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案例連載之十:孩子性格不完善難以應對高考(二)

父母要注意:孩子性格不完善難以應對高考(二)


今天來說說強迫症對孩子高考的影響。


諮詢案例連載之十:孩子性格不完善難以應對高考(二)


文傑做事非常追求完美,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會重複做很多遍,即使這樣,結果讓文傑滿意的時候也不多。過度追求完美,效率自然很低。文傑寫作業會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所以寫作業對文傑來說更困難,有時候作業實在寫不完,就一個字不寫了,直接放棄。

文傑還有嚴重的強迫思維,每做一個決定都要反反覆覆地思考,反反覆覆地比較,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非常疲憊。文傑在其他的方面想的也非常多,比如老師怎麼看我啊?同學會怎麼說?我這樣做對不對呢?這些想法會增加文傑的焦慮,所以文傑的情緒大多數時間都處在焦慮中。

由於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想這些事情,文傑學習時就難以有那麼多精力了,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

文傑雖然有明顯的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父母也沒太在意,沒有帶孩子去治療,導致文傑在高考的時候就出了岔子。高考第一科考的是語文,文傑寫作文時,總想找到一個最好的思路,這樣寫不滿意,那樣也不行,越著急,腦子越亂,時間就這樣悄悄溜走了,交卷時間到了,文傑的作文欄了還是一片空白。語文是高考的第一科,第一科失利,對於追求完美的文傑來說,是巨大的打擊,接下來的考試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科不如一科了。


諮詢案例連載之十:孩子性格不完善難以應對高考(二)


強迫行為我們並不陌生,比如吃飽了,還要不停地吃美食;房間髒了就不能睡覺,一定要打掃乾淨才能休息;明知看手機玩遊戲不好,卻忍不住玩到很晚…….

強迫人格的孩子大多與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這些父母在孩子早期設定較高的行為準則,並期望他們恪盡職守。比如,不把玩具收拾好不能吃飯;不改完錯題不可以睡覺。

這樣的父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賞罰分明,對好的行為大家讚賞,對差的行為嚴加指責。這種缺乏情感的管教,把是否做好事情放在第一位,忽視孩子感受的做法,便會培養出缺乏情感的孩子。最糟糕的是,孩子還會認同父母的嚴謹態度。

孩子如果受到過早和嚴苛的呵斥,或者父母過分的關注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會與恪盡職守的家長形成權力爭奪。吃喝拉撒睡和學習,原本屬於孩子自己的事,被父母搶奪了。在這場爭奪戰中,孩子往往處於劣勢,搶不過父母。

這種被控制、被評判、被規定的體驗會使孩子產生憤怒情緒和攻擊幻想,孩子會象徵性地感到部分自我的惡劣、骯髒、羞恥和該受懲罰。為了抵消這種憤怒和羞愧感,孩子會盡力做到整潔、守時、有條理和正確。強迫症患者一旦形成這樣的模式,即使後來父母對孩子放寬要求了,孩子也做不到對自己放寬要求了。


諮詢案例連載之十:孩子性格不完善難以應對高考(二)


強迫症患者是理性的,幾乎不能體會自己的情感,也不怎麼會表達情感。我的一位來訪者小雪,從上學開始學習一直歸媽媽管,作業寫不好,錯題沒改正,字寫的不工整等等小事,都會被媽媽打罵。媽媽在管小雪的整個過程,都是缺乏情感的。小雪到了初中,就出現了厭學和強迫行為。

還有一些家長用道德教化孩子,也會導致孩子出現強迫症狀。比如:“你沒按時完成作業,你太不負責了,我很失望”;“你說好十點睡覺的,你沒做到,你不夠誠信”;“像你這麼大的孩子,早就可以自理了,你還什麼事都靠媽媽”。父母的道德教化,會讓孩子產生羞恥和內疚。這部分情感,也需要通過儀式性的強迫行為來消除掉。比如,強迫洗手,睡覺前儀式性地反覆整理衣服和床鋪。

強迫症患者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因小失大。比如前文提到的文傑,為了寫一篇完美的作文,丟掉了整個高考。強迫症患者追求細枝末節的完美,看不到大局,正所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如果你的孩子有了上述的一些強迫症狀,父母該怎麼做呢?有一個三不原則很實用,即“不批評”“不催促”“不評判”,接納孩子。另外,父母多與孩子做情感方面的互動,對孩子也是有幫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