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常識|其二十四:遼東動物園,鶴與豬

這題目不倫不類,鶴和豬這兩種動物,一個在天,一個在地;一個高雅,一個俗氣,按說扯不上什麼關係。之所以起了這樣的標題,是因為歷史上恰好有一個“遼東鶴”的典故,又恰好有一個“遼東豕”的典故。

先說“遼東鶴”。

這個故事出自《搜神後記》(這書據說是陶淵明寫的,不過現在多認為不太可信)。講的是遼東有人名叫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後來他學道有成,變化成一隻仙鶴,飛回故鄉,停在城外的一根華表柱上。

當地人顯然不知道這隻仙鶴其實是人變的,有個少年張弓搭箭想把他射下來,丁令威於是展翅高飛,口吐人言,唸了兩句……不是,是四句詩:

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

意思是我在山中學道多年,歸來之時,同時代的人都已經壽命耗盡而死去,化為城外的累累墳頭了。所以啊,你們為什麼不學仙呢?

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遂高上衝天。

|詩詞典故常識|其二十四:遼東動物園,鶴與豬

“遼東鶴”這個典故,多用來慨嘆人世變遷。當然,由於這本身是一個修仙典故,直接用來指人求仙訪道也是可以的。

明代王世貞有一首《酹孫太初墓》(孫太初是前代的一位名士)

死不必孫與子,生不必父與祖。

突作憑陵千古人,依然寂寞一抔土。

道場山陰五十秋,那能華表鶴來遊。

君看太華蓮花掌,應有笙歌在上頭。

陸游有一首《寓驛舍》,也用到了這個典故。

閒坊古驛掩朱扉。又憩空堂綻客衣。

九萬里中鯤自化。一千年外鶴仍歸。

繞庭數竹饒新筍。解帶量松長舊圍。

唯有壁間詩句在。暗塵殘墨兩依依。

|詩詞典故常識|其二十四:遼東動物園,鶴與豬

再說“遼東豕”。

遼東豕,也叫遼東白豕,這個故事出自《後漢書·朱浮傳》,發生在東漢初年。

大將軍幽州牧朱浮和漁陽太守彭寵有矛盾,朱浮向朝廷稟報,彭寵這人有若干問題,彭寵得知後十分憤怒,於是起兵攻打朱浮。朱浮寫信責備他,其中有一段說:

你驕傲自滿,自以為功勞很大無人能及。我這裡有個比喻,遼東有人家裡養的豬生了一隻白頭小豬,這人沒有見過白色的豬,以為是異象,決定把它獻給朝廷。結果進關之後才發現,白色的豬遍地都是,於是十分慚愧地回去了。

你這點功勞放在朝廷上,和遼東白豬有什麼區別呢?

伯通(彭寵字伯通)與耿俠遊(耿況字俠遊)俱起佐命,同被國恩。俠遊謙讓,屢有降挹之言;而伯通自伐,以為功高天下。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於朝廷,則為遼東豕也。

|詩詞典故常識|其二十四:遼東動物園,鶴與豬

所以遼東豕這個典故,指的是本來很平常的東西,卻被誤以為十分珍貴。可以用來笑話人見識淺陋,也可以用作自謙。

宋代有個人叫江端友,寫過一首《牛酥行》,說的是有人給朝廷高官送禮,前後折騰一番,才知道自己送的那點東西,人家根本看不上。

有客有客官長安,牛酥百斤手自煎。

倍道奔馳少師府,望塵且欲迎歸軒。

守閽呼語不必出,已有人居第一先。

其多乃復倍於此,臺顔顧視初怡然。

昨朝所獻雖第二,桶以淳漆麗且堅。

今君來遲數又少,青紙封題難勝前。

持歸定慚遼東豕,努力明年趁頭市。

最後兩句話是說,您這點東西,還不如遼東豕呢,實在算不了什麼。明年早點再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