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敗一仗”的漢尼拔:他是不是早就知道自己贏不了?

今天這篇文章,先上結論:羅馬的對手是漢尼拔,漢尼拔的對手是整個羅馬。

“一生只敗一仗”的漢尼拔:他是不是早就知道自己贏不了?

漢尼拔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

第二次布匿戰爭,又被稱為漢尼拔戰爭。對於羅馬人來說,這長達16年的戰爭,最大的敵人就是迦太基“戰神”漢尼拔。

我們今天試著聊一聊,漢尼拔為什麼沒有打贏羅馬?

首先,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出其不意的翻越了阿爾卑斯山,從北面突然殺向了羅馬城。那麼,漢尼拔真的是想打一場“閃電戰”嗎?

“一生只敗一仗”的漢尼拔:他是不是早就知道自己贏不了?

漢尼拔進軍路線

漢尼拔在戰爭前期的行動,看起來確實是想對羅馬進行一次“突襲”。公元前218年,29歲的漢尼拔先後翻越了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從北部地區殺向了羅馬。從地圖中也可以看到,漢尼拔迅速出擊,分別在公元前218年和公元前217年,通過特雷比亞河戰役和特拉西梅諾湖戰役,給羅馬造成了重大損失。

更關鍵的是,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之後,漢尼拔沿著羅馬人修好的大道,可以迅速殺到羅馬城——事實上,羅馬人也明白自己處境危險,立刻武裝市民,準備應對漢尼拔的攻城戰。

所有人都以為,如此迅速推進、士氣旺盛的漢尼拔軍,一定會“閃電戰”一樣的殺到羅馬城下——在羅馬其他盟友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結束戰爭。

但是,漢尼拔的軍隊拐彎了,不打羅馬城了。

“一生只敗一仗”的漢尼拔:他是不是早就知道自己贏不了?

坎尼會戰

攻勢凌厲的漢尼拔繞過了羅馬,然後向南一路燒殺劫掠。在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會戰中,漢尼拔再一次取勝,羅馬軍隊陣亡7萬多人,其中包括執政官、前執政官,以及大量的羅馬元老院議員。然而,這次大勝之後,漢尼拔依然沒有選擇殺向羅馬城……

為什麼呢?漢尼拔不是要突襲羅馬的嗎?

只有一個理由能解釋,那就是漢尼拔知道自己打不下羅馬城,他一開始的目的,就不是“閃電戰”。

我們先看看漢尼拔的部隊吧,出發的時候他一共有9萬步兵、1.2萬騎兵,以及37頭大象;在埃布羅河他留下了1萬名步兵和1000名騎兵,守衛這一區域;翻越比利牛斯山,橫渡羅納河之後,漢尼拔總兵力還剩4.6萬人;最終翻越阿爾卑斯山後,漢尼拔帶來的軍隊就只有2.6萬人了……

“一生只敗一仗”的漢尼拔:他是不是早就知道自己贏不了?

翻越阿爾卑斯山

兵力損失如此嚴重,一方面是與沿途部落的戰鬥,另一方面就是惡劣的自然環境。這一點,漢尼拔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應該早就能想到的。

翻越阿爾卑斯山之後,漢尼拔雖然補充了一部分高盧兵,但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能算是主力。此後的幾次會戰也能看出來,漢尼拔一般用高盧兵頂羅馬人的主力衝擊,損失了也不心疼。

所以,即便都是精英,漢尼拔在兵力方面也是捉襟見肘——後期在意大利南部地區的周旋,漢尼拔就因為被迫分兵屢遭羅馬人的騷擾,雖然損失不大,但是一直被牽制。

兵力不佔優勢的漢尼拔,只能通過大會戰取勝,強攻羅馬城,他沒有信心。

漢尼拔,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不能迅速滅掉羅馬。

“一生只敗一仗”的漢尼拔:他是不是早就知道自己贏不了?

布匿戰爭

現在很多研究者分析漢尼拔的整個計劃時,普遍認為他奇襲羅馬,是想靠幾次大會戰消耗對方實力。與此同時,迫使整個意大利半島上的羅馬盟友,全部投靠自己,就像高盧人一樣——如果羅馬失去一切盟友,那就不攻自破了。

坎尼會戰之後,漢尼拔還真的看到了希望。除了羅馬軍隊遭受重創之外,南部大城市加普亞投靠漢尼拔、西西里島的錫拉庫薩也投靠了漢尼拔,馬其頓派來使者,願意和漢尼拔聯手……到了公元前213年,漢尼拔又攻克了塔蘭託,整個形勢讓羅馬同盟岌岌可危。

那麼整個局勢,是什麼時候悄然變化的呢?

“一生只敗一仗”的漢尼拔:他是不是早就知道自己贏不了?

漢尼拔伏擊羅馬軍

很明顯,雖然漢尼拔在和羅馬的數次戰爭中,從未失敗,但形勢確實在悄悄變化。特拉西梅諾湖戰役,羅馬傷筋動骨般的損失之後,就已經開始使用“費邊戰術”了——很簡單,羅馬人意識到和漢尼拔正面決戰不能獲勝,乾脆尾隨騷擾,慢慢消耗掉漢尼拔本來就不多的軍隊。

坎尼會戰之後,羅馬人更加堅定的使用“費邊戰術”,讓漢尼拔再也無法重挫羅馬軍隊了。這意味著,南意大利的那些羅馬盟友們,短時間內不用擔心羅馬的潰敗,投靠漢尼拔就沒有必要了。

沒有機會吃掉羅馬主力,兵力又不足以短時間內攻取其他羅馬盟國,漢尼拔把自己困在了意大利南部,進退兩難。

與此同時,緩過來勁兒的羅馬,在自己的地盤上,可以補充軍隊、騷擾敵人、安撫盟友、攻打背叛者,逆轉了形勢。

這種情況下,漢尼拔已經輸了。估計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漢尼拔考慮到了這個局面,深入敵後戰鬥,被活活耗死的可能性非常大,他早知道自己可能贏不了。

更悲劇的是,漢尼拔的“後援”,一個也指望不上。

“一生只敗一仗”的漢尼拔:他是不是早就知道自己贏不了?

漢尼拔肯定明白孤軍奮戰難以取勝,所以援兵很重要。前期他拉攏的是高盧人,還是很有用的。至於意大利半島上的其他羅馬盟國,就算投靠了漢尼拔,也不能完全相信,可以忽略不計。

漢尼拔可以相信的盟友,一是自己家族的地盤,遠在西班牙的親戚們。結果,漢尼拔強大,不代表他們家族都厲害,前期羅馬在這裡牽制了大量迦太基兵力,後期西庇阿更是直接讓羅馬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漢尼拔等不來家族的援兵,更不能指望迦太基國內了。自從第一次布匿戰爭失去制海權之後,迦太基人就對羅馬有恐懼感。其實,漢尼拔在意大利半島早期的勝利,也讓迦太基人看到了一點希望,他們也嘗試派遣援兵。

“一生只敗一仗”的漢尼拔:他是不是早就知道自己贏不了?

扎馬會戰

結果,羅馬海軍一次次的打退了迦太基人。更重要的是,迦太基國內似乎對漢尼拔信心不足,他們更願意支援西班牙地區的迦太基部隊。所以,整個戰爭期間,漢尼拔幾乎沒有得到迦太基國內的實質性幫助。而那些投靠漢尼拔的盟友,則要麼被羅馬人攻克,要麼被阻攔,更幫不上忙。

漢尼拔的偉大,在於同時期沒有人是他的對手;漢尼拔的悲劇,在於他對抗的是整個羅馬,包括羅馬的盟國。

所以,第二次布匿戰爭後期的漢尼拔,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地步。尤其是公元前212年開始,羅馬直接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漢尼拔已經無能為力。也正因為如此,迦太基國內的命令一來,漢尼拔就毫無眷戀的回國救援了。

至於最後的扎馬會戰,漢尼拔似乎已經無心取勝——如果在意大利半島遇到這種情況,漢尼拔沒有大量騎兵部隊,肯定會主動避免大決戰的。現在,避無可避,謝幕戰吧。

漢尼拔是不是早就知道自己贏不了羅馬?他當然想贏,不過這個戰敗的結局,應該也想到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