注意不是上海通用,上海通用是合资的,里面的人个个鼻孔朝天,开会抽烟,不灵。

要去就去通用中国,那可是美国通用的独资公司,人家是在金茂办公的。在那里上班,一定又体面又气派。

我都想好了,只要能进去,我就在那干到退休。

世事难料,当我还在努力练习口语的时候,金融危机来了,通用直接进入破产保护,全球裁员1万人,关闭了数家工厂。

我这才猛然醒悟,原来外企跟国企一样,也会破产,也会裁员啊。

无非就是他们叫破产保护,咱们叫优化重组罢了。


外企,不过是外国的国企而已

从此通用梦碎,但外企梦还在,因为我实在不喜欢在国企呆着。

办公室里几个人共用一个电话,一个大姐长期占用每天跟她的姐妹聊八卦,其他人只能默默忍受,因为据说她是某个大领导的亲戚。

各个部门之间不合作,不配合,每天扯皮,流程文件形同虚设,根本没有一个现代企业管理的样子,太low。

后来我如愿跳槽进入了一家美国公司的上海总部。

刚开始的确好感爆棚,一人一个AVAYA电话,动辄参加全球电话会议,内网里的SOP看都看不完。

可没多久我就看到,外企开会也吵架,比的都是谁的声音响,都在想方设法维护本部门利益,部门墙厚到推也推不动,团队精神?不存在的。

而且老外消极怠工也挺普遍。一个欧洲同事,啥活也不干,发邮件从来不回,向他老板投诉也没用。

至于关系户就更见怪不怪了,有老外高管就把自己自己儿子派到中国来做实习生,活没干多少,天天游山玩水,要多爽有多爽。

我渐渐发现,剥开外企表面那层光鲜亮丽的画皮,内在其实和国企并没有太大区别。

总有人说看看人家外企多先进,说国企靠关系,外企靠能力。国企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外企才是灯塔。

一句话,国企病了。

然而都混过后就明白,病的不是国企,而是大企业。

企业一大,就容易得病,得的是组织臃肿不堪,领导泛滥成灾的“大企业病”,国企外企无一例外。


外企,不过是外国的国企而已

所以最近一两年也开始出现外企不行了,日子也不好过的说法。

具体的案例也有,甲骨文关闭中国研发中心啊,摩托罗拉南京分公司裁员啊等等。
我觉得都很正常,一直舒服下去才不正常。

反正从长远来看,所有系统都将走向衰亡。

就像歌里唱的那样,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当年的国企职工从人人羡慕到摆摊求生,不过一瞬间。

外企白领从Erica坠落成王翠花,也只隔着一场All Hands Meeting而已。

问题是,你真的提前为可能到来的风暴做好准备了吗?


外企,不过是外国的国企而已

说回通用。

有一本书叫《简斯维尔》,说的就是通用破产后,一群普通蓝领工人的故事。

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简斯维尔,是一座只有6.3万人口的小城。

全盛时期,通用汽车装配厂在这里雇佣了超过7000人,整个小城1/9的人都在厂里做事。

许多工人,往上数三代人,都在厂里工作。

因为工厂里的日子太滋润了,每天朝九晚五,小别墅、小汽车、度假、医疗保险、音乐会、嘉年华应有尽有。

一个人只要能在厂里谋个职位,全家就能过上标准的中产生活。

高福利、高报酬、低要求的环境,让这里的员工,安心享受这一切,从而也造就了一代甚至几代脆弱的“温室动物”。

然而一切都在2008年划上了句号。通用汽车销量锐减,决定关掉在简斯维尔所有的生产线。

所有工人一夜之间全部失业。

当地组织这些失业工人参加再就业的技能培训,可他们基础太差,有人甚至连电脑的开关机都不会。

结果有人学了两周就退学了,还有人仅学了半年,两年的培训,大约有一半人无法坚持到毕业。

等所有失业补助金、遣散费用光后,有人自杀、有人离婚、有人抑郁,有人频繁跳槽甚至靠卖血为生,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下。

他们成了锈带工人最真实的写照。

在这个充满挫败感的集体下岗故事中,作者发现:

比失去工作更可怕的,是这些习惯了稳定和优渥生活的蓝领中产,一朝坠落后,失去了学习能力,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失去了面对挫折的韧性。


外企,不过是外国的国企而已


简斯维尔工人的故事,说起来也是中国的故事,是许多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的故事。

有人说他们都是工人,白领们有知识有能力,才不会落得如此艰难的境地。

但你真的觉得在格子间里做PPT,就比在流水线上拧螺丝高级?

大家都是资本的工具而已。

诺基亚的例子大家都听烦了,市场反应太慢,没能及时转型,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句。

但在蓝色巨人轰然倒下的宏大背景下,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风暴中心的白领员工。

他们作为第一代外企人,最后的命运如何?

2014年7月,已经被微软收购的诺基亚中国开展了大裁员,2000多名研发人员中被裁掉了近八成。

当时的新闻采访留下了这样的故事:

周蓉,2006年入职,从进入公司那天开始,她就觉得公司一直很稳定,已经结婚的她甚至已经决定要在这里干到退休。

李凯也有相同的想法,他说在面试完后,就已经把各种证书材料“扔”回老家,“我觉得已经不用换(工作)了”。

有这样想法的诺基亚员工并不只有他们两个。

然而最后的结果是裁员的当天他们在园区里拉起了横幅,抗议公司给的N+2补偿并不公平。

不知道他们激烈指责公司时,还记不记得那些在茶水间里品尝现磨咖啡的美好时光。

记者最后给出的点评是:

他们就像一群被惯坏了的贵族,只有在大革命发生后才发现已然无路可走。


外企,不过是外国的国企而已

总之国企也好,外企也罢,作为普通员工的我们,只是随波逐流的浮萍罢了。

如果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时刻抱有危机意识,谁也说不好诺基亚的悲剧会不会在自己身上上演。

说到底,在外企上班也无非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没什么可得瑟的。

对于那些仍然自诩为公司中坚的精英们,可以问他们两个问题:

1. 把我名片上的公司名字划掉,我还剩下什么?

2. 离开我所在的平台,我还能做什么?

以上问题最终指向下面这个灵魂之问:

万一今天通知你走人,你还会啥?能立刻找到下家吗?

当然,家里有矿的除外。


欢迎关注我@秋日么么茶 ,一个在国企和外企都打拼过的中年男人,带给你不一样的职场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