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寫《黃鶴樓》時,根本就沒登上黃鶴樓?“一線”到底指什麼

  相信各位詩詞愛好者,對毛澤東的《菩薩蠻·黃鶴樓》都非常的熟悉。大家無不被作者獨特的觀察視角,和跌宕起伏的情感所征服。

  然而,關於這首詞的創作背景,至今在毛澤東詩詞研究者群體中仍存在著一些爭議。其中分歧比較大的是,當時毛澤東在寫《菩薩蠻·黃鶴樓》時,到底有沒有登上黃鶴樓?詞中的“沉沉一線”到底指的是鐵路還是長江呢?

毛澤東寫《黃鶴樓》時,根本就沒登上黃鶴樓?“一線”到底指什麼

毛澤東

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首詞,看一看它奇特的從天而降的觀察視角

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對於這一首詞的賞析,已經有太多的文章和專家做過深入解讀,我這裡就不再重複講述了。

  然而對於這首詞,我個人認為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它獨特的觀察視角——彷彿用一臺超視距的廣角衛星鏡頭,從太空中俯瞰全中國,然後逐漸拉伸,最後定格在黃鶴樓的位置。

  作者視角首先是站在極高空,用廣角鏡俯瞰了“九派”縱橫的中國土地;隨後,鏡頭逐漸拉近,貫穿南北的“沉沉一線”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鏡頭繼續推進,煙雨茫茫的荊楚之地變得清晰;最後,鏡頭鎖定在武漢的龜山和蛇山的位置。

毛澤東寫《黃鶴樓》時,根本就沒登上黃鶴樓?“一線”到底指什麼

毛澤東書《菩薩蠻·黃鶴樓》

  毛澤東的這種變焦式的寫景方式,在中國古詩詞界裡是極為罕見的。

  如,我們所熟知的最著名的關於黃鶴樓的詩莫過於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崔顥所描寫景物的視角,也只不過是站在當時的黃鶴樓上遠眺。諸如漢陽樹、鸚鵡洲等,都是目之所及處的景物。

  另一首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的視角比崔顥所描寫的要遠一些,到達了“天際”,但也還沒有超出人類眼睛的視覺範圍,依然是寫實。

  而毛澤東的《菩薩蠻·黃鶴樓》取景方式已經超出了人類的視覺極限。並且,在他寫這首詞的那個年代,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也還沒有上天,這種從天而降的觀察方式是很難想象的,也就只有毛澤東這種才學廣博,同時兼具絕高氣度及浪漫氣質的人才能寫得出來。

毛澤東寫《黃鶴樓》時,根本就沒登上黃鶴樓?“一線”到底指什麼

毛澤東

其次,我們來體會一下作者當時複雜而豐富的情感

  1927年春,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即將失敗,毛澤東提出的發動農民武裝運動的提議也被拒絕,此刻毛澤東“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這個時候,毛澤東與他的妻子楊開慧一起登上了武昌的蛇山,借景抒情寫下了《菩薩蠻·黃鶴樓》。

  《菩薩蠻·黃鶴樓》表達的感情是十分的豐富,並且可以用跌宕起伏來形容。

  詞的上闕是以寫景為主,雖然毛澤東這裡用了獨特的從天而降的視角描寫景物,景緻非常的開闊大氣。但同時用了“茫茫”、“沉沉”、“蒼蒼”等疊詞,營造出來一種悲涼、蕭瑟的意境。

  上闋的最後一句用了一個“鎖”字,不僅暗示了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困頓窘迫的環境,還表達出了作者心結緊鎖、難以釋懷的情緒。

  這個下闕起首用了一個疑問句“黃鶴知何去”,顯然是借用了“鶴去樓空”的典故,然後自問自答“剩有遊人處”,這樣寫不僅是應了景,更是把作者心中的疑惑迷茫,找不到出路的情感表現了出來。進一步烘托了作者此刻愁悶無助的心情。

  然而,詞的最後兩句卻是話鋒一轉,一掃陰霾之氣。作者“把酒淚滔滔”極具浪漫色彩,讓人豪氣頓生,心底升起一股排除萬難、砥礪前行的志氣。如此一來“心潮逐浪高”也變得順理成章,作者又重新燃起了鬥志,對未來又充滿了希望,表達出一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讀了這首詞,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說:

潤之,這首詞真好,前幾句太蒼涼了,後幾句一變而顯得昂揚、激動,我讀了心緒也難平。

毛澤東寫《黃鶴樓》時,根本就沒登上黃鶴樓?“一線”到底指什麼

毛澤東與楊開慧

關於毛澤東當時有沒有登上黃鶴樓的爭議

  至今,仍然有不少的文章在鑑賞毛澤東這首《菩薩蠻·黃鶴樓》時,對其創作背景是這樣描述的:

毛澤東同志登黃鶴樓,分明想起了崔顥的名句。

……

他是在1927年那個關係,中國命運的嚴峻的春天登樓的。

……

在大革命失敗前夕,毛澤東曾途經武漢,懷以蒼涼悲壯之情,登上黃鶴樓一吐心曲。

  從這些解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少專家認為毛澤東在寫這首《菩薩蠻·黃鶴樓》時是登上了“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的。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歷史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出於軍事目的,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到唐代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然而由於戰火頻仍,黃鶴樓屢遭劫難,數建數廢。

  清朝同治年間,黃鶴樓再次重建。而僅僅過去15年,1884年黃鶴樓在一場秋天的大火中灰飛煙滅,只剩下了一個銅鑄的樓頂。之後,黃鶴樓的遺址一直是荒廢狀態。

  直到1904年,湖北巡撫端方在黃鶴樓的遺址上修建了一座紅色的西式的兩層高“警鐘樓”,用於瞭望及通報火警。當時的外國人就將這座警鐘樓稱為“黃鶴樓”。

毛澤東寫《黃鶴樓》時,根本就沒登上黃鶴樓?“一線”到底指什麼

警鐘樓

  1907年,又有人為了紀念張之洞,在警鐘樓旁邊,修建了一座中國傳統樣式的“奧略樓”,當時不少中國人就把這座樓看作是心中的“黃鶴樓”。

毛澤東寫《黃鶴樓》時,根本就沒登上黃鶴樓?“一線”到底指什麼

奧略樓

  1955年,為保證武漢長江大橋的順利建設,警鐘樓和奧略樓於被拆除。

  1981年,國家開始重建黃鶴樓,1985年6月全新的黃鶴樓正式落成。

  由此可見,在1927年,毛澤東寫《菩薩蠻·黃鶴樓》時,是沒有實際意義上的“黃鶴樓”的,最多也就是當時在黃鶴樓遺址上建立的“警鐘樓”或者是“奧略樓”。

  當時毛澤東上了蛇山,但他有沒有登樓?登的是“警鐘樓”還是“奧略樓”?這就無從可考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毛澤東當時沒有登上眾人心目中的“黃鶴樓”。

  這首詞中毛澤東也說“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這應該就是他對心目中的黃鶴樓已不復存在的感慨吧?!

  因此,對於許多學者在解析毛澤東《菩薩蠻·黃鶴樓》創作背景時所說的“登上黃鶴樓”一說,著名作家吳功正糾正道:“誤!當時毛澤東無樓可登。”

毛澤東寫《黃鶴樓》時,根本就沒登上黃鶴樓?“一線”到底指什麼

黃鶴樓

專家們關於“沉沉一線”的爭議

  《菩薩蠻·黃鶴樓》中一句“沉沉一線穿南北”,這個“一線”指的是什麼?也引起了不少專家的爭議。

  大部分的學者們認為,這個“一線”指的就是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這兩條鐵路連起來就像一條長長的線,貫通中國的南北,也就是詞中“穿南北”的意思。

  學者們認為“沉沉”兩字代表了鐵軌上所承載的火車的厚重感,並且是南北貫通,更符合毛澤東詞裡所表達的意思。

  同時又有專家指出,所謂的“穿南北”,是“從南北中間橫穿過去”的意思,而不是“縱貫南北”,因此這個“沉沉一線”指的是橫穿南北、自西向東的長江。

毛澤東寫《黃鶴樓》時,根本就沒登上黃鶴樓?“一線”到底指什麼

長江

  真的是十分佩服這些專家們咬文嚼字的能力,這讓我本來對這首詞清晰的理解,反而變得模糊了,很有一種“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的感慨。

  然而,作為我個人來說,我更傾向於這個“沉沉一線”指的是長江,因為從毛澤東的這首詞的風格來看,上闕重點是用獨特的視角描寫自然景色。從這些景色的描寫可以看出,毛澤東是深愛著這片生他養他的壯美河山的,祖國的大好河山激勵著他為之奮鬥和獻身。

  因此,我認為毛澤東他這裡所描寫的“沉沉一線”指的應該是長江。

#龍元閣讀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