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安,在痛苦中快樂地向前

朋友問:“你決定裸辭,然後全職複習考註冊會計師證書,不擔心考不過嗎?不擔心考過了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嗎?”


我:“如果不辭職,工作那麼忙,我根本就沒有時間複習。


而如果沒有高級的職稱證書為簡歷加分,我擔心我的工資永遠都漲不了了。”


不安是我生活的日常,工作的時候,擔心一輩子工資就這樣了,辭職充電的時候,擔心充完電以後,找不到預期滿意的工作。


不安無法消除,我們不能強壓和躲避,需要去體會並打破不安。為此,我去讀了《復原力》這本書。


面對不安,在痛苦中快樂地向前


日本作家久世浩司的書《復原力》告訴我們:所有人都會感到不安。不止是大人,小孩也會感到不安,會擔心考試成績、會擔心前途。


有些順利進入大學的學生,擔心畢業以後找不到工作,從大一開始,就為工作做準備。


不安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情緒,當我們遇見它時,總想著鎮壓它們,彷彿眼不見心不煩。可其實不是的,不安的情緒,處理不當,會對職業生涯產生惡劣的影響。


我們可以利用復原力,妥善控制不安,把不安活用成職業上的轉機。


愛擔心的人,往往會更成功 ,因為他們考慮了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為可能發生的事情,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復原力》的作者將復原力這種能力分解為3個篇幅去講解,分別是基礎篇、應用篇、發展篇。


基礎篇:避免被不安支配的自我管理術


不安情緒的出現,是有源頭的。我們不能被不安情緒牽著鼻子走,不安的情緒,我們是可以進行自我管理的。


找出產生不安情緒的事件,察覺不安的情感,分析主觀臆斷的事件,找出排遣的方式。


應用篇:化不安為“幹勁”的工作術


很多人認為樂觀是好的,悲觀是不好的,只要被評判為悲觀,就覺得自己不被社會所接納。我們不必要否定悲觀,我們需要接納並轉化它。除了樂觀和悲觀,還有另外一種狀態,即防禦性悲觀主義者。

這一類人,即使在以前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也會感到不安。因為,他們擔心下次無法取得好成績。


他們行動的根源,是因為不安,為了避免不安、不好的結果發生,所以,他們需要更加努力地朝著目標前進。


發展篇:化不安為“轉機”的職業規劃


不安,其實也是職場上的一種轉機。工作分為三種階段:差事、職業、天職。很多時候,我們感受不到工作的快樂,是因為我們把其當成了一種差事,而非天職。


其實,我們的工作是可以被賦能的。工作的意義,不一定通過換工作來實現,可以通過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比如說:一位處理交通事故的汽車保險業務員,他想避免在不幸事件發生以後,去談錢。於是,他轉化了自己的思維方式,把自己當成“向遭遇事故的客戶及其家人提供幫助。”


不安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為什麼有的人苦喪,有的人笑逐顏開,只不過是他們學會用復原力,把自己的情緒恢復到最佳的狀態。


在我看來,學好復原力,我們需要做好這三步:掃描身體,正視不安的情緒;面對不安,在痛苦中快樂地向前;找出屬於自己存在的意義


1、掃描身體,正視不安的情緒


我們的身體,不僅由身體外部的手和腳組成,還有內在的器官。


平躺在瑜伽墊或者地板上,掃描身體,感受身體每一個部位的變化,察覺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同時進行原因分析,分析不安情緒的來源,為“看不見的情緒”命名,同時對症下藥。


不安、消極情緒的積壓,如果不及時地進行排解,而只是一味地鎮壓、隱藏它,它並不會憑空地消失。


而且,積累不安的情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很多疾病的產生,也正是因為心情的不好。消極情緒,可以通過運動系、音樂系、呼吸系、筆記系等方式進行排解。


2、面對不安,在痛苦中快樂地向前


造成不安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說:接下了內容複雜的工作,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嗎?經常產生無力感,未來會順利嗎?考試時間快到了,能通過考試嗎?


越思考,越不安,則越煩躁。


而忽視、逃離,問題並不會消失。最正確也最痛苦的辦法,就是直面那件讓你不安的事情。


新接下的工作內容很複雜,之前沒有做過,無從下手,好像要做的事情很多,一下子煩躁感來襲,想要逃離。


這個時候,你應該咬著頭皮面對,即便是哭著、留著眼淚,也要開展這個工作,因為,完成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你的焦慮感就會減少一分。


就像我寫書評,想輸入服務於輸出。想通過輸出,更好地消化書中的內容。


可寫書評的開始是痛苦的,看了一遍,覺得這本書寫得真好,可是自己一個字都寫不出來,因為啥都沒記住。


眼看著給自己約定的截止時間,就要到來,還未動筆,就會覺得不安。


可是,我知道,逃避,無助於不安的解決。於是,耐下性子,反覆研讀,慢慢地,有了寫作的靈感,沉浸在正念當中,文字也不自覺地輸出。


我給自己的寫作任務完成,不安的情緒也得以緩解,而後消失。


3、找出屬於自己存在的意義


活著,就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當你在工作上覺得無聊、煩悶,而又無可避免的時候,換種思維方式思考,賦予自己一種使命感。


我們工作,但是又可以超越工作本身。比如:某家醫院的護士因為“團隊看護”等措施,使業務變得複雜化而煩惱。


他們不僅要照顧患者,還需要當“通信員”,傳達醫生無法直接對患者、以及患者家人的話,和患者家屬無法直接對醫生的話。


開始的時候,他們因為工作複雜化,而煩惱。可後來,他們認識到,這項工作,只能由他們護士才能擔任、擔任這個紐帶及橋樑。他們感受到了工作賦予他們的使命感,因為感受到其意義,工作熱情也越發高漲。


在工作上中,當你把一項工作從差事變成天職的時候,你就會沉浸其中,感受到其意義,很難被支離破碎的細節所幹擾。


不僅在工作上是如此,活著一樣是門大智慧。當你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你會活得更加舒暢和明瞭。不管是將文化傳承、還是將本國產品推向世界等等。


《復原力》告訴我們:“金錢上的報酬當然重要,但自身成長實感這一心理報酬是金錢難以替代的,它能為我們帶來長久的幸福感和充實感。”


如果你對未來感到不安,可以先專注於目前,專注於自我的成長,先把眼前的每一個問題解決,每一件小事做好。當你擁有了解決無數問題的能力,那麼,就會在內心塑造一種自信感: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你都可以把它解決掉,最多隻是時間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