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也有一座凱旋門

這世界有很多巴黎,除了巴黎本黎,還有東非小巴黎內羅畢、西非小巴黎達喀爾、中東小巴黎貝魯特等等;這世界也有很多凱旋門,除了最著名的那座巴黎凱旋門,還有朝鮮凱旋門、羅馬尼亞凱旋門等。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喀布爾郊區居然也有一座凱旋門。


我離開阿富汗前的那年秋天,某一天突覺百無聊賴,想出城散散心,就來到了喀布爾西部的小城帕格曼,它山清水秀,對於略顯光禿的喀布爾而言,是一處難得的避暑之地,許多有錢的喀布爾人在此都有自己的鄉間住宅。


阿富汗也有一座凱旋門

(帕格曼山間秋色,本人拍攝)


進入帕格曼城區(按照中國的標準,其實就是一個有一兩條街道的小鎮),一眼就看到街心花園裡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白色拱門建築物。與周邊其他建築迥然不同的是,這座形似巴黎凱旋門的拱門是典型的歐式風格。


這座白色的拱門波斯語叫“塔克伊扎法爾”,翻譯過來就是“凱旋門”。


阿富汗也有一座凱旋門

(阿富汗凱旋門,本人拍攝)


它的歷史,要上溯到上世紀20年代。


1919年,阿馬努拉·汗繼埃爾米位,開始統治阿富汗。在那個伊斯蘭世界積貧積弱的年代,如同同時代的土耳其總統阿塔圖爾克一樣,阿馬努拉也意識到了若想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現狀,必須進行改革的必要性。阿富汗近代世俗化的進程由此拉開。


阿富汗也有一座凱旋門

(凱旋門旁的紀念碑,本人拍攝)


和土耳其以及後來的伊朗巴列維王朝一樣,阿馬努拉的改革不是漸進的,而是暴風驟雨般的猛烈。在他執政的十年間,公佈的改革法案達100多項,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習俗各個方面。在社會習俗方面,規定在喀布爾的官員或到喀布爾辦事的官員,一律不許戴阿富汗式的傳統羔皮帽和頭巾,要穿西裝,戴歐式禮帽。禁止婦女佩戴面紗等等。


為效仿西方,阿馬努拉聘請了多位歐洲建築師,在首都喀布爾興建了王宮——達魯阿曼宮;在他出生的帕格曼,營造了一座皇家花園,裡面以巴黎凱旋門為樣本,建造了一座凱旋門。帕格曼逐漸繁榮,成了阿馬努拉的夏宮所在地。


阿富汗也有一座凱旋門

(阿富汗前國王阿馬努拉·汗,阿世俗化改革的開創者)

任何改革,都必然會觸動部分人的利益,阿馬努拉的自然也不例外。如同許多伊斯蘭國家的世俗化改革一樣,阿馬努拉急風驟雨般的世俗化改革觸動了該國龐大的宗教人士的利益,他們紛紛反對跳出來反對。


1928年9月1日,阿馬努拉在帕格曼召開了大支爾格會議——阿富汗傳統的全國性協商解決國家重大問題的會議。來自全國各地,包括偏遠鄉村的會議代表看到王室成員的西式禮服感到渾身不自在,不戴面紗的皇后索拉亞·塔爾齊更是讓他們感到渾身不自在。


9月7日,喀布爾大巴扎的哈茲拉特(知名宗教人士的頭銜)向阿馬努拉遞交了一份由400多位宗教人士簽名的請願書,要求國王廢棄西式改革。後者遭到逮捕,引爆了改革派與反對派之間的矛盾。1928年阿馬努拉訪問歐洲期間,反對派發動了戰爭。1929年1月,阿馬努拉被迫退位。在領導了一次小型的復辟運動失敗後,阿馬努拉逃至英屬印度,後又輾轉去了意大利,直到1960年去世。


阿富汗也有一座凱旋門

(通往帕格曼之路,本人拍攝)


阿馬努拉去世後,阿富汗的世俗化改革中止。此後的近百年時間,阿富汗就陷入了保守與改革、宗教化與世俗化的長期拉鋸戰。


帕格曼的凱旋門也見證了此後的歲月,1979年蘇聯阿富汗戰爭爆發後,帕格曼戰況激烈,凱旋門被炸燬,皇家花園也已廢棄。


阿富汗也有一座凱旋門

(戰爭中被毀的凱旋門,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2001年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將塔利班趕下臺,卡爾扎伊執政期間,對凱旋門進行了修復。2013年阿富汗政府又在帕格曼一處小山上修建了一處宮殿,作為總統的行宮和舉辦大型慶典的場所。


參觀完凱旋門,我又想拜訪這座新建的山頂宮殿,卻被門口的士兵攔下,未得入內。


沿著山間的道路繼續向深谷中走去,路旁的小溪和山間的樹木不時映入眼簾,阿馬努拉選擇的地方果真是山水如畫,別具一番風味。


阿富汗也有一座凱旋門

帕格曼山間秋色,本人拍攝


這幾天,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在卡塔爾多哈舉行了首次正式阿富汗人內部對話,阿富汗再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它將選擇塔利班的伊斯蘭主義道路,還是當前的西方式民主化道路,抑或者其他折衷方案,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阿馬努拉開創的世俗化道路和此後的世俗化與宗教化的拉鋸,在百年之後的今天,又一次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