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写《黄鹤楼》时,根本就没登上黄鹤楼?“一线”到底指什么

  相信各位诗词爱好者,对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都非常的熟悉。大家无不被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跌宕起伏的情感所征服。

  然而,关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至今在毛泽东诗词研究者群体中仍存在着一些争议。其中分歧比较大的是,当时毛泽东在写《菩萨蛮·黄鹤楼》时,到底有没有登上黄鹤楼?词中的“沉沉一线”到底指的是铁路还是长江呢?

毛泽东写《黄鹤楼》时,根本就没登上黄鹤楼?“一线”到底指什么

毛泽东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首词,看一看它奇特的从天而降的观察视角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对于这一首词的赏析,已经有太多的文章和专家做过深入解读,我这里就不再重复讲述了。

  然而对于这首词,我个人认为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它独特的观察视角——仿佛用一台超视距的广角卫星镜头,从太空中俯瞰全中国,然后逐渐拉伸,最后定格在黄鹤楼的位置。

  作者视角首先是站在极高空,用广角镜俯瞰了“九派”纵横的中国土地;随后,镜头逐渐拉近,贯穿南北的“沉沉一线”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镜头继续推进,烟雨茫茫的荆楚之地变得清晰;最后,镜头锁定在武汉的龟山和蛇山的位置。

毛泽东写《黄鹤楼》时,根本就没登上黄鹤楼?“一线”到底指什么

毛泽东书《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的这种变焦式的写景方式,在中国古诗词界里是极为罕见的。

  如,我们所熟知的最著名的关于黄鹤楼的诗莫过于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崔颢所描写景物的视角,也只不过是站在当时的黄鹤楼上远眺。诸如汉阳树、鹦鹉洲等,都是目之所及处的景物。

  另一首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视角比崔颢所描写的要远一些,到达了“天际”,但也还没有超出人类眼睛的视觉范围,依然是写实。

  而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取景方式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视觉极限。并且,在他写这首词的那个年代,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还没有上天,这种从天而降的观察方式是很难想象的,也就只有毛泽东这种才学广博,同时兼具绝高气度及浪漫气质的人才能写得出来。

毛泽东写《黄鹤楼》时,根本就没登上黄鹤楼?“一线”到底指什么

毛泽东

其次,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当时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1927年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即将失败,毛泽东提出的发动农民武装运动的提议也被拒绝,此刻毛泽东“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时候,毛泽东与他的妻子杨开慧一起登上了武昌的蛇山,借景抒情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

  《菩萨蛮·黄鹤楼》表达的感情是十分的丰富,并且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

  词的上阙是以写景为主,虽然毛泽东这里用了独特的从天而降的视角描写景物,景致非常的开阔大气。但同时用了“茫茫”、“沉沉”、“苍苍”等叠词,营造出来一种悲凉、萧瑟的意境。

  上阕的最后一句用了一个“锁”字,不仅暗示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困顿窘迫的环境,还表达出了作者心结紧锁、难以释怀的情绪。

  这个下阙起首用了一个疑问句“黄鹤知何去”,显然是借用了“鹤去楼空”的典故,然后自问自答“剩有游人处”,这样写不仅是应了景,更是把作者心中的疑惑迷茫,找不到出路的情感表现了出来。进一步烘托了作者此刻愁闷无助的心情。

  然而,词的最后两句却是话锋一转,一扫阴霾之气。作者“把酒泪滔滔”极具浪漫色彩,让人豪气顿生,心底升起一股排除万难、砥砺前行的志气。如此一来“心潮逐浪高”也变得顺理成章,作者又重新燃起了斗志,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表达出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读了这首词,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说:

润之,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读了心绪也难平。

毛泽东写《黄鹤楼》时,根本就没登上黄鹤楼?“一线”到底指什么

毛泽东与杨开慧

关于毛泽东当时有没有登上黄鹤楼的争议

  至今,仍然有不少的文章在鉴赏毛泽东这首《菩萨蛮·黄鹤楼》时,对其创作背景是这样描述的:

毛泽东同志登黄鹤楼,分明想起了崔颢的名句。

……

他是在1927年那个关系,中国命运的严峻的春天登楼的。

……

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曾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

  从这些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少专家认为毛泽东在写这首《菩萨蛮·黄鹤楼》时是登上了“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的。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出于军事目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到唐代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然而由于战火频仍,黄鹤楼屡遭劫难,数建数废。

  清朝同治年间,黄鹤楼再次重建。而仅仅过去15年,1884年黄鹤楼在一场秋天的大火中灰飞烟灭,只剩下了一个铜铸的楼顶。之后,黄鹤楼的遗址一直是荒废状态。

  直到1904年,湖北巡抚端方在黄鹤楼的遗址上修建了一座红色的西式的两层高“警钟楼”,用于瞭望及通报火警。当时的外国人就将这座警钟楼称为“黄鹤楼”。

毛泽东写《黄鹤楼》时,根本就没登上黄鹤楼?“一线”到底指什么

警钟楼

  1907年,又有人为了纪念张之洞,在警钟楼旁边,修建了一座中国传统样式的“奥略楼”,当时不少中国人就把这座楼看作是心中的“黄鹤楼”。

毛泽东写《黄鹤楼》时,根本就没登上黄鹤楼?“一线”到底指什么

奥略楼

  1955年,为保证武汉长江大桥的顺利建设,警钟楼和奥略楼于被拆除。

  1981年,国家开始重建黄鹤楼,1985年6月全新的黄鹤楼正式落成。

  由此可见,在1927年,毛泽东写《菩萨蛮·黄鹤楼》时,是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黄鹤楼”的,最多也就是当时在黄鹤楼遗址上建立的“警钟楼”或者是“奥略楼”。

  当时毛泽东上了蛇山,但他有没有登楼?登的是“警钟楼”还是“奥略楼”?这就无从可考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毛泽东当时没有登上众人心目中的“黄鹤楼”。

  这首词中毛泽东也说“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这应该就是他对心目中的黄鹤楼已不复存在的感慨吧?!

  因此,对于许多学者在解析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创作背景时所说的“登上黄鹤楼”一说,著名作家吴功正纠正道:“误!当时毛泽东无楼可登。”

毛泽东写《黄鹤楼》时,根本就没登上黄鹤楼?“一线”到底指什么

黄鹤楼

专家们关于“沉沉一线”的争议

  《菩萨蛮·黄鹤楼》中一句“沉沉一线穿南北”,这个“一线”指的是什么?也引起了不少专家的争议。

  大部分的学者们认为,这个“一线”指的就是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这两条铁路连起来就像一条长长的线,贯通中国的南北,也就是词中“穿南北”的意思。

  学者们认为“沉沉”两字代表了铁轨上所承载的火车的厚重感,并且是南北贯通,更符合毛泽东词里所表达的意思。

  同时又有专家指出,所谓的“穿南北”,是“从南北中间横穿过去”的意思,而不是“纵贯南北”,因此这个“沉沉一线”指的是横穿南北、自西向东的长江。

毛泽东写《黄鹤楼》时,根本就没登上黄鹤楼?“一线”到底指什么

长江

  真的是十分佩服这些专家们咬文嚼字的能力,这让我本来对这首词清晰的理解,反而变得模糊了,很有一种“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的感慨。

  然而,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更倾向于这个“沉沉一线”指的是长江,因为从毛泽东的这首词的风格来看,上阙重点是用独特的视角描写自然景色。从这些景色的描写可以看出,毛泽东是深爱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壮美河山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励着他为之奋斗和献身。

  因此,我认为毛泽东他这里所描写的“沉沉一线”指的应该是长江。

#龙元阁读书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